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太空充满了无限的深情。古代的先民们在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通过观察各种天体的出没和运行情况,认识到昼夜更迭、四季交替的规律,学会了确定时间和方向。这些知识的掌握成为他们在自然界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天文学由此也成为一门发源最早的、最古老的科学。 观察和测量是天文学最基本的内容。在没有望远镜的年代,人们只能凭借自己的双眼来发现和观察各类天体射向我们的光,通过这些光测量和研究它们的运动规律和各种性质。至今,我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还保留着我国古代观天用的两架仪器:浑仪和简仪;北京古观象台上也还保留着玑衡抚辰仪等古代八大观天仪器。 自从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之后,情况彻底变化了。古人幻想中的千里眼变成了现实。 当年伽利略望远镜的口径仅仅4厘米多,而今全世界口径8米以上的大望远镜,已经不是寥寥无几。更重要的是,“天文望远镜”这个名词的含意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过去300多年当中,天文望远镜这词汇的意义等同于光学望远镜,而今天文望远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最古老的光学望远镜之外,还有射电望远镜、红外望远镜,紫外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γ射线望远镜等等。它们有的建在高山之巅,有的建在大漠荒原,还  相似文献   

2.
自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折射式望远镜、1668年牛顿又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之后的几百年来,天文学家和望远镜制造专家们就一直拼命在提高望远镜的威力,导致了折射镜和反射镜出现你追我赶、此起彼伏的有趣竞争。1948年海尔望远镜建成之后,这场旷日持久的竞赛基本上可以算是落下了帷幕,反射镜和折射镜都达到了它们各自的顶峰。20世纪70年代,苏联想在望远镜方面领导世界新潮流,制造了一架口径达6米的反射镜,但与海尔望远镜相比,其各方面的性  相似文献   

3.
张健 《飞碟探索》2001,(5):16-17
微晶玻璃,全称超低膨胀微晶玻璃,也有人简称零膨胀玻璃。这种玻璃有膨胀系数极低等重要特性,因此它是制造大型反射式光学天文望远镜镜片的优质材料。   谈到光学天文望远镜,人们会联想到 160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兼天文学家伽利略发明的折射式光学天文望远镜, 1671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又发明了反射式光学天文望远镜并用于天文观测的历史。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明,是天文观测工具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它结束了人类只能依靠肉眼观测天体的历史,反射式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明还奠定了现代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基础。   自发明光学天文望远镜以…  相似文献   

4.
许彤 《太空探索》2002,(4):26-29
哈勃空间望远镜是迄今被送入太空的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它的外形像一辆长着翅膀的公共汽车,全长12.8米,镜简直径4.27米,主镜直径2.4米.重11.6吨,由光学部分、科学仪器和辅助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图为纽曼和玛斯希米诺在安装新相机  相似文献   

5.
今年4月1日,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天文望远镜”(VLT)迎来了它的五周年庆典。甚大天文望远镜位于智利,包括四架口径8.2米的望远镜和一些口径1.8米辅助望远镜,跻身于世界上性能最强大的光学望远镜之列。甚大天文望远镜拍摄出的图片甚至能够与哈勃空间望远镜的作品相媲美,这在地  相似文献   

6.
日月 《太空探索》2006,(2):40-41
1609年5月,正在威尼斯作学术访问的伽利略偶然间听到一则消息:荷兰有人发明了一种能望见远景的“幻镜”,这使他怦然心动,他很快找了个借口匆匆结束行程,回到大学,一头钻进了实验室……不到3个月的时间,这位45岁的教授已经仿造出了两架仪器,更不同寻常的是,他不光是把它们当作文  相似文献   

7.
我的体验     
近期我们收到很多读者来信,询问如何自制天文望远镜,现在我们将周旺镝同学自制简易天文望远镜的方法介绍给久家,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试。 1.制作天文望远镜的关键点和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8.
梦天 《太空探索》2013,(2):24-26
天文观测的三次变革人类的天文观测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变革。第一次变革是从肉眼观星进入到利用光学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它以17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为标志。第二次变革是从人类只能观测天体的可见光进入到接收天体的无线电波,它以20世纪30年代射电望远镜的诞生为标志。第三次变革是从人类局限于在地面上观测天体到进入太空开展天文观测,它始  相似文献   

9.
正天文望远镜是天文学家观测天体的重要工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望远镜的诞生和发展,就没有现代天文学。随着望远镜各方面性能的提高和改进,天文学也正经历着巨大的飞跃,迅速推进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你是我的眼",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准确道出了现代天文望远镜与天文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从伽利略磨制的第一架33倍率小型折射望远镜,到2016年在中国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落成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  相似文献   

10.
借助天文望远镜观测宇宙,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哈勃空间望远镜堪称天文望远镜中的“大哥大”。自1990年4月25日由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释放到太空之后,这只“太空眼”已经环绕地球飞行16亿公里  相似文献   

11.
日月 《太空探索》2007,(6):56-57
2006年3月27日,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基地正式启用了一架崭新的天文望远镜——1.2米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它配备了4K×4KCCD探测系统,具有视场大、光力强等优点,可探测到暗至21等的天体。同  相似文献   

12.
双筒望远镜(以下简称双筒镜)具有成像清晰明亮、视场大、携带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很适于天文爱好者用来巡天和观测星云、星团、彗星等面状天体。在晴朗无月的夜晚用双筒镜观测时,可见在广阔的视场之中繁星密布,偶尔有一两朵星云、星团点缀其间,令人心旷神怡。如果你过去一直使用高分辨率、长焦距的天文望远镜,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失掉了很多观测的乐趣,那么请试用一下双筒镜,你一定会被视场中平时未曾欣赏过的美景深深地陶醉。由于双简镜有着广泛的用途,所以在市场上它的品种繁多,性能也相差很大。双筒镜采用的是折射系统…  相似文献   

13.
图说天文望远镜400周年系列连载之三以反射镜为物镜的望远镜,叫反射望远镜,是天文望远镜中最常见的形式.如果把天文望远镜发展历程比作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折射望远镜的发展脉络只是这棵大树的一个支杆(尽管是可能最重要的支杆之一),而真正的主杆是反射望远镜,近现代的太阳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这几个支杆都是从反射望远镜这个主杆衍生而来的,而当前的多镜面望远镜和超巨大望远镜就是反射望远镜这个主杆的目前的最前端.由此可知,反射望远镜的历史在天文望远镜发展史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现在我们来介绍它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晴朗有夜晚,抬头仰望,深邃的夜空中布满了一颗颗亮暗不一的星星。在这满天的星斗中间,还隐藏着许许多多我们银河系中各种各样的星云和星团,以及远在银河系之外的各种类型的河外星系。我们称这些天体为深空天体,是因为它们距离我们都很远,都比较暗,绝大多数都需要通过天文望远镜才能看得见。但是,这些深空天体却比普通的恒星漂亮得多。  相似文献   

15.
正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究竟是谁发明的?关于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是谁发明的问题,科技史所描述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但伽利略却否认这一点,他说是荷兰人首先发明的,这是怎么回事呢?1608年,荷兰有一位眼镜制造商,名字叫汉斯.利伯斯海,他的两个孩子很调皮,偶然一个机会,他们从店铺里拿来两片透镜,一前一后列队排放着,用眼睛张望后,发现远处教堂上的物体又大又近。汉斯得知后,  相似文献   

16.
最近天文学家有史以来第一次确认,银河系中心存在着超大质量的黑洞。我们知道,黑洞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但它对周围恒星的影响则是可以观测到的,这为黑洞的存在提供了线索。美国加州大学的天文学家发现,有三颗恒星绕着银河系中心的一个黑洞做加速运动,这些恒星距我们有24000光年。1995年,这3颗恒星的运动速度为每小时320万千米,到了1999年它们的运行速度至少增加了每小时160万千米。科学家们说,这些恒星实际上在它们的轨道上做曲线运动,其中之一可能只需要15年就可绕黑洞转一圈。5年来,最靠近黑洞的  相似文献   

17.
茫茫宇宙 ,辽阔星空 ,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又是如何演变的?千古之谜牵动着人类的心弦。人类是用肉眼来观察事物的 ,可面对浩瀚无边的宇宙 ,人类是那么的渺小 ,仅靠肉眼来探索神秘的宇宙就显得远远不够了。于是天文学家们便制造了一只“巨眼”———天文望远镜。天文望远镜是人们为观测遥远的天体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望远镜 ,它是人类观测天体 ,认识和了解宇宙的重要工具。天文望远镜比一般的望远镜要大得多 ,也精良得多。目前常用的有折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和折反射望远镜三大类。天文望远镜一般都有较大的孔径 ,具有很好的聚光能力 ,可以比人…  相似文献   

18.
经过令人毛发悚然的攀登才到达了海拔1500米,在一条只适宜开吉普车而无法行驶大客车的路旁,人们意外地发现一块写着“学校”的招牌.这表明现在还根本没到达山顶.这儿就是帕尔玛山城,它和其他的小城在各方面都一样,只是这个城里的居民主要是经营管理天文望远镜,并照料那些来使用望远镜的人们.  相似文献   

19.
我们通常用“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来描述一个好奇心强的人。当勇敢的天文学家们以自己渺小的存在来探索浩渺的宇宙时,他们开始觉得光靠自己的眼睛太不够了,于是制造了一双大眼睛——天文望远镜。 了解眼睛视觉功能的人都知道,  相似文献   

20.
正列昂尼德·莫罗兹花了20年时间来阐释一个令人惊奇的观点:虽然科学家开始在其他星球上寻找外星生命,但地球上或许已经存在生物特性和大脑与我们差异极大的外星生命了。在过去的数千年当中,它们潜形匿迹,没有被我们觉察。它们能够向我们揭示许多有关进化本质的知识,以及应该对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拥有怎样的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