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概述了国外小型卫星的发展及其公用平台模块化设计的效能,重点介绍了英国、美国海军和空军研制的小型卫星公用平台模块化设计情况,对我国研制的小型卫星公用平台应走通用化、系列化、组合(模块)化的设计路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敏捷机动技术是提升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成像能力的一项核心技术。文章分析了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多种敏捷成像模式的新型观测需求,进而提出卫星平台敏捷机动技术的系统要求。结合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ZY2000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Platform)研制,定义敏捷成像模式,分析平台机动能力,提出了卫星敏捷机动指标要求。针对敏捷机动技术的实现,系统性开展了工作,设计了小惯量的星体结构,开发了基于控制力矩陀螺(CMG)的控制系统和控制算法,采用了敏捷任务规划和管理方案,研制了高刚度太阳翼、大量程陀螺、125 Nms控制力矩陀螺等核心产品,开展了数学和半物理仿真验证。高分多模卫星(GFDM-1)作为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的首发星,实现了敏捷机动技术的应用,验证了多种敏捷成像模式下成像质量满足需求。在轨结果表明:高分多模卫星的敏捷机动能力和成像质量满足设计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简称"中型敏捷平台")是我国首个中等规模、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研发项目,其研制目标包括完成平台设计开发、系统级试验验证、4项核心技术与8年寿命攻关、单机产品升级换代等。文章总结了中型敏捷平台的敏捷机动控制技术、高定位精度支持技术、通用化星载数据系统、高效率任务管理技术、整体式微振动抑制技术等方案特点,并对其应用效能进行了分析,例如平台模块化结构的良好任务适用性、通用电性验证平台的高效使用、核心技术的共享应用、新一代单机产品体系的广泛应用。该平台通用性强、任务适应范围广,后续可应用于低轨各类高精度、高效率遥感卫星任务。  相似文献   

4.
文恩 《中国航天》1994,(9):9-11
欧洲极轨平台的进展1993年12月欧空局委员会作出决定,同意研制欧洲极轨平台。作为卫星公用舱的极轨平台是用来完成太阳问步极地轨道上的地球观测任务的.它将在1998年底发射的环境卫星一1上使用。背景情况极轨平台的研究工作始于1985年、当时是作为欧空局...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天》2001,(6):45-45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已初步形成了通信卫星、返回式卫星、遥感卫星和小卫星四种卫星系列平台,为实现21世纪我国卫星工程研制“快、好、省”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卫星研制平台化技术,是国际上20世纪后期兴起的卫星研制集成化技术,是优质、快速、低成本卫星工程研制的根本保证。这一技术的实现。必须以成熟的设计、各项指标的合理配置等为依托,是一个国家空间技术成熟与否的标志。 多年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加速我国卫星研制步伐,增强可靠性。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卫星工程的研制和组织管理中,确定了…  相似文献   

6.
发展小卫星 展望微卫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论术这当前小卫星发展的重点与趋势,介绍几种典型的小卫星公用平台,提出为较快,较好,较省地研制小卫星应在组织管理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最后展望面向21世纪的微卫星,介绍研制微卫星所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总结国外卫星公用平台(波音、洛马、阿姆斯特留等欧美公司制造的卫星公用平台)的发展情况和特点,设计卫星公用平台型谱框架,明确平台型谱的设计原则,选取最能体现卫星公用平台型谱固有特性的特征参数,提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卫星公用平台型谱框架,形成有序发展的、成熟的、可应用的卫星公用平台系列。  相似文献   

8.
士元 《中国航天》1999,(8):15-18
今年5月10日我国第一颗采用公用平台思想设计的小型科学试验卫星——实践5号小卫星顺利升空了。该卫星质量为298公斤,尺寸约为1.10米×1.20米×1.04米,主要用于空间单粒子事件测量及对策研究、空间流体科学试验和小卫星公用平台技术试验等。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9.
何正华 《上海航天》1995,12(5):44-50,55
阐述小卫星的发展、应用和关键技术。论述小卫星与大型卫星间的关系、开展工作所需的技术措施,包括设计思想、研制程序以及组织管理。对我国开展小卫星研制工作和小卫星术语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分多模卫星(GFDM-1)作为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ZY2000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Platform)的首发验证星,全面实践了基于公用平台的研制模式。文章结合卫星平台"一步正样"、时效要求高的特点,报告了项目管理思路与方法,即坚持以先进性、通用性、覆盖性、经济性为原则组织进行平台产品开发,100%选用平台产品化产品进行卫星平台产品选用控制,使用通用电性验证平台开展初样研制,采用系统工程理论进行工作分解,分级落实责任,有效保障了在24个月之内完成卫星研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了研制过程中的项目管理经验,提出了思考与见解,可用于后续卫星研制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卫星公用平台的卫星设计、制造理念,以卫星公用平台目录作为重要的采办工具,在当今许多国家的卫星采办项目中得以应用。本文在整理美国卫星公用平台目录建设、管理与应用领域的进展情况基础上,特别是研究分析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下属航天器快速发展办公室(RSDO)的运作情况,探讨了我国航天领域卫星公用平台型谱管理与应用的前景和方向,以及专业咨询机构在采办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入实践航天产品工程理论提供了新方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卫星平台研制正在从传统的型号牵引,向"公用化"为导向、多任务应用、提升平台成熟度的新模式转变,这也符合国际航天工业发展的大趋势。本文在总结传统卫星平台研制模式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模式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卫星公用平台的产品成熟度评价方法。该方法针对平台系统设计、总装总测和应用管理等工作,确定了主要成熟度控制节点及质量风险关注点,为产品成熟度理论在卫星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3.
以30多年来中国研制的各类卫星为例,从满足航天任务需求、致力整体功能最优和构形制定、发展公用平台、提高系统可靠性等几个方面来阐明中国航天器总体设计技术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实践五号卫星及其飞行成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五号卫星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升空。到8月8日,已经完成其在轨90天的科学试验使命。目前卫星状态良好,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在利用其寿命潜力开展平台技术试验。该卫星是一颗科学试验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辐射探测、单粒子效应及对策研究、空间流体科学试验、新型航天器新技术试验。卫星用户为中国科学院,卫星研制通过招标,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实施。实践五号卫星发射成功,意味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开发的CAST968小卫星平台的推出和应用。这也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考虑到现代小卫星市场需求,不失时机地抓…  相似文献   

15.
1999年5月10日上午9时33分,随着基地指挥员的一声号令,作为首次执行双星(FY-1、SJ-5)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乙火箭腾空而起,随着火箭发动机尾焰的喷射,火箭很快钻入太空。火箭起飞后747s,FY-1卫星与运载分离,814.55s实践五号SJ-5卫星与运载顺利分离,SJ-5卫星进入半长轴7232km,倾角为98.8°、偏心率为0.001331的太阳同步轨道。至此,实践五号卫星开始了它的运行工作使命。 SJ-5卫星是一颗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中国科学院研制的科学实验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辐射控测、单粒子效应及对策研究、空间流体科学实验、新型航天器技术试验和小卫星公用平台技术试验。卫星从1996年8月开始正式立项,1998年3月完成正检星研制,1999年3月通过出厂评审。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国内外成熟度评估体系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平台配套单机产品成熟度等级分布、平台内/外部接口控制能力等用于评价卫星公用平台成熟度的6项要素。建立了用于表征卫星公用平台从原理平台开始,逐步进阶为有可靠性保证的多型号通用平台全过程的6级成熟度模型。最后分析了成熟度在指导平台系列化发展与平台快速成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亚太6D通信卫星方案设计与技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太6 D(APSTAR-6 D)通信卫星是我国研制的首颗Ku/Ka频段全球高通量宽带商业通信卫星,也是首颗东方红四号增强型(DFH-4E)公用平台全配置的卫星,其通信容量达到50 Gbit/s,并具有90个用户波束实现可视范围下全球覆盖.文章概述了亚太6D卫星的方案设计,并总结了卫星系统减重、布局优化、高性能有效载荷、全生命期电推进应用、高效载荷测试、流程优化、在轨自主运行管理等技术特点,并给出了在轨使用效能以及对后续高通量卫星的发展建议.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应用,实现了我国高通量卫星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高通量卫星的研制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反卫星卫星几乎是跟卫星同步发展起来的,俄罗斯既是最早发展卫星技术的国家,也是最早发展反卫星卫星技术的国家。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小卫星的出现而发展起来了小卫星编队。小卫星编队的目的是用编队分布式概念来实现通信、侦察和导航等任务,进而用若干个小卫星虚拟一个大卫星。小卫星编队和反卫星卫星产生于不同时代和不同目的,本来是不相干的问题,却出现了巧合。笔者认为,反卫星卫星是小卫星编队的一种特殊应用,小卫星编队的关键技术是反卫星卫星技术的基础,可以说,掌握小卫星编队技术的国家,就具备了反卫星卫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航天任务急需的新技术进行先期试验,同时开展空间环境探测与空间科学研究,中国在刚开始研制卫星时,就开始发展了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先后研制和发射了实践一号、实践二号卫星群、实践四号以及实践五号卫星,初步形成了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在充分利用其技术的基础上,我国发射了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中的第一颗卫星,即实践一号。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进行了一箭多星技术试验,即利用一枚运载火箭将3颗卫星送上天,这3…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高分多模卫星敏捷成像任务难、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首飞风险高、设计寿命长可靠性要求高、发射场质量确认模式新等特点;总结了主要产品保证工作措施,如狠抓技术风险识别与控制,严格过程管控与专项试验验证,以及压实发射场质量确认责任。上述措施有效保证了卫星产品质量,可为后续卫星研制开展相关产品保证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