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纳卫星光学有效载荷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微纳卫星已成为航天活动的热点领域之一,向着高性能、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在航天创新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微纳光学载荷要求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成本低等特点,各类新型微纳光学载荷技术不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文章介绍了光学遥感微纳卫星的整体技术发展情况,结合低成本商业遥感等应用方向,分析了微纳卫星光学有效载荷的发展趋势和新型微纳卫星载荷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微纳光学载荷的设计理念和关键技术,论证了在轨深度数据处理对微纳卫星星座的重要意义。文章为研制成本低、分辨率高和机动性能力强的微纳型遥感卫星提供技术基础,并提出了中国光学遥感微纳卫星的后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简述MEMS概念和特点,分析MEMS技术应用于航天领域的优势及其技术发展情况,重点对MEMS技术在微纳卫星领域的应用以及对微纳卫星技术发展的牵引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微纳卫星发展现状及在光学成像侦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当前微纳卫星在空间环境感知、新技术空间演示验证、空间科学试验、通信与数据传输、对地或对空间目标进行光学成像观测等方面的主要应用形态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采用微纳卫星实施光学成像侦察的优势,给出了应用实例,并提出在航天侦察应用中大力发展光学成像侦察微纳卫星的相关建议。从而为后续微纳卫星在航天光电侦察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卫星应用需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航天任务已经不能仅靠单颗卫星来完成,而必须依靠多颗微纳卫星集群联合工作才能完成。文章针对星群面临的在轨运行管理和效能问题,研究了基于群体智能的微纳卫星集群自主控制系统,包括星群自主认知与自主决策技术、构型建立维持与重构技术和星间高低速协同通信技术等3个方面,对星群集群控制典型应用场景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集群自主控制能够满足星群任务的实时性、轨道构型误差和星间动态网络等指标要求,可为推动微纳卫星集群在轨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立方体纳卫星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介绍了立方体纳卫星的发展概况;对“震动卫星”、Cute系列、“加拿大先进纳太空实验”卫星和Coral卫星平台等典型项目进行了分析,重点对立方体纳卫星的任务、姿态与轨道控制、电源系统、通信系统、星载综合电子和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总结。结合立方体纳卫星快速发展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建议:结合在轨服务、深空探测和新技术空间飞行演示试验等应用需求,发展微电子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的航天应用、微卫星平台技术和标准化辅载荷发射接口技术。  相似文献   

6.
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在微纳卫星总体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政  李冠华 《中国航天》2010,(4):36-38,40
<正>随着微米纳米技术的发展,微纳卫星因其具备的重量轻、性能好、开发成本低、周期短、功耗低等特点,已经成为国内外航天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对提高微纳卫星功能密度比的要求的不  相似文献   

7.
《航天器工程》2016,(6):122-130
阐述了微纳卫星光学载荷从单一摄像头到应用模式多样的综合系统的发展过程。调研了国外微纳卫星光学载荷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如轻小型化、紧凑化、观测任务多样化和视频成像,主要表现在低成本商业遥感应用,适于新技术演示验证、光学载荷图像产品的网络应用、商用现货(COTS)技术应用、模块化技术体系等方面。通过归纳总结得出以下启示:我国微纳卫星光学载荷发展应紧跟国际步伐,瞄准低成本商业遥感方向,建立标准化、模块化微纳卫星光学载荷技术体系;发展颠覆性技术(薄膜衍射成像和液晶可调光谱滤光片用于高光谱成像),积极探索微纳卫星光学载荷研制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4月10日12时25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4C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一箭四星"发射任务,将遥感卫星31-01组卫星及微纳技术试验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遥感卫星31-01组卫星由3颗卫星组成。遥感卫星31-01组卫星及1颗微纳技术试验卫星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所属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  相似文献   

9.
微纳卫星指采用现代技术、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等设计制造的具有高性价比的现代微小卫星。因其具有发射成本低廉、应用灵活等特点,微纳卫星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微纳卫星动力系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微纳卫星动力系统的发展现状,针对自中和射频离子推力器、离子液体推力器、碳纳米管阵列推力器、石墨烯材料光驱动等几种新型且有望用于微纳卫星推进的方案,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并分析其核心技术以及性能优势。给出了发展建议:提升总冲、功耗、调节精度等参数是微纳卫星动力系统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研发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结构工艺、离子束流中和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国外对地观测微纳卫星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微纳卫星对地观测系统发展水平较高的美国、英国、日本、阿根廷、芬兰等国的典型微纳卫星对地观测系统,从系统的发展目标、系统构成、发展历程、目前状况,以及系统(卫星)的主要性能和技术状态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从中可看出,微纳卫星可获取亚米级分辨率的光学和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使微纳卫星的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对地观测系统微纳卫星的数量从数颗、几十颗到数百颗,组网卫星的数量多,能够高频次地获取所观测目标的信息。经比较、分析与归纳,微纳卫星对地观测系统呈现出中分辨率与高分辨率协调发展,主动观测方式与被动观测方式全面发展,军民融合式发展,以及微纳卫星对地观测系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8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2019年第10号),共发布501项国家标准,其中包括由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5)归口的《航天器安全防护通用要求》等8项航天领域国家标准,见表1。本次发布的8项航天领域国家标准涉及航天器安全防护、微纳卫星产品、遥感卫星等方面,对内指导航天科  相似文献   

12.
针对微纳卫星研制需求与日俱增、风险资本大量涌入、新兴卫星运营商日渐成熟,以及低价且可靠的数据服务指日可待等产业发展特点,提出了微纳卫星发射机会相对受限、空间数据资源价值转化率低,以及微纳卫星不能及时离轨等现实问题,给出了发展主动定制化商业运载、变革卫星运控体制和重视并突破微纳卫星离轨技术的解决途径,可为微纳卫星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遥感微纳卫星对地高速数传需求,开展面向微纳卫星的激光数传技术研究,突破微纳卫星激光通信终端星地快速捕获建链和协同高精度稳定跟踪、天基终端轻小型化、复合光电组件等关键技术。完成微纳卫星的天基激光终端和地面激光终端研制,并开展星地传输试验验证,实现 1 230 km、10/50/100 Mbps 的星地数据传输,验证了相关技术,为后续我国微纳卫星对地遥感应用提供了理想的星地数传手段。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介绍了微纳卫星混合推进系统的特点与优势,总结了星载混合推进技术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微纳卫星动力系统要求,指出了星载混合推进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卫星工程应用的角度,重点综述了星载混合推进系统需攻克的主要关键技术,包括先进一体化制造、可靠低功耗多次点火启动、比冲提升、高效燃烧等,并分析了相应关键...  相似文献   

15.
黄汉文 《航天电子对抗》2010,26(1):30-32,36
空间信息对抗形势日趋严峻,在提出微纳卫星概念的基础上,阐述空间信息对抗的特点和策略,指出微纳卫星在空间信息对抗体系中的优势和应用前景;概括介绍微纳卫星在空间信息对抗中的典型应用;最后梳理微纳卫星在空间信息对抗应用中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立方体星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论述了立方体星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从2010-2013年已成功发射的立方体星与纳卫星中挑选了10颗典型卫星,研究分析其技术水平、应用价值和特点优势;并重点论述了立方体纳卫星的应用;最后预测了立方体纳卫星的未来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正>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是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具备向亚太地区提供区域服务的能力,其全球化布局和应用进程不断加快。鉴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特殊战略地位,加快推进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运营及其应用领域的立法,加快推动在卫星定位导航授时(PNT)应用领域从政策之治走向法律之治,将"法治北斗"建设有效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对于打造中国航天事业升级版、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在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12月9日,第四届航天国际化发展论坛在北京大观国际举行。本届论坛以"创新创见,融合融通,筑梦空间,智联全球"为主题,围绕新形势下航天国际化发展模式、技术和应用创新、资本协同和跨界融合、需求与应用对接等热点问题,从多层面、多维度展开研讨互动,探讨航天国际化发展趋势和商业航天新业态。近年来,随着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中国航天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卫星导航、重型运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领域取得了  相似文献   

19.
<正>近些年,商业航天迅猛发展,总量已占到全球航天经济总量的80%以上,且占比逐年攀升;以太空探索技术(SpaceX)公司为代表的独角兽企业,几乎以一家之力对全球行业产生强力冲击。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持续推向深入,微小卫星技术发展迅速,已实现从技术验证向商业应用的转变,微小卫星星座呈现爆发式增长;伴随而来的就是对进入空间能力的迫切需求,带动了商业运载火箭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参与航天的热情空前高涨,商业航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卫星制造过程复杂,无法满足面向商业市场的微纳卫星批量化生产需求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单机标准化、系统模块化、整星二度集成化"的精致微纳卫星设计理念。采用"配置精简化、结构虚拟化、功能软件化"设计方法,实现了微纳卫星"高承载、高精度、高速率、高功率"的设计,并通过"精致微纳技术试验卫星"进行了验证。针对微纳卫星传统评价方式单纯以技术指标为依据、缺乏全面性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面向商业市场的微纳卫星效费比评价体系,以微纳卫星质量承载比、功率承载比和通信密度比为关键因素,综合卫星制造成本,较为全面地对微纳卫星效费比进行评估,以衡量其商业市场竞争力。可为我国微纳卫星设计、制造与评价提供新的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