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4月8-11日,博鳌亚洲论坛(BFA)2018年年会在中国海南博鳌举行,主题为"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风貌。海南发展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1988年4月13日,海南经济特区成立,虽然海南建立经济特区30年的时间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瞬,但是却使博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边陲岛屿发展  相似文献   

2.
洛文 《航天员》2011,(1):32-37
新年开始,新一轮的航天活动如火如荼。今年是人类进入太空50周年,空间站40周年,航天飞机首飞30周年。我们期待航天飞机的落幕之旅,期待国际空间站完成最后组装,也期待"火星500"试验的完美结束。在这值得纪念的一年里,各国的航天计划也是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3.
正"在和平利用外空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以实现命运共同体愿景,为全人类谋福利与利益"—纪念联合国首届外空大会五十周年成果文件1968年8月,联合国首次在维也纳举行了联合国外空大会。2018年6月20日,联合国再次在维也纳聚集各国航天之精英,召开纪念联合国首届外空大会五十周年(UNISAPCE+50)高级别会议,旨在通过纪念1968年举行的第一次联合国探索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会议五十周年,全面盘点  相似文献   

4.
正1968年,联合国举办了第一届和平利用外太空(UNISPACE)会议,由此拉开了联合国在外层空间工作的序幕。为了纪念该会议召开50周年,联合国举办了包括联合国外空大会纪念展览在内的"纪念外空会议50周年(UNISPACE+50)"系列庆祝活动。2018年6月18-23日,中国国家航天局组团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参加联合国外空司举办的"UNISPACE+50纪念活动",并  相似文献   

5.
廖春发  靳颖  韩燕侠 《航天》2012,(2):26-27
载人航天进入为新一轮高潮积蓄力量的“潜伏期” 2011年4月12日是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50周年,也是美国航天飞机首飞成功30周年。尽管50年来载人航天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国外载人航天仍面临各种困境,正处在各种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6.
《卫星应用》2016,(4):2
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46周年。值此双喜临门之年,国务院决定从2016年起将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这一举措不仅对几代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老航天人,也对正在勇于创新、拼搏攀登的新一代航天人和所有中国航天参与者产生了巨大鼓舞。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46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  相似文献   

7.
<正>伴随着新年脚步的来临,我们为2018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2018年,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持续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我们见证了中国航天"超级大年"。"嫦娥"四号发回了世界首张月球背面全景图,"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完成,"鸿雁"星座首颗试验卫星成功发射,"虹云"工程完成了我国首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成功发射……中国人的"航天梦"正在逐步烙下璀璨的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8.
《中国航天》2019,(首)
正伴随着新年脚步的来临,我们为2018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2018年,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持续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我们见证了中国航天"超级大年"。"嫦娥"四号发回了世界首张月球背面全景图,"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完成,"鸿雁"星座首颗试验卫星成功发射,"虹云"工程完成了我国首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成功发射……中国人的"航天梦"正在逐步烙下璀璨的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9.
“鸿雁”星座首颗试验卫星发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和着新年的钟声,"鸿雁"星座首颗试验卫星"重庆"发射了。这颗在2018年被外界高度关注的卫星,搭上了该年度中国开往太空的最后一班专列。"鸿雁"星座发射首颗试验星2018年12月29日,"长征"二号D运载火箭在酒泉实施发射。它和首飞的"远征"三号上面级一起,以"一箭七星"的方式,让2018年中国宇航发射圆满收官。鸿雁首星"重庆"是幸运乘客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新年伊始,中国航天连战连捷,迎来了新年"开门红",昭示2018将是中国航天极不平凡的一年。在新的一年里,中国航天计划实施的发射任务将达到创纪录的40次之多。天上热火朝天,地上也不甘落后。梳理2018年中国的众多大工程,北斗系统、高分工程、天地一体化网络工程等备受关注。航空公司喊您"开机",中国航空业迎来空中上网时代!中国民航史上首个便携式电子设备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12月18日,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是"长征"三号A系列火箭的第95次发射,2018年的第13次发射,也是其第5次执行探月工程发射任务。此前,"长征"三号A系列运载火箭已成功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送入预定轨道,可以称得上是嫦娥奔月的"专属列车"。  相似文献   

12.
正为纪念1968年12月20日召开的联合国(UN)第一次探索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会议(以下简称外空大会),联合国于2018年6月18-23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外空大会50周年纪念活动(UNISPACE+50),主要包括研讨会、高级别会议和展览。中国航天代表团参加了上述活动。中国与联合国签署关于开展"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合作意向宣言6月19日,与会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COPUOS,简称外空委)维也纳办事处举办"中国的航天合作:构建命运共同体和造福全人类"主题宣介会。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  相似文献   

13.
正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上新纪元,开启了我国迈向航天大国的新征程。今年的4月24日是东方红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纪念日,也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弘扬航天精神,中国航天基金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联合发起"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作品征集和评选活动",请贵单位予以协助,现将事项函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智浩 《航天》2011,(4):44-47
与苏联走的航天道路不同,从1972年起,美国开始全力研制航天飞机这一可部分重复使用的新型载人航天器,认为它能取代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和宇宙飞船。 2011年4月12日,不仅是世界第1艘载人飞船上天50周年纪念日,也是世界第1架航天飞机上天30周年纪念日。1981年4月12日世界第1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成功地进行了处女航行,从而宣告这种运载能力巨大、乘坐舒适的新型天地往返运输器正式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5.
安慧 《航天》2011,(5):36-39
在纪念人类首次进入太空50周年的时候,回顾美国载人航天近30年的历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载人航天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让我们为载人航天发展的曲折和艰辛而感叹!  相似文献   

16.
正欧洲"阿里安"5 ECA型运载火箭2018年10月19日在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了"贝皮·科伦布"水星探测器。历经约20年研制、耗资16.5亿欧元的这项任务是欧空局(ESA)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合作项目,也是欧洲首次尝试对距太阳最近、温度极高的水星开展轨道探测。"贝皮·科伦布"以20世纪意大利天文学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6月27日1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新技术试验双星。新技术试验双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属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新技术试验双星包括新技术试验A卫星和新技术试验B卫星,主要用于开展星间链路组网及新型对地观测技术试验。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2月7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功发射了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63.8吨的"猎鹰"重型火箭,这是30年来全球研制并发射的最强大的航天运载工具,运载能力是我国现役"长征"5号火箭的2倍多。我们并不否认中美航天实力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源自两国航天发展脉络与发展环境的迥异性,但绝不会为此动摇传承和发扬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积聚"八大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提升、建设航天强国的初心。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9月23日05时10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第47、48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截至目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研制发射277颗航天器。此次发射的双星是继2018年11月"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基本系统空间星座部署任务圆满完成后,2019年中圆轨道(MEO)卫星的首次发射,也正式拉开了"北斗"三号从基本系统向完  相似文献   

20.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Exo Mars"火星漫游者"登陆地点目前已经初步确定,欧洲空间局的科学家选择了Oxia平原作为"火星漫游者"的第一着陆点。选择该处的原因是科学家发现这里有古老的干涸河道,曾经也是火星的一个主要流水区。Exo Mars"火星漫游者"发射时间为2018年5月,目前科学家仍然在考察潜在的登陆地点,如果发射时间推迟到2020年,任务可能会做出调整。因为那时火星和地球会再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