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衷崎  步鑫 《航空电子技术》2013,(4):40-44,55
本文基于对ARINC429总线信号的分析,提出了ARINC429总线信号测试平台的设计,该平台可以及时发现测模块的潜在故障,有利于提高ARINC429总线信号模块产品的质量水平。该测试平台可以实现对各类包含ARINC429总线功能的模块进行自动测试,减少了专用测试设备的研制,极大的缩减了测试设备的研制经费和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2.
数据压缩     
数据压缩为经济地传输、存储信息,常需对数据进行压缩处理。“压缩”,就是除去、在模块分解与设计过程中,提高模块的独立性可以使软件开发落入最佳成本区。3块间耦合与块内凝聚模块间的耦合度与块内凝聚度是衡量模块独立性的定性标准。扶间程合度低,意味着模块间的依...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新一代的飞行试验测试仪器的测试系统,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利用一个简单的协议和航电系统交流,系统的各模块由测试仪器控制单元(ICU)进行主控,再由测试仪器多路传输单元(IMU)传输到各个模块,并且在座舱安装辅助控制面板(ACP)供飞行员输入指令.描述了基础性测试仪器控制系统和对此设备在最新的试飞科目上应用的要求,以及此系统在未来应用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月壤力学特性参数的研究可以使人们了解更多的星球地质学信息,也是进行月球探测车等设备开发以及未来从事人类月球活动的工程基础.利用月球车轮地作用测试平台和模拟月壤对6种不同尺寸和轮刺的车轮进行试验,利用传统压板试验和剪切试验测量土壤力学参数.针对月球车轮地作用地面力学积分模型进行耦合度和参数敏感度分析,进而将8个力学参数分...  相似文献   

5.
虽然目前海军自动测试设备(ATE)环境中对数字和模拟电路的测试方法很多。但这些方法是有所限制或存在缺陷的,这可能源于电路板设计与测试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以至于电路不可测试,这使得生成测试将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经费。下一代的测试生成器(NGTG)已研制出一种利用发生算法和神经网络生成测试和诊断数据的方法。本论文将描述用于连接NGTG和ATE的方法,NGTG将在CASS系统(统一的自动支持系统)上进行演示,CASS环境使用数字测试单元(DTU)对数字电路进行检测。这个环境要求使用独特的语言L200表示诊断数据进行信息处理。NGTG系统必须使用AT-LAS(适用于所有系统的缩略测试语言)代码与DTU接口,ATLAS使用一个功能外扩程序(FEP)与DTU连接,本文将对这两个方案进行论述并描述在CASS系统上演示NGTG的必要步骤,这些方案包括拟用的IEEE-P1445标准中的诊断数据,DTIF格式(数值测试交换格式)文件以及新的NGTG/FEP接口。  相似文献   

6.
VXI总线模块自动测试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计算机模块的测试要求,组建及开发了基于VXI总线系统的某计算机模块测试设备和其测试系统软件。该测试设备的研制对实现某计算机模块大批量生产的快速检测,及对返修模块的故障定位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同时由于VXI测试平台的开放性、可扩展性,用户根据自己需要可开发不同的系统测试软件,提高了测试设备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7.
光源色度的测量在很多场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UV-365分光光度计是对光源色度进行测量时常用的仪器,本文利用Delphi设计了一个自动测色系统,可以弥补UV-365不能对大量测量数据进行计算的不足,提高其工作效率.最后通过对一个标准光源的测试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现代飞行器多样化的测量需求,设计了一种新型数据记录仪,该新型数据记录仪在具备采集64路模拟信号和5路数字信号功能的同时,还能完成5 h视频图像的数字化编码、压缩和记录。本文对数据记录仪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计算和论证,介绍了数据记录仪的电源模块、程序控制模块、异步数字量模块、信号变换及采编模块、图像压缩模块、存储及USB 2.0回放模块6个基本组成模块,对各组成模块的硬件设计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9.
因惯性测量组件是受温度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大的高精度传感器模块,所以在生产过程中需对其进行测试并补偿来保证组件精度。针对原有惯性测量组件测试方式存在程序繁琐、测试周期长且效率低等缺点,设计了一款基于LabVIEW的惯性测量组件自动化测试系统。经过实验验证,该系统能够实现在进行惯性测量组件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的同时,对组件输出数据进行采集存储,为后续组件的补偿验证提供了数据支持,提高了测试效率,并且可实现全天候测试,具备自动化程度高和测试周期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EOMS光电经纬仪系统主要用于中近距离范围内飞行器轨迹及姿态的测试。该系统可对飞行目标进行单杆半自动和电视全自动跟踪;采用了GPS,可使外测参数和内测参数实现精度时间同步。通过外场测试和初步飞行试验证明该设备具有测试精度高,能进行TV实时测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实现对多型座椅不同组件电气性能的自动测量,需要研制座椅电气自动综合检测设备。针对座椅组件电阻测量的导通性指标测试任务,提出了一种基于工控机、信号切换模块、数字多用表和通用连接模块的测试方案,并开发了自动测试控制程序,实现了对多型座椅电气组件电阻的快速准确自动检测。  相似文献   

12.
利用界面双电层和流动电流基本原理,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新型的分子液环式角加速度计,可对角加速度进行直接测量.为了对该种新型的角加速度计进行功能演示,研制了其测量演示系统,可为角加速度计提供基准的角加速度输入,并实时处理和显示测量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种分子液环式角加速度计测量范围可达20000(°)/s2,测量精度≤1(°)/s2,带宽可达0.1Hz~120Hz,可应用于高精度、高动态的角加速度直接测量.其测量演示平台可以提供频率和幅值可控的角加速度输入,实现该种新型角加速度计功能演示.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个微惯性测量组合(MIMU)的计算机测试系统,对该系统的结构,硬件组成、软件设计进行了描述,重点介绍了系统软件设计中的关键技术:RS232通讯测试技术、VC和Labwindows/CVI的混合编程技术、多线程技术、VC和Matlab的混合编程技术。该系统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基于高性能CPU和(CPLD、FPGA等技术的微惯性测量组合的测试过程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研发周期。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虚拟仪器技术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的起落架落震试验要求,利用VXI/VEE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构建了一套包括七个功能子模块的起落架落震试验测试分析系统。通过试验证明,该系统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起落架落震试验的测试精度和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自动控制故障注入设备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君友  李郑  刘骝  田仲 《航空学报》2007,28(3):556-560
 设计实现了一种自动控制故障注入设备,给出了设备的结构框图和主要模块的功能框图。阐述了该设备在设计上具有的通用性、可扩展性、无破坏性和易操作性等特点,以及对应的设计措施。利用该设备进行了故障注入试验,给出了典型故障注入的信号波形,验证了故障注入设备的可用性和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基于虚拟仪器的航空电气控制盒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该系统是一种针对各类飞机电气控制盒的开放式的综合测试系统。对系统中主要硬件的设计和上层测试软件的设计思想做了相关讨论,同时阐述了整个测试系统的实现功能和方法。利用该综合测试系统,可以开发出各类飞机电气控制盒的测试系统,克服了以往测试设备只能测试一个产品的缺点,提高了测试准确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美国罗克韦尔(ROCKWELL)国际公司已研制出一种先进的离子束溅射镀膜设备,用于生产高精度环形激光陀螺导航仪的薄膜。离子束镀膜机由一个真空度低于10~(10)乇的真空室,两个宽束离子源,一个正方体靶装置和一个工件盘组成。真空室为φ609.6mm×609.6mm 的圆柱体,内装有膜厚分析仪,质谱仪,真空测量仪等设备,镀膜成品率可达85%。各种膜片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反射率、透射率、吸收散射的测试,甚至膜层晶体结构的测试。该公司采用一种腔体衰减时间测试方法测量总损耗,测量分辨率为0.01ppm,散射和透过率采用直接测  相似文献   

18.
以建立一套弹载模块自动测试系统为目标,采用了基于PXI总线结构的虚拟仪器测控技术,同时采用成熟的数据采集模块与电源模块,并配备高性能的计算机,实现了弹载模块的批产测试设备,在介绍PXI总线结构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该测试设备的软/硬件组成、系统结构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周期检定是保障计量器具能够准确可靠地开展测量活动的重要手段。检定周期的长度影响计量器具测量活动的可靠性和计量工作的经济性。本文通过建立电子测量设备测量可靠性与使用时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利用可靠性模型确定电子测量设备检定周期的可靠性评估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证电子测量设备检定周期制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1988年,美国陆军工程部正式开始研究利用GPS载波相位的实时定位系统。该项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在1993年做成一台实用样机,能实时获得厘米级的三维定位精度。这一目标实现了,1993年3月开始对样机进行测试。1993年8月进行了首次演示,10月进行了首次公开演示。该设备一般能在“动中”(OTF)15秒时间内分辨模糊整周数,不需要作静态初始化。任一相距20km左右的移动平台可利用该设备进行可靠而稳健的精密定位。在各种工作条件下作了试验,以评价动平台精密定位OTF解模糊的极限。本文总结了这些试验的结果。早期所作的实时试验证明三维方向的定位精度可达1—3cm。本文还介绍了最终实时系统的设计方案以及与水文监测平台的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