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不仅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卫星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而且还担任过东方红-2、2A、3卫星的总设计师。为此,在东方红-1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之际,本刊特约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记者:我看了东方红-1卫星的资料,第一个感觉是新中国在当时那个时期建造卫星,这个想法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技术能力。因为那个时候中国连飞机和大炮都搞不了,怎么突然之间要搞卫星了?这个想法好像很跳跃,您有这个感觉吗?  相似文献   

2.
正2月22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1.2型运载火箭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了西班牙的"和平"军民两用雷达遥感卫星,并搭载发射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低轨宽带星座项目的两颗先期试验卫星,即微星Micro Sat2a和2b。"和平"卫星由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为西班牙政府设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9月20日,长征-6运载火箭以"一箭二十星"的方式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其中的希望一2卫星(包括希望-2A、2B、2C、2D、2E和2F)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东方红公司")抓总研制。希望-2卫星的成功发射,对我国皮纳卫星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2卫星由6颗卫星构成,其中,希望-2A质量为28.5 kg,希望-2 B、2 C、2 D质量均为9.7kg,希望-2E、2F(由希望-2B发射的子卫星)质量均为1.3kg,希望-2卫星拥有大气密度探测  相似文献   

4.
《国际太空》2013,(6):2
为了推动小卫星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秉承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理念,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拟于2013年10月召开以"创新与未来"为主题的"2013年(第二届)小卫星技术交流会"。本次会议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主办,《国际太空》、《卫星应用》、《中国空间科学技术》、《航天器工程》协办。现将征文具体事项通知如下:一、征文范围(包括但不局限于)  相似文献   

5.
太空新航线     
《太空探索》2015,(4):6-9
<正>"猎鹰"9发射美深空气候观测卫星2月11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1.1(R)型运载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发射了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深空气候观测台"卫星,但原定再次进行的第一级火箭海上漂浮平台着陆试验因海况不佳而被取消,改为在海面上着陆。"深空气候观测台"是NOAA、NASA和美国空军的联合项目,是一颗空间天气与地球科学卫星。卫星重570千米,将部署到距地球约150万千米的日地第一拉格朗日点(L1),用于开展至少2年的空间天气和太阳风监测,对来袭的太阳暴发活动进行预警,可为可能受  相似文献   

6.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平台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4月26日,我国用长征-2D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高分-1卫星,开启了我国对地观测的新里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简称高分专项)工程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由天基观测系统、临近空间观测系统、航空观测系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等组成,于2010年经过国务院批准启动实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发射5~6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目标是建成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统,加快我国空间信息与应用技术的发展。为此,本刊特别推出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专题",介绍了我国高分-1卫星及其相关系统,以飨读者,促进我国高分专项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东方 《国际太空》2013,(2):48-54
2012年,日本、印度、韩国和朝鲜等亚洲国家开展了一些航天活动,其中伊朗发射了3次,居世界第五;日本、印度和朝鲜各发射了2次,并列世界第六。但他们的含金量有很大差别。例如,伊朗和朝鲜都只成功了1次;日本航天活动的水平较高,把地球水循环变化监测卫星-1(GCOM-W1)、白鹳-3(KOUNOTORI-3)H-2转移飞行器(HTV)送入太空,还在"国际空间站"上释放了小卫星等,用火箭发射了首颗国外卫星;印度发射了自行研制的首颗雷达卫星—雷达成像卫星(RISAT-1);韩国喜忧参半,其韩国多用途卫星-3  相似文献   

8.
<正>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东方红-1卫星技术总负责人,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纪念东方红-1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之际,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孙家栋院士,让我们跟随他的讲述,一起分享那些鲜为人知的建造"东方红"的日子。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防部2007年正式实施"快速响应空间(ORS)"计划并成立ORS办公室。至2012财年共发射了"战术卫星"-2、3、4和"跳跃起点"等四颗试验卫星和第一颗业务运行卫星ORS-1。但空军从2013财年开始即提出关闭ORS办公室。在国会议员持续反对下,ORS办公室继续维持了3年,期间持续开展ORS-2、ORS-3、ORS-4、ORS-5等研制和试验任务,发射了"战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时间2015年10月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2D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1卫星组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我国航天遥感应用领域商业化、产业化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吉林-1卫星组星是我国首批自主研发的商业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也是我国采用"星载一体化"设计的分辨率米级高清动态视频卫星。其由4颗卫星组成,包括1颗光学遥感卫星、2颗视频卫星和1颗技术验证卫星,工作轨道均为高约650km的太阳同步轨道。其中,光学A星是我国首颗自主研发的商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光学成像卫星,具备常规推扫、大角度侧摆、同轨立体、多条带拼接等多种成像模式,  相似文献   

11.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欧洲首先研制了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但随着经济、技术、军事和政治的发展和变化,欧洲又研制了可以进行长期天气预报的极轨气象卫星。1引言欧洲气象卫星组织(EUMETSAT)的第一代极轨业务气象卫星系统(EPS)共有3颗卫星,名为"气象业务"(MetOp)卫星。气象业务-A卫星于2006年10月19日发射,迄今仍在业务运行,但部分功能已有故障。气象业务-B卫星于2012年9月17日发射。气象业务-C卫星计划于2016年发射。"气象业务"卫星设计寿命为5年,两颗业务卫星之间有半  相似文献   

12.
正卫星在轨长期管理是保障卫星正常运行和发挥作用的关键,尽管我国在1970年就发射了东方红-1试验卫星,但直到1990年才开始了卫星在轨的正式、规范和专业管理,如今在轨卫星测控的数量已从当初3颗到现在上百颗;无论在管理数量和质量上,我国的卫星管理水平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管理的卫星数量将急剧增加,卫星测控的覆盖性和时效性需求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内容和技术复杂度增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微小卫星蓬勃发展,"一箭多星"发射为微小卫星提供了低成本进入太空的机会。伴随着微小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箭多星"发射任务的需求越来越多。2015年9月20日-10月7日,我国共进行了3次"一管多星"发射,共计成功将28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其中,新型液体火箭长征-6以"一管二十星"的方式一举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不仅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也打破了由印度保持的亚溯"一箭多星"发射纪录;执行"一箭四星"发射任务的新型固体运载火箭长征-11也成功实现首飞。以"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入轨的吉林-1卫星组星是我国首批自主研制的商业遥感卫星。藉此之际,本刊特推出"新型火箭‘一箭多星'发射与微小卫星发展"专题,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太空探索》2013,(3):14-15
2013年1月30日下午16时零分,韩国从罗老航天中心成功发射"罗老"1号二级运载火箭,将"科学与技术卫星"2C成功送入近地点300千米、远地点1500千米、倾角80°的预定椭圆轨道。韩国卫星地面站控制人员于1月31日3时27分12秒与在轨运行的"科学与技术卫星"-2C成功建立了通信联系。  相似文献   

15.
遥感卫星篇     
正1概述50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研究院)通过技术创新,在遥感卫星领域,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资源"、"海洋"、"高分"等卫星系列,建成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2发展历程返回式遥感卫星1975年11月,研究院研制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并回收,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是中国航天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显著标志之一。研究院先后研制并成功发射了返回式卫星0号、  相似文献   

16.
太空新航线     
正美国第二组"星链"卫星发射升空2019年11月11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卡纳维拉尔空军基地用一枚猎鹰9-1.2型火箭发射了星链低轨宽带星座的第二组共60颗卫星。火箭起飞后约61分钟开始进行卫星部署。本次发射的这些卫星要一次全部从火箭上分离出去,卫星部署高度为280公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将在卫星入轨后首周同所有60颗卫星建立起联络,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先期试验航天任务急需的新技术 ,以及开展空间环境探测与空间科学研究 ,中国在研制卫星初期就开始发展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从 2 0世纪 70年代至今 ,中国先后研制和发射了实践 -1、 2 ( SJ-1、 2 )卫星群、 SJ-4及 SJ-5卫星 ,初步形成了 SJ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在充分利用东方红 -1卫星技术的基础上 ,在距东方红 -1卫星发射成功不到 1年的时间里 ,发射了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的第 1颗卫星 ,即 SJ-1。2 0世纪 80年代初 ,中国进行了一箭多星技术试验 ,即利用 1枚运载火箭将 3颗卫星送上天 ,这 3颗卫星分别是 S…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国际上微纳卫星技术发展迅速,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推出了各种高性能微纳卫星计划,特别是在商业遥感领域如天空盒子成像公司(Skybox Imaging)的"天空卫星"(Sky Sat)系列微卫星、行星实验室公司(Planet Lab)的鸽群-1(Flock-1)系列纳卫星、卫星逻辑公司(Satellogic)的"新卫星"(Newsat)系列微纳卫星等。这些项目都计划通过星座化的运行,实现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  相似文献   

19.
为降低发射成本,小卫星发射以搭载和"一箭多星"为主要方式。2012年,全球"一箭五星"及以上的发射3次,共发射小卫星26颗,占年度发射小卫星数量的44.83%。微小卫星项目虽然在成本、技术复杂程度等方面无法与大型航天器项目相比,但涉及到"一箭多星"发射,整个任务的组织管理就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要顶层设计、实施协调、监督管理以及工程支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此,各主要航天国家的政府部门在"一箭多星"任务组织管理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制定了专门支持微小卫星任务的组织管理机制,不但提供了更多发射机会,还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推动整个任务的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20.
寒松 《国际太空》2013,(9):37-39
日本于1977年7月14日发射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1(GMS-1),以后陆续发射了5颗"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地球静止气象卫星"一直运行到2003年,在这期间,东亚太平洋和澳大利亚地区的卫星观测主要依靠"地球静止气象卫星"。中国在风云-2卫星未稳定运行前也依赖"地球静止气象卫星"观测,特别是对热带气旋的监测。接替"地球静止气象卫星"的是日本"多用途运输卫星"(MTSAT)。"多用途运输卫星"系列是日本运输省和日本气象厅合作投资的多功能(气象观测和飞行控制)卫星。目前正在运行的是多用途运输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