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系统间电磁兼容分析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国内外系统间电磁兼容现状,选择和建立了系统间电磁兼容预测模型,对多种地面电子装备间电磁兼容的最小部署距离进行了预测和部分验证。  相似文献   

2.
空间绕飞航天器间电磁兼容仿真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岩  郑伟  孙犇  梁克 《航天器工程》2013,22(2):45-49
研究了空间绕飞任务中主、从航天器之间的电磁干扰问题,提出了绕飞过程中航天器间电磁兼容仿真分析方法。根据主、从航天器天线的发射功率、带外抑制、接收机灵敏度的信息,解算出了发射天线对接收天线的等效干扰。在假定计算模型作为仿真输入的前提下,得到了航天器间电磁兼容分析结果。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仿真分析方法能够对绕飞任务中航天器间的电磁干扰进行预测,可为实际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雷达间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的考虑,提出了一种与雷达性能相关的兼容性判决模型。与以往用于EMC判决的干扰余量等概念不同,将干扰信号强度与雷达性能指标参数联系起来。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从而确切了解雷达间的电磁兼容问题,使EMC预测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对点状目标进行探测与聚焦的问题,将广泛应用于地面雷达系统中的运目标检测概念动用到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中,并采用分析与模拟方法评估了其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5.
真空污染环境会加剧激光诱导损伤,严重影响激光雷达系统的性能。文章对已有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详细介绍了星载激光雷达系统污染增强损伤效应及防护试验平台的设计、试验方法及结果,归纳提出了星载激光雷达系统污染防护措施,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开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高精度探测的不断追求,未来雷达系统正朝着大带宽的方向发展。目前的雷达系统,主要利用传统的微波技术生成雷达信号,受到电子瓶颈限制,单路带宽仅在2 GHz左右,难以满足高精度雷达探测的技术需求。微波光子信号生成技术具有大带宽的技术优势,被认为是可突破电子瓶颈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可将微波光子信号生成技术引入雷达系统中,直接生成带宽高达41 GHz的雷达信号,从而大幅提高雷达系统的探测分辨率。文章首先介绍了微波光子大带宽脉冲压缩信号生成技术的应用情况,然后分类介绍了微波光子大带宽脉冲压缩信号生成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实现方法及研究进展,最后对各类微波光子大带宽脉冲压缩信号生成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分析了限制其实际应用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在功能与性能不断完善的同时,电子设备也更加复杂,在舰环境下的电磁兼容设计问题越来越突出。从舰空导弹发射装置自身的特点出发,研究其各类电路的内外电磁环境,探讨电磁兼容性不良可能对发射装置造成的危害,提出在进行发射装置电磁兼容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太空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国间的太空竞争也愈发激烈,对星载雷达探测系统的测量精度和多维度目标参数测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的星载雷达系统主要采用传统微波技术实现,面临电子器件速率低、工作带宽小、可重构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限制星载雷达系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将微波光子技术引入雷达系统可利用光子技术高频率、大带宽、可重构的特点有效克服电子技术的局限性,突破雷达技术瓶颈。阐述了可重构多维度目标探测微波光子雷达的特点和基本结构,介绍了多维度目标参数测量和雷达波形可重构的原理与方法,并对星载微波光子雷达的发展趋势和特殊应用环境需要考虑的问题进行了论述。随着微波光子雷达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光电集成技术的迅速发展,微波光子雷达有望在未来星载雷达系统中得到大规模应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非合作照射的目标探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非合作照射的目标探测系统由于其潜在优良的”四抗”性能 ,已经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对目前无源雷达系统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介绍 ,并以调频广播信号源为例 ,给出了基于非合作照射的目标探测与跟踪雷达系统的工作机理 ;分析了基于非合作照射的目标探测雷达系统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 ;讨论了系统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某航天系统控制器的电磁兼容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航天控制器系统中电磁兼容的设计,并详细地介绍了1553B总线的电磁兼容的设计,对航天系统控制器的电磁环境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电磁兼容设计中新思路,解决了消除航天控制器系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电磁干扰和泄漏,从而使各项指标满足总体以及国军标GJB1143和GJB151A对电磁兼容性的要求.同时将问题的解决提到了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为1553B总线的硬件设计、电磁兼容、可靠性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机载吊舱天线系统中天线之间的耦合隔离是实现电磁兼容预测所必须的重要参数。论述了机载吊舱天线系统的主要特点,推导出了天线间近场耦合数学表达式,并对天线间近场隔离度进行了实际测量,其测量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对导弹工作时可能产生的噪声,特别是人为噪声和自然界噪声作了分析,介绍了几种噪声表现形式,它们有:放电噪声;电路间耦合噪声;接触电位差噪声;摩擦生电噪声;导线运动产生的噪声;介质变异引起的噪声.指出航空航天产品减少噪声、解决电磁兼容的问题更为迫切.着重提出了几种提高导弹系统电磁兼容能力的措施,这包括:选择良好的地线系统;建立良好电气搭接;采取屏蔽措施;使用抑制干扰的器件;隔离传输线.还提出了电路设计时提高电磁兼容能力的若干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运载火箭的电磁兼容(EMC)环境(电磁干扰源及传播途径),并根据构成电磁兼容问题的三个要素对箭载电子设备的EMC设计进行了探讨.以某箭载电子设备的EMC设计进行了分析.指出箭载电子设备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EMC设计方法及相应的EMC测量和试验工作,切实做到在加强设备抗电磁干扰性能的同时保证其高可靠性能;最后对电子设计自动化(EDA)仿真软件在整机电磁兼容设计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针对因双超平台姿态控制引入非接触磁浮机构这一关键执行机构,而可能引起的卫星平台新的电磁兼容问题,开展了非接触磁浮机构的电磁干扰特性研究。首先,介绍了非接触磁浮机构及其驱动器的工作原理;其次,分别对非接触磁浮机构驱动器的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信号高频干扰特性和传导电磁干扰特性进行了理论和仿真分析,并将其频率特性与星上其他典型单机的工作频率进行了比对。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非接触磁浮机构的电磁干扰频率与星上其他典型单机之间间隔较大,其相互之间产生的电磁干扰可忽略,磁浮机构的引入不会产生新的电磁兼容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取模拟月面的三维地形数据,采用激光雷达系统进行专项试验场地形测量。文章分析了激光雷达系统的测量站点布局规划和位置参数设置对大尺寸地形扫描测量的影响,重点研究了激光雷达在景深条件限制下为实现最大扫描面积的有效扫描高度和扫描宽度设置。研究结果可为深空大范围扫描测量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合成孔径雷达射频干扰抑制技术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射频干扰(RFI)是影响合成孔径雷达精确遥感的一个难点问题,严重阻碍了原始回波的采集、成像和后续解译过程。本文对适用于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的RFI抑制技术进行了综述研究。首先分析了典型的星载和地面RFI源以及其对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的影响,给出了典型RFI类型的信号模型和实测数据示例;然后系统地介绍了抑制RFI的先进信号处理技术,并从适用性的角度讨论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从认知、综合和自适应的角度探讨了未来干扰抑制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机载吊舱式干扰机电磁兼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机载吊舱式干扰机的研制 ,深入研究了机载吊舱式干扰机电磁兼容 (EMC)问题 ,将谱域法等计算电磁学当中的混合方法应用于机载吊舱干扰机EMC预测分析和设计。根据某系统战技指标要求而研究的机载吊舱式干扰机 ,各系统电子设备都能满足电磁兼容要求 ,性能稳定 ,工作可靠  相似文献   

18.
详细分析了雷达组网中坐标转换的过程,并模拟分析了系统误差对坐标转换精度的影响。采用航迹补偿的方法,将系统误差补偿转换成多变量的非线性规划问题,通过优化算法得到全局最优的航迹补偿量,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了对组网雷达系统误差的精确估计.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电磁脉冲弹从"前门"损伤雷达的机理,给出了雷达"前门"电磁损伤判断公式,并提出了一些雷达系统"前门"电磁加固措施.可作为电磁脉冲弹威胁下雷达系统生存性研究和战场抢修研究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刘建平  梁甸农  何峰 《宇航学报》2005,26(2):186-190
针对主星带伴随小卫星编队雷达系统的特点和AT INSAR的基本原理,本文对主星带伴随小卫星编队雷达系统执行AT INSAR任务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本文建立了主星带伴随小卫星编队雷达系统AT INSAR模型。基于这个模型分析了临界基线、测速精度,以及动目标检测等性能。最后,对一个L波段的主星带伴随小卫星编队系统完成AT INSAR任务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测速精度对于编队小卫星的基线测量精度要求相对较高,而且检测地面慢速运动目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