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姑苏品茶     
无忌  Holden 《航空港》2012,(6):118-120
苏州茶文化发端于西汉,发展于南朝,极盛于唐宋。据i兑唐贞观年间,"茶圣"陆羽曾寓居虎丘,专门对苏州的水质、茶叶作过品评。唐朝陆广微《吴地记》载:"唐武德七年,移新州,却复旧址,升为望,管县七、乡一百九十四、户一十四万三千二百六十一。税茶盐酒等钱六十九万二千八百八十五贯七十六文。"由此可见苏州人饮茶、植茶历史的悠久。二千五百年的吴门烟水,将苏州的茶越泡越香。清代诗人沈朝初在《忆江南》中写道:"苏州好,茶社最青幽。阳羡时壶烹绿雪,松江  相似文献   

2.
以唐三大女诗人为代表的女冠诗人是唐朝特殊的女性诗人群体,女冠诗歌是唐诗中一道瑰丽的风景,其中爱情诗在女冠诗歌中占了很大比例。在总结前人宝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唐代最著名的"唐三大女诗人"为例,主要从创作背景、分类、特点、文学价值四个方面分析研究唐代女冠诗人的爱情诗创作,以期通过对这些爱情诗的研究,展现一代才媛的诗歌创作、精神面貌以及她们对中国文学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试论唐诗繁荣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变时期。诗歌做为一代文学的主要形式,在社会急剧变化的唐朝,得到高度的繁荣和发展,一方面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变革的结果,但更为根本的是决定唐代特定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本文试从唐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诗歌传统等几个方面阐述唐诗发展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孕育出辉煌灿烂的政治文化。研究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的传统政治文化,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厘清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同时对我国当前的政治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从主要内容、特点和内在逻辑、当代价值三个方面来梳理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两大主题,即民主与法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航空港》2008,(12)
自169年前世界摄影术诞生,人类开始了利用照相机为政治、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娱乐服务的历史。一个一个形态各异,功能各异的照相机蕴含着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递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西安赋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时间长达1100余年之久。自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与雅典、罗马和开罗齐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元所设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西安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重要的航天工业中心、航空工业中心、机械制造中心和纺织工业中心,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7.
第七章 风吹仕途 雨打人生 1.回归南京 著书立说打倒了旧军阀.又出现新军阀;北洋军阀王朝灭亡之后. 又兴起一个蒋家王朝.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民主政治.仍旧是遥远的梦想.多少革命烈士的鲜血白流了.这是中国历史的巨大悲剧.  相似文献   

8.
丹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居世界先进国家之列。与此同时,工业是丹麦国民经济的主体。作为世界最大的貂皮生产国、世界四大渔业国之一,如今的丹麦,航运业和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商船队仅次于英国居欧洲第二位。丹麦王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王朝,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戈姆老王朝(公元958年),而这位老祖母却没有英国皇室的保守,以其开放和平民的姿态,不断吸引新鲜血液。当今君主玛格丽特女王的丈夫是潇洒的法国伯爵,这对幸福的伉俪的两位儿子,菲德烈王储刚刚在今年5月迎娶了来自澳大利亚的玛丽·唐纳森,而约阿希姆王子却要遗憾地结束与来自中国香港的曼丽(亚…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发生着相应的变革。政治文化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现代化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每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发达国家政治文化的冲击和挑战。通过探讨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在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中的应用,把本国的政治文化与发达国家的政治文化进行比较,为我国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参照系,以期进一步推动国内政治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姓名文化是人类文化特殊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分别探究中英两种语言中姓氏的起源、姓名选择的条件、意义以及中英两种姓名模块所呈现的内在特点,挖掘了姓名这一语言现象所蕴涵的政治和历史等时代信息.发现了存在于东西方姓名文化中的巨大相同点。使东西方文化研究的璀璨星空更加闪烁。  相似文献   

11.
银冈书院是清代辽宁地区重要的教育与学术文化机构,它由清初流人郝浴建立,由清初到近代,经历了200余年的发展,成为清代辽宁地区最负盛名的传统书院。银冈书院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主张关注社会发展,讲求经世致用,为地方培育了大量社会需求的人才,促进了辽宁地区学术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疆域之大超过任何一个朝代。可在中国各个朝代中元朝无论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不突出,但在发展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等却别开生面,由此进入比汉唐更为繁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极盛时代。论述了元朝对外关系在开放意识、文化交流、对外贸易等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以及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围绕秦始皇"坑儒"问题,集中对骊山坑儒谷的相关史实进行梳理。有别于过去学界多从政治方面对"坑儒"问题进行反思,主要从文化方面追根溯源,挖掘这一残暴行为背后的文化原因,发现坑儒与秦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坑儒"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的破坏,也为后世帝王统驭国家开了恶例。  相似文献   

14.
陕西秦汉时期道路交通发展与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 (西汉 )时期的陕西咸阳、长安地区是中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的中心 ,这里地处中原腹地 ,从秦修驰 (直 )道到汉通西域 ,道路交通无不是以陕西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 ,成为西北西南边陲的连接地带和东西交通的枢纽。这种得天独厚、地造天成的道路交通条件 ,无不影响着文化的融合、统一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书院是结合了藏书、教学及学术研究的古代教育机构。书院以聚书研修、讲学授徒的教育形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着广泛影响。到了元代,由于其广博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宽松环境,书院的建设和发展有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元代及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遗址是一类与城镇建设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文化遗产资源,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方向直接影响着大遗址保护的策略.当前,大遗址保护工作在城镇化建设的热潮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为大遗址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不再仅仅关注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更是肯定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格塑造,这有利于大遗址资源在城市改造进程中免遭破坏,进而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力.当前,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政府为文化遗产保护投入找到的一种回馈社会的最佳方式,也是化解遗址保护与城镇建设之间矛盾的最佳途径.郑州商城遗址已对此进行了多年有益的尝试,以此为例,对如何在新城镇化背景下做好遗址保护工作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7.
王维"窃"李嘉佑诗,是唐人留给后人一个值得不断研究的问题。自唐以来,对它的讨论从未停止,在长期的讨论中形成了四种主要观点:王维"窃"李嘉佑诗;王维非"窃"李嘉佑诗;李嘉佑"窃"王维诗;王李各有此句诗。要判断以上观点,就需要研究清楚三个问题:其一、王维、李嘉佑生年问题;其二、王维创作《积雨辋川庄》的时间问题;其三、李嘉佑有没有可能创作出这样的诗句。并可借以认定,王维非"窃"李嘉佑诗。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农村社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不容乐观,公共文化在农村的“缺场”现象普遍,农民主体性意识缺乏,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生活在整个农村生活中日渐式微。农村社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给予什么的问题,重要的是让农民自己动起来。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农民作为主体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参与到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来,改变农民的“原子化”状态,才能建设出适合各地农民不同需求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时期行政文化更新的基本走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变迁的加剧,对行政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行政文化进入了激变、更新的重要关头。适应转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管理活动各方面发展的需求,中国行政文化正在实现转变。  相似文献   

20.
以美国为代表的主题公园产业正向全球特别是欧洲和亚洲发展。然而忽略文化差异的美国商业模式简单转移在其扩张发展中屡遭挫折。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特别是“第三文化”在主题公园全球发展中产生着重要影响。所谓“第三文化”模式,并不是把两类文化简单相加,而是拥有自我特征的第三种文化。事实证明,全球主题公园跨国管理正在经历第三文化建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