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中国航天新型智库建设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业界、学界对此鲜有专题研究。2013年,笔者曾在《中国航天》杂志发表《中国航天软实力与世界航天强国建设》一文,论证了航天软实力与世界航天强国建设的内在联系,并首次提出"积极培育具有世界水平的航天智库"。由于篇幅所限,当时未能就此展开论述。本文将从分析中国航天新型智库建设的概念和价值入手,论证其与建设世界航天强国、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以及发展空间外交事业的辩证关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1月17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对外发布了《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9年)》(以下简称《蓝皮书》),从世界航天发展态势、中国航天发射活动、中国航天科技创新、中国航天应用服务、中国航天国际合作、中国商业航天进展等6个篇章对航天科技活动进行全面回顾。发布会还发布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超40次的"超级2020"航天发射计划,以及首次火星探测、"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3型火箭新型号首飞等重大航天任务。  相似文献   

3.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了举国上下的严正抗议。航天系统也以座谈、集会等各种形式,谴责北约的卑劣行径。《中国航天报》记者就此采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几位专家时,他们一致谈到,发展航天是科技强国的一个重要方面。请听他们的呼声。导弹控制专家梁思礼:走科技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航天质量论坛"是航天行业质量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等一起交流、研讨的盛会,得到了航天科技、科工两个集团公司和航天行业各企  相似文献   

5.
动态新闻     
《航天器工程》2016,(2):153-154
正航天战略研究院发布航天首部蓝皮书据中国航天报2016年1月4日报道,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我国航天领域首部蓝皮书——《中国航天发展蓝皮书(2015)》,旨在打造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的双年度学术报告,定期解读中国航天重大活动和贡献,以达到"传播航天声音、讲好航天故事、提出航天议题、引导社会舆论"的目的。蓝皮书全面总结了中国航天发展历程及自主创新经验,解读了中国航天在引领技术进步、支撑经济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8月24日,由中国工程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指导,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包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六期钱学森论坛"在包头市成功举办。自1958年我国在额济纳旗境内建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就与中国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期论坛以"钱学森智库聚焦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弘扬航天爱国奋斗伟大精神,勇担草原建功立业使命"为主题,旨在搭建军政产学研融合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7.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了举国上下的严正抗议。航天系统也以座谈、集会等各种形式,谴责北约的卑劣行径。《中国航天报》记者就此采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几位专家时,他们一致谈到,发展航天是科技强国的一个重要方面。请听他们的呼声。导...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2017年4月23日,在我国第二个航天日到来之际,由中国工程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雄安新区筹备工作委员会指导,中国航天十二院与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六期钱学森论坛"钱学森智库助推雄安发展"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河北省副省长王晓东、国务院派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刘顺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吴燕生等领导、20余位院士以及来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宇航学会主办、《中国航天》编辑部和《航天》编辑部协办的“’91海内外华人航天科技研讨会”12月2日至3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召开。这次会议是香港“中国航天科技展览”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促进海内外华人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的学术交流和相互了解,推动航天科技普及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并探讨中国航天发展问题。这是一次海内外华人的科技学术盛会,与会代表分别来自美国、法国、泰国、新加坡、中国大陆、台湾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他们当中既有海内外从事航天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吹响了智库建设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出指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等。"2016年我国首个航天日,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系统院")重组成立,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建设钱学森智库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1.
正三、中国航天新型智库建设的问题分析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来,对全行业的战略管理能力建设历来高度重视,顶层设计能力的形成被视为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基础。在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巨匠的推动指导下,中国航天成为系统科学与工程理论的成功实践者。改革开放后,我国对空间战略、空间政策、空间法律的重视程度和研究水平逐步提高,智库类机构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航天工业科学技术咨询公司、中国国防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航天精神是开展国民教育的宝贵资源。在奋力实现航天梦的伟大征程中,彰显航天精神的中国航天话语系统也日益进入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挖掘中国航天话语系统深层次的政治、精神、科技意蕴,发挥其引领力、创新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对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为回顾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初创到广泛应用、融入世界、开展航天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功案例;展示航天技术在惠及人类、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宣传中国航天坚持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意愿,经过与国际宇航科学院(IAA)积极沟通、协商,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拟于2016年11月25日在北京举办"航天国际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以庆祝中国航天成立六十周年。  相似文献   

14.
《质量与可靠性》2010,(3):F0004-F0004
“中国航天质量论坛”简介 “中国航天质量论坛”是航天质协近年来创建的品牌平台,是航天行业质量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交流、研讨的盛会。前两届论坛效果很好,得到了航天科技、科工两个集团公司和航天行业各企事业单位的充分肯定。按每两年举办一次的规定.拟于2010年9月底或10月上旬举办第三届“中国航天质量论坛”。  相似文献   

15.
投稿须知     
<正>《中国航天》(Aerospace China)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主办的在航天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月刊,每月下旬出版发行。《中国航天》主要报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包括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卫星应用、航天防务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与进展,解读中国航天政策和重大事件;跟踪报道世界航天与导弹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介绍航天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关注航天人才教育、航天科普宣传与航天文化传播等。读  相似文献   

16.
投稿须知     
<正>《中国航天》(Aerospace China)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主办的在航天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月刊,每月下旬出版发行。《中国航天》主要报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包括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卫星应用、航天防务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与进展,解读中国航天政策和重大事件;跟踪报道世界航天与导弹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介绍航天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关注航天人才教育、航天科普宣传与航天文化传播等。读  相似文献   

17.
投稿须知     
正《中国航天》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出版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由《中国航天》杂志每月下旬出版发行。《中国航天》主要报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包括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跟踪报道世界航天与导弹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关注航天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面向  相似文献   

18.
投稿须知     
正《中国航天》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主办,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准出版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由《中国航天》杂志每月下旬出版发行。《中国航天》主要报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包括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跟踪报道世界航天与导弹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关注航天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面向  相似文献   

19.
投稿须知     
正《中国航天》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出版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由《中国航天》杂志每月下旬出版发行。《中国航天》主要报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包括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跟踪报道世界航天与导弹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关注航天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面向  相似文献   

20.
投稿须知     
正《中国航天》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出版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由《中国航天》杂志每月下旬出版发行。《中国航天》主要报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包括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跟踪报道世界航天与导弹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关注航天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面向在航天、航空、船舶、兵器、核能、电子、工控、能源、交通、通信、电力、化工、冶金等行业中从事科研、设计、制造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事业单位的决策者、管理者、教师及广大航天爱好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