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航天器工程》2012,(2):3-4
海洋二号卫星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我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探测微波遥感卫星,主要用于获取全球海洋动力环境参数,是海洋防灾减灾的重要监测手段。海洋二号卫星于2011年8月16日成功发射,2012年3月2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6月11日,"海洋"一号D卫星搭乘"长征"二号C运载火箭,由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随后,卫星太阳翼顺利展开,卫星在轨运行稳定,状态良好,标志着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海洋"一号D卫星是我国海洋水色系列卫星的第4颗卫星,属于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海洋业务卫星。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卫星采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CAST2000小卫星平台,设计寿命5年。卫星采用太阳同步轨道,星上配置5个载荷,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9月7日11时15分,我国自行研制的"海洋"一号C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C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海洋"一号C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是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十二五"海洋业务卫星的首发星,也是我国海洋水色系列卫星的第三颗星,主要用于全球大洋水色水温环境业  相似文献   

4.
海洋二号卫星用户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明森 《卫星应用》2003,11(2):7-13,40
海洋二号卫星(HY—2)已列入国家航天发展计划之中,针对我国目前微波遥感器的发展状况和海洋事业的业务需求,提出发展我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的设想,包括遥感器的配置与性能指标,卫星轨道、姿态和精密定轨需求等。  相似文献   

5.
正海洋二号卫星A星(HY-2A)是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它不仅填补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遥感的空白,也是世界上目前唯一在轨运行的综合型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卫星在轨获得的数据提高了我国灾害性海况预报的水平,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海洋科学研究、全球变化提供了实测数据,同时也在国际对地观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Y-2A卫星在法国、美国和荷兰等国家的海洋业务系统中分别实现了应用,数据质量受到国外用户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6.
《航天》2012,(5):5-5
中国国家海洋局3月30日举行海洋二号卫星数据产品发布会,向社会发布海洋二号卫星数据产品,介绍数据产品申请的规则与流程。据介绍,海洋二号卫星(HY-2)是中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该卫星集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体,具有高精度测轨、定轨能力与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探测能力。其主要使命是监测和调查海洋环境,获得包括海面风场、浪高、海流、海面温度等多种海洋动力环境参数,可直接为灾害性海况预警预报提供实测数据。  相似文献   

7.
<正>碧波万顷的蓝色海洋,留给人类太多的秘密。当今世界,由于人口的激增和无节制的掠夺性开发,资源和能源日益紧张。向海洋进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征程中,海洋卫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誉为"数字海洋"的"千里眼"。2014年8月,设计寿命为3年的我国"海洋二号"卫星迎来在轨稳定运行三周年。目前,该卫星仍然在稳定运行。3年多来,该卫星与"海洋一号"卫星相互配合,分别以微波、光学两种观测手段,进行海洋动力环境监测与海洋资源探测,构成了空间立体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海洋立体监测体系,大幅提升了我国对地观测卫星  相似文献   

8.
2002年5月15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我国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卫星和“风云一号D”气象卫星送入太空。其中“海洋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用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试验型应用卫星,主要用于观测海洋水色环境、预报渔场环境、监测海上污染,特别是赤潮。星上装载的遥感仪器包括1台4波段CCD相机和1台10波段水色扫描仪。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10月25日6时5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B运载火箭将"海洋"二号B星发射升空,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海洋"二号B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将接替目前超期服役的"海洋"二号A星。"海洋"二号B星不受天气、光照等客观条件的干扰,能够提供全天时、全天候的不间断服务,可持续对海面风场、海浪、海流、海面温度、海上风暴和潮汐进行  相似文献   

10.
海洋二号卫星A星雷达高度计在海洋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海洋二号卫星A星(HY-2A)是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HY-2A卫星集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体,具有高精度测轨、定轨能力与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海洋探测能力。2011年8月16日,HY-2A卫星成功发射。2012年1月卫星完成在轨测试,各项测试均达到设计指标[1],并在3月交付使用。雷达高度计是HY-2A卫星的主要载荷之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应用现状及发展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我国十分重视海洋动力环境卫星遥感及其监测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了自主海洋卫星的研制、发射、在轨运行和业务应用,发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洋二号卫星A星(HY-2A),不仅填补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遥感的空白,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在轨运行的集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身的综合型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具备同时获取风场、有效  相似文献   

12.
王睿  徐浩  张欢  贾宏 《中国航天》2012,(10):7-11
<正>一、任务简介海洋二号(HY-2)卫星是中国海洋动力环境探测系列卫星的首颗卫星,其主要应用目标是监测和探测海洋动力环境参数,实现全天时、全天候对海面风场、海面高度场、浪场、海洋重力场、大洋环流和海表温度场等重要海洋参数的综合监测,提高灾害性海况预报水平,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为海洋科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实测数据。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10月29日8时43分,中法航天合作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长征"二号C运载火箭承担此次发射任务,顺利将卫星送至太阳同步轨道。发射成功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互致贺电,祝贺"中法海洋"卫星发射成功。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航天合作是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  相似文献   

14.
刘斐 《中国航天》2012,(4):13-13
2012年3月2日,海洋二号卫星在轨交付仪式在京举行,卫星由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式交付给用户国家海洋局。至此,海洋二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国家国防科工局副局长胡亚枫、国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11月20日7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D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试验"六号卫星,并同时搭载发射了"天平"一号A星、B星,"嘉定"一号卫星,"软件定义"卫星共4颗微小卫星。卫星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长征"二号D火箭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迄今为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发射了101枚"长征"系列火箭,其中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9月25日08时5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D运载火箭成功将"云海"一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二号D火箭点火发射的"云海"一号02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实验等领域。  相似文献   

17.
正海洋二号卫星A星(HY-2A)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其上搭载的扫描微波辐射计,具备5个频率、9个观测通道,通过圆锥扫描的方式,对海面和大气等目标进行全天时全天候探测,定量化获取海面温度、海面风场、大气水蒸气含量、大气液态水含量、海冰等海洋大气物理参量,直接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以及国防建设提供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18.
《航天器工程》2017,(1):1-5
海洋盐度是海洋动力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发展盐度观测卫星是获取海洋动力环境数据的重要手段,在海洋观测和数据预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海洋盐度卫星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海洋盐度卫星在海洋领域的应用,论述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体系的成就和不足,结合我国的发展需求,提出了发展海洋盐度卫星完善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观测体系的发展目标。通过探测海洋盐度要素,实现海洋动力环境全要素的综合探测,可为海洋环境信息预报和提取等应用提供不可或缺的数据源。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6月5日21时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二号H卫星。"风云"二号H卫星和"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分别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风云"二号H卫星运行于高度约36000km的地球同步轨道,主要载荷为扫描辐射计和空间环境监测器,可为用户提供实时可见光、红外和水汽云图,空间天气和卫星  相似文献   

20.
正2021年6月11日11时03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D运载火箭托举"北京"三号卫星直冲云霄,同时搭载的还有"海丝"二号卫星、"仰望"一号卫星、"太空试验" 1号天健卫星。随后,4颗卫星全部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北京"三号卫星是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的光学敏捷遥感卫星,可快速获取高质量、高分辨率、高定位精度地面影像,大幅提高我国商业遥感卫星技术水平。卫星成功发射后,可为全球市场提供大量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和信息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