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2020年注定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份。火星发射年遭遇全球新冠肺炎大疫情,原本四大探火任务如今还有三个仍然坚挺。最近来自中美阿三国官方消息,中国"火星"一号探测任务、美国"毅力"火星车2020探测任务、阿联酋"希望"火星探测器任务都在最后冲刺阶段,瞄准2020年夏季蓄势待发。3月17日,来自阿联酋《国家报》最新消息,尽管新冠疫情形势严峻,但阿联酋"希望"火星探测器仍然按计划7月份发射。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1月17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对外发布了《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9年)》(以下简称《蓝皮书》),从世界航天发展态势、中国航天发射活动、中国航天科技创新、中国航天应用服务、中国航天国际合作、中国商业航天进展等6个篇章对航天科技活动进行全面回顾。发布会还发布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超40次的"超级2020"航天发射计划,以及首次火星探测、"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3型火箭新型号首飞等重大航天任务。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天军一架X-37B无人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5月17日由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的"宇宙神" 5-501型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发射升空。这是X-37B第6次升空飞行,任务代号"轨道试验飞行器"(OTV)6,发射任务编号原为"空军航天司令部"(AFSPC) 7,美国天军成立后改为"美国天军"(USSF) 7。此前一天的发射尝试因天气原因在倒计时进行到距起飞还有1min40s时被叫停。正值疫情期间,美国天军和联合发射联盟公司表示要把此次发射献给一线抗疫人员和疫情受害者。  相似文献   

4.
<正>2022年是中国航天的高燃之年、丰收之年、创新之年。这一年,航天发射任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创造了许多新的航天纪录,中国人迈向太空的脚步越来越快、越来越稳。2022年的航天发射给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一、接力腾飞,太空之家建造完成2022年,中国航天发射最大的亮点就是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完成,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太空家园。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规划,2022年是实现“三步走”战略最后一步的关键之年,全年共完成了6次重大发射任务,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完成。  相似文献   

5.
<正>外场试验保障是航天大型试验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航天装备的快速发展,型号任务呈现高强度研制、高密度发射的形势,航天大型外场试验已延伸至传统运载火箭发射基地以外的多区域试验基地,因此传统的保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多区域、多型号、多样化、高频率试验任务的要求,以及优质、高效、个性化的服务保障需求,亟需立足新定位、锚定新目标、瞄准新高度、奋发新作为,加快外场试验保障模式转型,不断提升保障管理能力与保障服务水平,建立面向任务需求的一体化保障管理与服务体系,为全面建成航天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2021年2月2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在京召开《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0年)》(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会,对2020年全球航天活动进行盘点,并公布了2021年航天科技集团的宇航计划. 2021年,航天科技集团全年发射次数有望首次突破40次,在计划实施的宇航任务中,载人航天空...  相似文献   

7.
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全新研制的新一代大型低温运载火箭,2006年获得国家立项、正式开始工程研制;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取得圆满成功;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火箭执行首次应用性发射,成功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准确送入直接地火转移轨道,"天问"一号探测器也是世界航天史上发射过的最重的火星探测器。"长征"五号火箭首次突破第二宇宙速度,其成功发射拉开了我国行星际探测的序幕,使得我国的航天发射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成功研制及工程应用,标志着中国人独立、自主、自由进入空间的能力大幅提升,具备了更大、更强的空间探测及开发应用能力,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巩固质量工作成果确保完成全年任务航天总公司启动质量振兴计划为巩固1997年强化航天型号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果,确保1998年航天科研生产和试验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继续贯彻航天总公司《关于强化航天科研生产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72条”),航天总公司决...  相似文献   

9.
2022年2月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京召开《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1年)》(简称《蓝皮书》)发布会,对2021年全球航天活动进行盘点,并公布了2022年航天科技集团的宇航计划. 2022年,航天科技集团计划安排5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全年载人航天工程实施6次发射任务,全面建成以"天和"核心舱为控制中心,...  相似文献   

10.
正2021年1月20日0时25分,"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将"天通"一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打赢了2021年航天任务的开局之战,开启了中国航天"十四五"发展新征程。"天通"一号卫星由中国航天  相似文献   

11.
今年9月7日北京夏令时间5点30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次运用我局独立设计、研制、生产的“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这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它标志着我国航天和气象卫星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国的航天事业开创至今已有32年的历史,上海航天局从事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制也进人了第19个年头.在我国发射的24颗卫星中,上海航天基地参加研制并发射的有11颗.这  相似文献   

12.
航天电磁发射具有运载效率高、单次发射成本低、无污染、可适用于多种运载器型号、推射装置可重复使用、发射过程力学及电磁环境复杂等特点。本文在深入分析航天电磁发射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航天装备试验鉴定条件和工具进行创新研究。基于低轨卫星发射试验任务应用需求,从总体设计思路、试验工艺流程、功能分区及主要设施等方面阐述航天电磁发射场总体方案,总结归纳与航天电磁发射场设计相关的关键技术,为实现未来航天发射场“快响型航班式运输投送”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雨水 《航天》2010,(4):62-63
2010年1月17日零点12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2010年宇航发射取得了开门红。按照总体规划,2012年前后,预计将有10颗以上的组网卫星完成为亚太地区提供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到2020年左右将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及有关航天单位为这次航天任务制发了纪念邮品,用它记录下北斗导航卫星的组网和推进的步伐,让航天纪念品来记录这段历史吧。  相似文献   

14.
2021年,全球共进行了146次航天发射任务,打破了1967年创下的139次航天发射记录,创下了1957年人类开展航天活动以来的年度发射次数新高.全年共发射1854个航天器,其中26个航天器因11个发射失败未能入轨. 1967年处于美苏激烈的太空竞赛时期,两国军事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月球探测活动异常活跃.全年进行了139...  相似文献   

15.
重复使用运载技术是降低单次发射成本、提高发射密度和减少残骸危害的有效手段,随着以Falcon 9系列为代表的垂直起降运载器的成功回收与重复使用,其在商业航天发射市场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掀起了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究新热潮。首先梳理了垂直起降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发展现状,然后结合垂直起降运载的任务特征分析了其关键技术,最后总结了垂直起降运载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正2021年4月29日,随着"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顺利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拉开建造大幕。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2021-2022年我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发射和4次载人飞船发射,并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中国空间站:开启载人航天新的里程碑(一)三舱结构构筑安全舒适的"太空之家"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天器,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满足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工作及地面航天员寻访的载人航天器,代表了当今航天领域最全面、最复杂、最先进和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     
《航天员》2013,(2):8-8
神舟十号任务动员大会顺利召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2013年1月22日报道,载人航天工程第二十二次工作会暨神舟十号任务动员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12年度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成就和成果,并且全面研究部署了2013年度各项任务和工作安排,重点对即将实施的神舟十号任务开展了全面的动员。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天光学遥感技术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中国已发射的航天光学遥感卫星及研制成功的航天光学遥感器,展示了中国在航天光学遥感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对航天光学遥感系列卫星技术的后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2020年"中国航天日"前夕,也是"东方红"一号升空50周年前夕,爱太空、"我们的太空"新媒体中心、新华网思客、乌镇北斗应用中心和《中国航天》新媒体共同举办"永远的‘东方红’一号——对话新中国老航天人"论坛。通过在线会议系统,"东方红"一号任务的两位亲历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并与数于名网友进行了互动交流。这是老人们第一次使用在线会议系统,也是很多热爱航天的年轻人们的首次聆听。从卫星方案的设计到发射任务的实施,那一年的旭日初升东方将白,那一代人的生于忧患筚路蓝缕,故事无关功名,对话长留深意。  相似文献   

20.
陈全育 《航天》2010,(3):7-9
当2010年的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身在大凉山深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的火箭、卫星发射试验队也在翘首期盼着新年。但是,和常人的期盼不同,他们更期盼用自己辛勤的工作为新一年的航天发射任务迎来一个精彩的“开门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