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厂某产品镗盲孔φ100~(+0.07)毫米(如图)工序,原用高速钢扁钻刀具,切削中刀刃容易烧伤,每加工3~5件产品就须刃磨刀具一次,刀具耐用度低,一把刀的寿命只能加工50件产品,高速钢浪费量大。现使用我们试验成功的重磨式机夹扩孔钻(见图),断屑好,寿命长,加工辅助时间减少,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高速钢材料,较好的发挥了组合机床作用。重磨机夹扩孔钻结构简单、夹紧牢固,采用楔块夹紧,刀槽定位、更换刀片方便,可多  相似文献   

2.
过去,我厂使用的硬质合金扩孔钻(φ34D6)及铰刀(φ36D6),是采用焊接式的整体结构(图1),全长880毫米。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硬质合金刀片的磨损、缺裂  相似文献   

3.
针对市场上一些适用于钛合金粗加工的立铣刀,进行了刀具优选的切削试验,选用单元材料可变加工成本作为刀具优选评价指标,对刀具的切削性能进行了量化评价。优选试验结果表明,价格低廉的焊接式硬质合金立铣刀用于钛合金粗加工的性价比较高,整体式硬质合金刀具用于钛合金粗加工并不经济。使用单因素试验法对优选出的刀具进行切削参数优化试验,得到了焊接式硬质合金立铣刀粗加工钛合金时较适用的切削参数范围。同时以不同的加工效率为约束,以单元材料最小加工成本为优化目标函数,对刀具的切削参数进一步优化,使用遗传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优化结果显示,焊接式硬质合金立铣刀的加工效率不宜太大,优化得到了刀具较经济的加工效率和较理想的切削参数。  相似文献   

4.
焊接式硬质合金刀具裂纹的产生及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焊接式硬质合金刀具裂纹的产生并非是由焊接本身这一单一原因所造成的,焊接、热处理、材料、加工方式、设备加工参数等都可能造成焊接式硬质合金刀具裂纹的产生,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共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硬质合金刀具制造的主要质量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三二○厂从1979年10月开始,采用离子氮化工艺处理前导向手用铰刀(铰刀直径16.05D,刃部材料为W18Cr4V,柄部材料为40Cr,总长200毫米),三年来经过上百次工艺试验,摸索出较为合理的工艺参数,成功地处理了40多把铰刀,使用效果良好。主要工艺参数温度:500~520℃保温时间:45分(铰刀随炉冷却至200℃时出炉) 氨气流量:350升/时电流:0.5~2毫安/毫米~2 直流电压:650伏  相似文献   

6.
我厂于1979年10月开始采用离子氮化新工艺,对前导向手用铰刀(图1)进行处理,几年来共生产40多件,先后在生产中进行了试用,效果很好。 前导向手用铰刀是我厂行自设计、制造的,刀具材料刃部为W_(18)CY_4V、柄部为40Cr,经对焊而成。刃部热处理技术要求Rc63~66。铰刀总长为200毫米,直径为16.05毫米,应用尺寸最大直径16.063毫米,最小为16.055毫米,切削刃对前导向的径向跳动量不应超过  相似文献   

7.
某机起落架的许多零件材料是结构钢30CrMnSiNi2A和30CrMnSiA,这些材料热处理后,硬度已达HRC 38~43,而所要加工的孔多是二、三级精度,光洁度▽7。用一般高速钢刀具进行铰孔,则难以胜任。为达到精度和光洁度的要求,在工艺上大多采用了YT15硬质合金铰刀铰孔,铰孔时转速较高,这时如在钻模设计上用一般钻套,则钻套及铰刀引导部分会因铰刀高速旋转产生摩擦而急剧磨损,这样就无法保证工艺要求。部标准HB1870-71《高速铰孔用旋转导套(滚珠式)》即为解决此间题而采用的结构,见图1。  相似文献   

8.
我厂在合金钢(40CrNiMoA,d=3.55~3.15)零件的锥面加工孔时,偏切严重,效率低,质量差,刀具寿命低。尤其在A处啃去两块(见图1),成为生产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螺旋双径机用铰刀加工对象是在1Cr18Ni9Ti材料的零件上加工Φ16~(+0.12)、180毫米长的通孔,要求表面光洁度▽7。以前使用的是直齿机用标准铰刀,存在两个技术难题: 1.铰刀寿命短,每把铰刀仅能加工3~5个孔,个别的可加工7个孔。 2.铰出的孔多数呈现圆度不佳,严重的甚至出现波浪式多边形。经改进和近两年的生产实践考验,采用螺旋双径机用铰刀有显著效果。铰刀寿命提高了,  相似文献   

10.
废铰刀复活工艺,是电火花表面强化溶渗工艺与铰刀刃磨修整加工的综合应用。其原理是以硬质合金棒为工具电极,直接在空气中利用电极与铰刀待强化面之间脉冲火花放电时释放的能量,将硬质合金电极材料溶渗和转移到铰刀刃口和刃带上;从而获得一定厚度的高硬度、高耐磨的强化层,使铰刀直径增大;然后再进行刃磨修整加工,恢复其设计图纸尺寸,实现废铰刀复活的目的。由于电火花强化设备体积小,不占生产面积,操作简便,成本低,效率高(处理一把铰刀只需10~30分钟),经济价值大而引起重视。我厂在大量试验和生产使用中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我厂在加工材料为 LD5的某零件时(如图1所示),因形状特殊,尺寸较大,需加工部位又为奶头状,且数量较多(圆周分布30个)。用一般加工方法成形较困难;因此,提出用专用刀具在铣床上加工。要求刀具既要保证产品成形,又要装夹  相似文献   

12.
我厂柱塞泵青铜座内球面加工,是生产上一项关键,原采用高速钢四刃球形铰刀分粗精两次铰削加工。由于零件精度、光洁度要求都比较高(见图1),着色检查接触面积要求达80%以上。用普通结构四刃高速钢球形铰刀  相似文献   

13.
伊斯卡刀具公司是IMC伊斯卡金属切削集团(International Metal Cutting Group)的成员,已有50多年历史,是世界著名硬质合金刀具生产制造商。其产品在现代制造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产品系列已拓展到硬质合金铰刀、枪钻、复合孔加工和铝合金加工刀具等领  相似文献   

14.
对直径为6毫米以下的不锈钢,青铜合金、及电工钢的小孔铰削,我厂过去一直采用普通高速钢铰刀。但存在着铰刀寿命低,零件孔的光洁度达不到▽6这一难题。由于一把铰刀只能加工十几个孔、有时甚至只能加工几个孔,铰刀的消耗量很大,孔的质量也不稳定、生产很被动。为此,我们曾想了很多办法,如更换冷却液,改变切削用量和铰刀切削角度等,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据了解这也是当前各厂普遍存在的难题。现在我厂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整体硬质合金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国内航空用柱塞泵产品加工中存在的柱塞孔加工质量差、效率低的问题,参照国外类似产品加工经验,提出球型铰刀铰孔的加工方式。研究利用球型定心好、受力均匀、阻力小的特点,改进铰刀的传统结构。通过在刀具形状、尺寸、材料、耐磨性等方面改进,开发出新型铰刀的设计结构。与现有加工方式进行对比,球型铰刀能够明显提高所加工孔的圆柱度和表面质量,并具有制造成本低廉、实用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锥、柱形等螺旋角切削刃组合刀具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优质高效刀具。在铣、铰刀具上均有应用。特点是刀具每一个部位的切削刃的螺旋角相等,故其前角保持不变,对稳定切削性能起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等螺旋角的加工比较困难,所以其发展缓慢。在航空工业中,适宜采用锥、柱形刀具加工的零件较多,如能方便地加工制造等螺旋角切削刃刀具,将有一定的意义。我厂过去采用等导程的锥形螺旋铰刀,由于前角随直径而变化,使零件加工质量不稳定,成为生产中的关键。采用等螺旋角切削刃锥形刀具后,改善了  相似文献   

17.
我厂加工一种如图1所示零件,其材料为特殊生铁,孔径为φ9H7,孔深为86毫米。零件孔径与深之比:D/L>1∶10,现行工艺方法是用麻花钻,锪钻加法工到φ8.6毫米左右,剩余的金属材料皆由四刃硬质合金铰刀承担切削。因铰刀多刃且对称,加工后的孔径出现多角形不圆和椭圆,为了克服上述不足,将四刃硬质合金铰刀改成单刃镶硬质合金刀片的铰刀,  相似文献   

18.
在多刀多刃和组合刀具的基础上,研制了两把机械夹固式组合刀,经试用,效果很好。现在介绍如下:一、加工壳体用机夹组合刀1.用途加工对象为电机壳体(图1),由不锈钢衬套与铸铝外壳组成,在C616车床上加工。图2为加工示意图。  相似文献   

19.
国外来料加工,我们承担了一项波音737飞机零件的机械加工任务,该零件毛坯为356—T6(美国牌号)铝合金铸件,需要加工一个通孔,孔的直径为φ31.827~(+0·05)毫米,孔长为52毫米,粗糙度要求,相当于我国的6级。我们的加工方法是:钻孔后扩孔至φ31.3毫米,然后用我厂设计制造的一组(三把)专用铰刀铰至最后尺寸。使用并装铰模装夹工件和引导刀具,开始我们使用的机床为苏联59年生产的2A53摇臂钻床(该机床已用了二十余年),铰出的孔粗糙度只有4级,为了提高铰孔粗糙度,于是将冷却润滑液由乳化液改为豆油,又多次改变切削速度(V)和走刀量(S),然而铰孔粗糙度却仍然停留在4级,严重地威胁着国外订货任务的完成。恰在这时我们新购的一台升降台立式铣镗床(X5430B)安装完毕。于是我们改用该铣镗床加工。钻模、刀具和冷却润滑液(乳化液)不变,切削速度(V)和走刀量(S)也基本相同,然而铰孔粗糙度竟稳定地超过了6级,顺利地完成了生产任务。  相似文献   

20.
应力锁紧刀具夹头和静压膨胀式刀具夹头是德国雄克公司生产的超高精度的刀具夹头,它们的夹持回转精度和重复夹紧精度≤0.3μm,并且具有一系列优良的技术性能,每只刀具夹头都做过动平衡。这两种刀具夹头适合于在加工中心、高精度镗铣床和柔性自动生产线等金属切削加工设备上,用来夹持钻头、铰刀、铣刀等,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及模具加工等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