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复合材料结构单面搭接、双面搭接、楔面胶接、阶梯搭接、混合(胶接/螺接)接头的设计与计算分析作了广泛的讨论。 单面搭接介绍了以下内容:Hart的胶接剂应力公式与胶接剂剪力破坏极限准则以及胶接剂塑性变形效应的研究结果;Kutscha的“接头效率”概念;Lehmen的半经验方法;Dick-Son的Bonjo线性分析程序;Renton的韧性胶接头疲劳试验结果及他的Bond3、4程序;  相似文献   

2.
复合材料胶接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高聚物基体复合材料胶接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总结了用于提高复合材料胶接强度的工艺、胶黏剂材料以及影响胶接耐久性的因素。胶接材料包括热固性和热塑性复合材料以及复合材料和金属之间的胶接。复合材料胶接的性能因复合材料的种类、胶黏剂的种类、表面处理技术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为了获得兼顾高强度和耐久性的复合材料胶接制件,应在胶黏剂和复合材料体系选择、复合材料表面处理技术、胶接体系的试验评估和胶接设计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基于改进的BP人工神经网络(ANN)建立了复合材料胶接修理分析模型,结合采用复合材料胶接修理的正交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的结果为训练和检测神经网络提供样本,有效地利用了神经网络、试验设计技术与有限元分析的优点。胶接修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神经网络模型对胶接参数与修理效果之间关系的预测与试验结果一致,说明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复合材料胶接修理参数分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损伤深度为0.5mm的胶接修复典型试验件在不同温度下的热振综合性能,综合考核了温度、振动、受力方向等参数对复合材料胶接修补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修复件在230℃和280℃的共振条件下,试验后修复区域胶粘剂与复合材料保持良好胶接状态,能够满足外涵机匣的振动试验要求,经该胶粘剂胶接修复的复合材料试验件具有较高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补片尺寸对复合材料胶接修理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复合材料胶接修补中,补片的尺寸对胶接强度的影响非常关键。本文针对单面胶接修理结构建立了“三板模型”,并且,通过试验来验证该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然后,利用该模型来分析补片尺寸对胶接质量的影响。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发现:补片的直径为孔直径的2—3倍,厚度为孔深的45%~60%时,修补结构的强度恢复能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6.
主要介绍了胶接技术的原理和如何采用表面活化剂(改性硅烷类偶联剂)对胶接界面进行活化,并对金属与复合材料胶接和金属与金属胶接性能受表面活化剂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胶接界面采用表面活化剂后对胶接强度有很大的提高,已在某型号飞机典型零件上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采用准分子激光表面处理技术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胶接面的预处理,通过对照试验、显微镜观察研究了表面处理方式、处理后清洗方式对胶接强度和离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准分子激光表面预处理技术用于处理碳纤维复合材料胶接表面能明显提高其胶接强度,与砂纸打磨处理试片的胶接强度相当,但采用准分子激光处理的试片的胶接强度离散系数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复合材料补片胶接修补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复合材料补片胶接修补的优越性及关键技术,详细论述了复合材料补片胶接修补的设计分析以及修补的无损检测和试验验证,追踪报道了补片胶接修补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带表卡尺齿条与主尺装配我厂过去一直采用螺接结构,生产工艺复杂,精度要求高,因此合格率甚低。目前国内外出现一种以胶接代螺接的新工艺,从而简化了工艺,保证了质量。我厂在外销卡尺的生产中遇到了许多技术关键,车间十分着急,我们本着急生产所急,为生产服务的精神,在有关同志的倡议下,对卡尺胶接从选胶,性能及工艺条件进行了试验,现就有关情况小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引言 胶接结构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因此胶接新工艺正在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对胶接质量无损检测方法及设备的研究与应用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并已发展成为一种多学科的无损检测分支。我厂目前在这方面试验与应用的有敲击法、声阻探伤、液晶探伤、激光全息照相和胶接强度检测仪等。前四种方法仅可定性地检测胶接质量,即检测胶脱伤。最后一种方法可定量地检测胶接内聚强度。还有X光透视,可用于检查蜂窝格子失稳和节点脱开等缺陷,直  相似文献   

11.
对J-133常温胶接蜂窝板的工艺特性进行对比分析,优选出合适的工艺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刷胶量、均压板厚度、打压压力对胶接质量的影响,优选出最佳的工艺参数,成功制备验证件。研究表明:最佳涂胶方式为“在面板胶接面依次涂胶,垫一层30g/m2碳毡,再刷上剩余胶液”;热压罐打压方式优于真空袋加压;在一定范围内的均压板厚度对蜂窝板的90°剥离强度影响最大,刷胶量的影响次之,打压压力影响最小;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为:刷胶量350g/m2,均压板厚度为1.5mm,打压压力0.15MPa。根据最佳工艺参数制备出的J-133常温胶接蜂窝板,其胶接质量和力学性能与J78B胶膜中温固化的蜂窝板相近,满足航天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声阻检测法,是我厂目前用于铝箔蜂窝胶接结构检测的较好方法之一。几年来,在六二五所等有关单位的协助下,我们采用声阻法在产品和一些试片上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工作,证明应用声阻法检测铝箔蜂窝胶接结构,能有效地探出如脱胶、压皱(亦称蜂格失稳)等缺陷。这种方法与其他无损检测方法互相配合,则更能发挥其优点。  相似文献   

13.
单向加筋的复合材料蒙皮应用领域广泛,为保证筋条与蒙皮的胶接强度和筋条的直线度,研究比较了筋条与蒙皮的共固化、共胶接、二次胶接3种方式;针对共固化过程筋条加压要求,研究分析了全钢模、半钢模、全软模3种结构,并且对材料的工艺性进行了试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熊文磊  苏佳智  刘小林  韩小勇  戚经革  宋天成 《航空学报》2019,40(12):423108-423108
采用"干长桁+湿蒙皮"共胶接工艺制造复合材料帽型加筋壁板零件时,发现长桁在胶接固化后普遍存在压塌式变形及胶接面胶层厚度不均匀的现象。为改善上述问题以实现复合材料帽型加筋壁板的高精度成型,通过试验件的制造和检测收集了长桁胶接前后的变形数据及胶接后的胶层厚度数据,分析了长桁在热压罐中胶接时的受力状态及导致长桁变形的主要原因,并采用有限元模拟对分析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帽型长桁在胶接后确实发生了压塌式变形,长桁胶接时帽顶R区的内外压力差及长桁缘条侧边加压不充分是导致变形的主要原因。将长桁缘条侧边倒成斜边或可减小这种变形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对J-71胶及其配套胶膜J-47A,和对J-71胶胶接接头分别湿热老化试验、耐海水性能试验情况。结果表明,该胶及其胶膜耐水性都较好;适合在湿热环境下使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一种新型光学相机碳纤维复合材料桁架结构的胶接装配方法。对胶接装配的工装设计、胶黏剂选择、表面处理、胶层控制、装配原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制定科学的装配方法和工艺,减小了桁架结构的装配应力,提高了装配精度和稳定性,最后对装配后的桁架结构进行了正弦和随机振动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胶接装配法装配的桁架具有较高的装配精度和稳定性,可为空间光学相机中复合材料桁架结构的装配提供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带表卡尺齿条与尺身的装配,在国内许多厂家都采用螺接结构,生产工艺复杂,精度要求高,故合格率低.目前国外同行业一些厂出现了以胶接代螺接的新工艺,从而简化了工艺,保证了质量.我厂从一九八一年生产带表卡尺以来,就决定对齿条尺身采用粘接工艺.经过对几种胶性能的反复试验、比较,最后选用了上海合成树脂研究所研制的SA-202胶.其试验情况小结如下:一、胶的选择:主剂:SA-202胶 上海合成树脂研究所生产外观:淡黄色乳状或半透明粘稠液体  相似文献   

18.
前言铝蜂窝结构和铝合金钣金胶接结构具有强度高、结构重量轻、疲劳性能好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宇航工业中正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在应用胶接结构中,必须重视胶接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据报导,1959至1960年飞机上应用了3500件胶接件,1977年应用达57000件,增加约16倍;1959年至1960年返修的胶接件25件,而1977年返修的胶接件  相似文献   

19.
新型卫星平台对具有较低热导率和较高尺寸稳定性的聚酰亚胺泡沫提出应用需求,为保证聚酰亚胺泡沫夹层结构胶接质量可靠性及工艺可实施性,需要对胶黏剂进行选型与性能评价。本文对硅橡胶(RTV-X,GD414)进行试验和讨论,通过胶黏剂力学性能、耐温性能、流变性能、90°剥离性能对比,确认RTV-X胶黏剂适用于聚酰亚胺泡沫夹层结构胶接工艺。通过分析验证确定胶接加压方式和胶接压力,并对试样进行高低温力学性能、温度冲击后力学性能考核,总结出以RTV-X为胶黏剂采取正压力≥1 k Pa制备出的聚酰亚胺泡沫夹层结构胶接工艺可靠,制品胶接质量良好。所得结果可为深空探测等更多型号任务需求提供工艺参考。  相似文献   

20.
航空材料研究所研究的无溶剂的无孔蜂窝结构胶——自力—4胶。具有强度高,综合性能好,耐介质和耐老化性能好的特点,航空材料研究所与抚顺自行车总厂密切配合已将自力—4胶推广应用于“鸿鹄”牌高级铝合金自行车,车架等十七个接头全部用胶接工艺代替焊接工艺,通过了十八万次冲击试验,四千五百公斤的拉力试验和相当于正常骑行七年的老化试验。一九八二年二月由天津自行车研究所对二台整车,四台份零件进行了技术鉴定,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