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杭文  张昊摄 《航天》2013,(11):4-4
9月30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召开“天宫一号在轨飞行任务”系统级评审会,审议通过了《天宫一号在轨运行任务总结》,认为天宫一号在两年寿命期内飞行结果满足工程总体要求,在轨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就天宫一号的飞行任务执行情况和主要技术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汇报,总结了天宫一号的发射及在轨测试阶段主要飞行事件及执行情况、平台功能验证等功能。天宫一号探索并建立了适应多飞行器在轨并行管理、技术状态新、接口关系复杂、协同性高、决策实时性强等要求的联合飞控管理模式,实现了在轨运营全过程“统一组织、统一调度、统一监视、统一决策、统一确认”,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中国实现了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  相似文献   

2.
左永亮 《航天员》2011,(5):17-20
9月29日晚,中国首个空间试验平台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天宫一号预计在轨寿命两年,  相似文献   

3.
正7月9日,经过两天多的铁路运输,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目前,发射场的各项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按计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于2016年9月中旬发射,之后开展在轨测试并建立自主运行模式,做好迎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访问的准备。这是继长七首飞之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第二次飞行。  相似文献   

4.
正9月15日22时04分,搭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 T2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5秒后,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9月16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确控制下,天宫二号成功实施了两次轨道控制,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进入在轨测试轨道后,地面人员对天宫二号平台上各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稳定性进行了测试,还利用搭载的有效载荷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活动。  相似文献   

5.
9月30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召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飞行任务系统级评审会,审议通过了《天宫一号在轨飞行任务总结》,认为“天宫一号”在两年寿命期内飞行结果满足工程总体要求,在轨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6.
正天宫二号的规模与天宫一号一致,也是一个长期在轨自动运行、短期载人的飞行器,是我国建造空间站之前进行技术验证的重要阶段,要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如果把这个对接组合体比作太空居室,那么天宫二号结构则是这个"大开间"的主结构,航天员将在其中工作与生活。那么这个大开间有哪些奥妙之处呢?记者走进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一探天宫二号结构机构分系统的奥妙。固若金汤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2011,(11):4-5
11月3日凌晨01时36分,在轨运行30圈的神舟八号飞船和在轨运行541圈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距离地面高度为343公里的轨道上成功地实施了交会对接,实现两航天器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组合体飞行由目标飞行器负责控制,飞船处于停靠状态,组合体设备工作正常,各项在轨试验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8.
在春晚轰动亮相的天宫一号展现了未来我国空间站的雏形,它是我国具有试验性质的小型空间站,目前已经进入初样研制阶段,计划于2010年升空。据介绍,天宫一号大致可分为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资源舱内有发动机、电源装置等,可为天宫一号提供动力。天宫一号的重量和神舟七号差不多,约为8吨。  相似文献   

9.
刘欢 《中国航天》2012,(9):11-12
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自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发射升空至今,已在轨运行300多天.其间天宫一号开展了地球环境监测、空间环境探测、复合胶体晶体生长等三方面的科学实验,并获得大量珍贵实验数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日前发布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成果,其中大部分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国土资源、林业、农业、油气、矿产、海洋、城市热岛、大气环境探测、材料科学等科研领域.  相似文献   

10.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开展了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机械臂操作终端抓取漂浮小球试验为在轨试验任务之一。为研究漂浮小球与机械臂操作终端运动特性之间的匹配性,文章建立了在轨微重力环境下小球运动的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采用动网格方法对不同小球的运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小球的运动规律,由此确定小球的设计参数范围,作为机械臂操作终端系统方案设计的依据。最终,数值模拟结果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试验数据的对比初步验证了该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航天器工程》2012,(5):36-36
据人民网2012年8月2日消息,天宫1号自2011年9月29日发射至今,已在轨运行300多天。其间,天宫1号开展了地球环境监测、空间环境探测、复合胶体晶体生长等3方面的科学实验,并获得大量珍贵实验数据和一系列空间实验成果。安装在天宫1号上的高光谱成像仪运行顺利,成功拍摄大量高光谱图像数据,已分别提供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及中科院遥感所等单位。  相似文献   

12.
《空间电子技术》2011,(4):37-37
正在382公里轨道上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正式转入长期管理,后续按计划将陆续开展各项科学探测试验。  相似文献   

13.
予玫  李水奎 《航天员》2011,(5):30-32
每一次航天发射都是梦想与激情的释放,而搭载活动则将梦想、激情与具体的人紧紧相连。作为中国首个空间试验平台,天宫一号的发射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本篇为您撷取围绕天宫一号开展的部分搭载活动情况。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正9月15日晚22点04分,沐浴在中秋皎洁月光之中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响起了一声巨大的轰鸣声。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在"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直刺苍穹,踏上了它的太空旅程。经过575秒飞行以后,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按计划,天宫二号发射升空后,将变轨进入高度约384千米的运行轨道,进行在轨测试。  相似文献   

15.
孙海荣 《航天员》2011,(5):21-22
随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飞向茫茫太空,航天员将在太空拥有新家。天宫一号在太空运行两年,随时准备迎接航天员驾乘飞船入住。航天员要在其中工作、生活并开展科学实验,因此这个家“家具”众多,功能丰富。  相似文献   

16.
左永亮 《航天员》2012,(4):60-69
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首次自动交会对接成功。17fl,1-06分,航天员景海鹏成功开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验舱舱门,以漂浮姿态进入天宫一号,中国航天员首次访问在轨飞行器获得圆满成功。随后刘旺和刘洋也陆续进入天宫一号,3名航天员一起微笑挥手致意,第一次在中国的空间实验室留下了“全家福”。在距离地球30万米的高空,3位航天员开始了为期10天的的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表示,当前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任务正处于初样研制关键阶段,今年将完成嫦娥五号、长征五号的海南合练工作,并预计于2017年前后完成研制、择机发射。目前,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的服务舱正继续为嫦娥五号任务开展在轨验证,3月7日刚刚完成第三阶段拓展试验,为后续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提供参考。"工程全线正全力以赴,为  相似文献   

18.
<正>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2022年11月初我国已经完成空间站三舱T字构型建造,经历约1个月在轨测试,空间站工作正常稳定,后续将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连续运行10年以上。在空间站全寿命周期内将持续开展平台维护、航天员驻留,并开展大规模的空间载荷试验。  相似文献   

19.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至2008年10月24日.卫星达到规定的寿命指标要求并圆满完成了在轨探测任务.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探测成果。基于嫦娥一号工作状态仍然良好、燃料充足的状况,为充分利用在轨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科学和工程价值.增加探月工程后续任务的技术储备.根据有关部门论证确定的在轨试验方案.自2008年11月8日起。嫦娥一号共分三个阶段进行在轨试验。  相似文献   

20.
发射短讯     
张小琳 《航天器工程》2009,18(2):127-130
我国将于2010年发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 2009年2月10日报道,随着我国航天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空间站也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设计重量为8t。根据规划,中国将在2010年发射。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之后,我国将发射神舟八号。“神八”是一艘无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2015年前,我国将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