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战争中随着飞行技术的不断发展,敌方飞机越来越多地利用地形作为掩护,采取低空突防的方式对阵地进行攻击,这就对雷达提出了准确地跟踪低空飞行目标的要求.在跟踪低空目标时,雷达通常会遇到两种相互独立的杂波问题,即目标能量通过地面(或海面)反射进入雷达的面杂波或后向散射以及多路径杂波或前向散射.对前者,雷达可利用活动目标存在多普勒频移这一特性,采用动目标选择技术消除其影响,而对后者,由于多  相似文献   

2.
钱崇智 《上海航天》1990,(5):16-18,7
为了降低各种地物杂波对雷达接收机工作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动目标跟踪方案.该方案采用单个模拟式多普勒滤波器,实现动目标提取与单脉冲跟踪兼容;动目标距离跟踪采用分裂波门技术.给出了动目标跟踪原理框图.外场试验表明,该方案是成功的.雷达各项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一种数字式动目标跟踪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在某型号雷达中成功应用的全数字式动目标跟踪系统。和差三路I和Q正交信号经模数(A/D)转换后在数字信号处理器中进行动目标显示(MTI)滤波、距离跟踪,同时提取角误差信号作为天线角伺服系统的输入,以实现对目标的角度跟踪。该跟踪系统可以有效地抑制对中低空目标回波影响较大的地杂波及海杂波等干扰信号,从而极大地改善了跟踪雷达的中低空性能。  相似文献   

4.
基于海杂波稀疏性与非均匀度的样本挑选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预警雷达对海监视面临海杂波分布非均匀与杂波样本受目标污染,导致自适应杂波抑制处理性能恶化和目标能量损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海杂波稀疏性与非均匀度的样本挑选方法。该方法将目标的导向约束与广义内积样本挑选方法结合,先利用海杂波在空时二维平面上的稀疏分布特性,根据海杂波与目标空时二维分布差异剔除被目标污染的样本,再利用广义内积准则衡量海杂波分布的非均匀程度,并获取均匀样本,以提高杂波协方差矩阵的估计精度。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在提高杂波抑制性能的同时,减小目标信号能量损失。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海面预警监视雷达系统。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种半主动雷达寻的导弹杂波频谱的仿真方法,讨论和验证产生主瓣杂波掩蔽效应的条件,并列出了俯仰、等高、仰视和盘旋下降目标等情况下的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导弹有效作战区域受主瓣杂波的影响极大.假若目标低于某个高度作横向加速机动飞行,那末主瓣杂波就会淹没有用目标信号.提出了躲避这种杂波影响的制导原理,证明采用带微机控制的数字化导弹导引头,预测并存贮杂波频谱和目标多普勒频率,并在制导段加以舱偏指令控制,能避开主瓣杂波作用区.  相似文献   

6.
根据美海军研究实验室(NRL)的报告,海军电子战最近对海杂波特征表现出浓厚兴趣,已开始评估雷达海杂波的状况。NRL重新重视海杂波对雷达的影响,表明了海杂波具有潜在的干扰应用价值。在某种情况下,舰载和机载干扰机可通过增强海杂波特性和效应的办法使反舰导弹中断跟踪,丢失它欲攻击的目标。 NRL认为日益增长的威胁主要来自隐身的掠海反舰巡航导弹(S~3ASCM)。专家们认为反舰巡航导弹在检测雷达截面积较小的舰只(如DD-21级驱逐舰)时,一般会用到非常低的入射余角,所以此处的海杂波会被强压制。根据NRL的报告,近海作战环境下既然需要使用低  相似文献   

7.
高频地波雷达被广泛应用于海面目标的检测,而由于海杂波的分布散射具有很强的动态特性,通常情况下成为了海面目标检测的主要干扰成分.因此,在强海杂波背景下进行目标检测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抑制海杂波.从循环对消、子空间分解、模型预测以及分形特征这几方面对海杂波抑制技术进行综述、分析和总结,为后续对海面目标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Klemm  R 郑茂 《空载雷达》1995,(4):57-63
运动的雷达所接收到的杂波回波会产生降低慢动目标的检测能力的多普勒带宽。采用间接地雷达平台运动进行补偿的自适应空时杂波滤波器,可以克服这种多普勒频散效应。为了应用空时处理,要求有一个多通道的天线。  相似文献   

9.
合成孔径雷达(SAR)主瓣杂波在时频平面中呈带状分布,散布宽度与雷达波束有关;目标距离向速度引起回波信号中心频率的偏移,当此速度较大时则导致目标在时频平面内偏出主瓣杂波散布范围;目标方位向速度引起它与杂波调频率的差异,当沿着动目标调频率方向进行相干积累时检测效果最佳,主、副瓣杂波得到一定的抑制,抑制效果还与雷达相干积累时间、目标方位向速度有关。针对动、静目标如此之不同,文章提出以动、静目标调频率、中心频率之间的差异为核心的杂波抑制方法,最后在低信杂比的条件下进行了SAR模拟场景仿真研究,在时频域实现杂波抑制和动目标信号的有效积累。  相似文献   

10.
如前所述,对连续波半主动制导导弹的照射有三种不同的方法.其中最为有效的是采用跟踪照射雷达,例如“霍克”地空导弹系统所采用的高功率照射雷达.第二种照射雷达可以受跟踪雷达的控制,后者是一部机械扫描的边搜索边跟踪雷达,或者是一部用电子控制的捷变波束来对多个目标同时跟踪的相控阵雷达.第三种是用一部传统的脉冲跟踪雷达或脉冲多普勒跟踪雷达对目标进行跟  相似文献   

11.
无载波超宽带雷达时域动目标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无载波超宽带雷达目标运动引起的多普勒效应 ,推导了无载波超宽带雷达多普勒效应的时域表现形式———多普勒时移 ,对一种基于多普勒时移的动目标时域多普勒处理器进行了仿真 ,结果表明 ,利用多普勒时移可检测出目标速度 ,并且不存在盲速  相似文献   

12.
知识辅助传感器信号处理和专家推理(KASSPER)方案旨在通过考虑全部可利用的先验知识来改善机载地面动目标显示(GMTI)雷达的性能。一条很有用的信息是雷达回波信号为接近理想平面波的叠加。可以用采样GMTI雷达数据的平面波信号和杂波模型校准接收阵列、抑制杂波和检测动目标。每个距离门是单独处理的。采样协方差矩阵是不必要的。完成了综合的KASSPER Challenge Datacube处理以验证性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了多普勒前和多普勒后STAP处理算法用于相同试验数据时的性能比较研究,这些数据由QinetiQ公司改进型监视雷达收集。这两种算法的性能是用杂波对消比和目标信号改善因子(有STAP和没有STAP处理的信号对杂波加噪声之比)来定量研究的。结果表明可以使多普勒前和多普勒后STAP具有相同的杂波对消水平。 所得到的结果是明亮的目标特征会影响到STAP处理器并减弱全部的杂波对消。我们已经发现对于两个相位中心试验雷达数据而言,与简单的固定窗多普勒后STAP算法相比,PRI来回变化的多普勒后STAP使杂波对消有很大的提高。还发现动窗或辅助单元多普勒后STAP的应用会降低处理器的输出。将最后距离多普勒图归一化以防止热噪声的加强并去除随着多普勒而改变的权范数的变化,这是在STAP处理后进行探测算法解读和应用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导弹跟踪海面目标时的海杂波多径干扰,建立了用于数值仿真和半实物仿真的目标回波与海面杂波的多普勒频率及功率模型。理论仿真计算值与飞行试验数据的比较表明,所建的海面后向散射海杂波模型正确,可用于背景模型仿真。最后给出了一低空远界理论弹道主瓣杂波功率的仿真样例。  相似文献   

15.
频率捷变与动目标检测(MTD)兼容技术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频率捷变雷达在抗有源杂波干扰、抑制海浪杂波以及提高雷达的探测性能方面,一般来说均优于普通雷达。为了抗雷达箔条和地物、云雨杂波干扰,须采用动目标检测技术。频率捷变和动目标检测是两种不同体制的雷达技术,两者在原理上及对器件的要求上都存在着矛盾。目前,国内外对频率捷变和动目标检测的兼容性还在进行研究。对全相参雷达,已实现了成组捷变与动目标检测的兼容以及随机捷变同频MTD处理;对非相参雷达,还仅仅是实现了二者的并存。本文分析了目前已经采用的、正在研究和可能采用的几种兼容方法的原理,主要性能及优缺点,提出了对两种体制兼容的最佳方案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分布式天基雷达动目标检测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多部天基雷达采用分布式工作体制检测运动目标面临的杂波抑制困难问题,分析了沿航迹基线长度、有效基线长度、地面坡度、波束指向误差、图像配准误差、通道幅度和相位误差对杂波抑制和动目标检测性能的影响。仿真实验结果为以动目标检测为目的的卫星编队构形和雷达参数选择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提出一种新的动目标检测(MTD)滤波器组设计方法,即信号处理系统分为目标处理通道和气象处理通道;目标通道采用自适应动目标检测(AMTD)处理方式,实时检测杂波的存在,判定杂波强度(如强、中、弱),根据杂波的强度自动产生或选择滤波器加权因子,以期保证对地杂波高度抑制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信噪比损失,提高对弱小目标的检测能力。该方法可提高雷达在杂波环境中的自适应性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Chin  Heng  Lim  Elias  Aboutanios  Bernard  Mulgrew  林俭芳 《空载雷达》2007,(2):41-46
研究了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技术在双基地机载雷达应用中的相关问题。对于地面动目标指示(MTI)雷达,杂波多普勒频率与各种阵列结构的距离而不是线性侧视结构有关。这种距离相关性导致了STAP技术的杂波抑制问题。一种情况是STAP滤波器变成距离相关。本文建议在角度一多普勒域上利用插值对改进型联合域局部(JDL)处理器进行多普勒补偿。仿真结果显示处理器的性能在整个频谱上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李松  何劲  冯有前  刘昌云  张群 《宇航学报》2012,33(6):736-745
本文从分析雷达目标微多普勒效应的产生机理出发,提出了针对ISAR成像的干扰新方法。一方面,针对现有基于微多普勒特征的雷达目标识别技术,干扰机将接收到的雷达信号进行移频和幅度调制处理后转发,生成虚假的微多普勒特征,实现对敌方雷达系统的欺骗干扰;另一方面,利用微多普勒效应对雷达回波的附加调制作用,干扰机发射虚假微多普勒信号,通过降低回波各次距离像之间的相关性和破坏距离像的初相信息,可有效干扰敌方成像系统的运动补偿处理,并在方位向生成干扰条带,对敌方ISAR系统形成“灵巧”抑制干扰,使其无法实现对目标的有效成像。仿真和实测数据处理均表明基于微多普勒效应的干扰方法可在较低干信比条件下实现对ISAR成像系统的有效干扰。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天基雷达杂波消除、高分辨率的角度估计和广域监视功能,采用三通道相位中心偏置天线(DPCA)/monopulse(单脉冲)信号处理系统。天基雷达的运动和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每一点的杂波都产生了附加的多普勒成分——距离游走效应。距离游走与距离重叠效应相结合,显著地降低DPCA处理算法的杂波抑制性能。针对距离游走效应在相干处理阶段进行反向补偿、在非相干积累阶段采用线性内插的方法进行校正,针对距离重叠效应采用基于普罗米修斯结构的波形分集技术进行校正。实验结果显示,提出的距离游走和距离重叠综合补偿方案显著提高杂波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