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中华卫星 2号是一颗分辨率为 2 m的数字传输型对地成像卫星。据称该卫星主要任务是通过近实时成像观测和监视台湾及其周围海域自然资源 ,但实际上是一颗针对祖国大陆的军事侦察卫星。中华卫星 2号载有主光电成像仪和高空闪电成像仪。星载主相机以 2 m分辨率拍摄全色图像 ,以 8m分辨率拍摄多谱段图像 ,成像带宽 2 4km。卫星每日绕地球飞行 1 4圈 ,每天飞经台湾两次。第一次为上午 1 0时 ,可拍摄台湾 8分钟 ,第二次为晚上 1 0时 ,可下载图像资料。在此之前 ,为从太空获取祖国大陆的军事情报 ,台湾购国外商业卫星图像情报和租用国外商用卫…  相似文献   

2.
简讯     
台湾将于1997年发射第一颗卫星 法新社台北4月15日消息:台湾将于1997年发射其第一颗用于环境实验的卫星——中华卫星一号。卫星呈多面体,高度和直径均为1米,重量为275~365公斤,有效载荷50~100公斤,价值1亿美元。 台湾已派30人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和法国航天局学习,并委托美国TRW公司协助制订空间开发计划。台湾计划在15内发射三颗低轨道卫星,总费用为5.44亿美元。 (吴平) 美一公司准备利用俄在轨通信卫星 设在南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美国汤加卫星公司(Tongasat)正与俄罗斯航天局协商购买—颗俄罗斯在轨的地平线卫星,用于亚太地区、尤其是还没有现代化电话网络的亚洲和南太平洋地区的通信业务。  相似文献   

3.
台湾“中华- 2号”卫星于5月2 1日在美国范登堡空军基地成功发射升空。台湾官方称,该卫星用于民用;但去年11月台湾卫星计划负责人也表示“中华- 2号”卫星还将用于军事用途。“中华- 2”发射后约15min与火箭分离,进入72 3km高空的暂驻轨道运行,发射后74min首次从太空中传回讯号到瑞典的支持地面站。“中华- 2”由台湾国家太空计划办公室(NSPO)和法国阿斯特里姆(Astrium)公司共同制造。卫星呈六棱柱形,外径约1.6m(太阳能电池板未展开时) ,高2 .4m ,重约74 2kg(含载荷及燃料) ,部署在高891km的太阳同步轨道上,卫星设计寿命为5年。“中华- 2…  相似文献   

4.
《中国航天》2010,(5):45-46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和台湾已制订了一项气象卫星合作计划的初步要求.年内将形成采购策略.希望从2014年开始卫星发射。该计划下的卫星将采用一种较新的方法来获取大气数据。自2006年发射一个验证性星座后.称为“GPS无线电掩星”的这项技术已被用于天气预报业务。2006年发射的系统称为“气象、电离层与气候星座观测系统”(COSMIC),也是美台合作计划(台湾方面称之为“福尔摩沙卫星”3)。在新的合作计划下,双方将建设COSMIC-2后续星座。GPS无线电掩星技术用于从太空中获取大气密度、压强和温湿度数据。  相似文献   

5.
台湾“中华-2号”卫星于5月21日在美国范登堡空军基地成功发射升空。台湾官方称,该卫星用于民用;但去年11月台湾卫星计划负责人也表示“中华-2号”卫星还将用于军事用途。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2003,(6):3-4
本刊讯 5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一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 子夜,高高的卫星发射塔架,耸立着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和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按预定发射计划。25日0时34分,火箭托举着北斗一号  相似文献   

7.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6,15(4):67-67
据美国防务新闻网站2006年10月12日报道,“保卫美国卫星免受攻击,最终阻止对手破坏卫星的任何能力”,正成为美国太空官员最优先考虑的事务。美国战略司令部已经启动一项“对美国太空控制活动进行指导和提升优先级”的新计划。美国战略司令部二号人物,美国空军罗伯特·凯勒中将,10月11日在战略太空与防御会议上说,改进态势感知至关重要,态势感知包括跟踪太空中的所有目标,识别那些对美国卫星构成威胁的目标,保卫美国卫星免遭它们的攻击。  相似文献   

8.
简讯     
“中华一号”卫星发射洛马公司的雅典娜1运载火箭1月26日从卡角将台湾“中华一号”科学试验卫星送入轨道。“中华一号”是台刚刚起步的民用航天计划中的首颗卫星,由台宇航部门与美国TRW公司合作制造,旨在积累卫星制造经验。星上带有空间物理学、海洋地理学和通信...  相似文献   

9.
据美通社报道,鲍尔宇航公司已成功将最后两个有效载荷集成到STPsat-3卫星上,卫星预计将在2013年年中从弗吉尼亚Wallops岛发射升空。STPsat-3卫星是美国国防部太空试验计划标准接口运载器(STP-SIV)计划的第二颗卫星,该计划首颗卫星STPsat-2已于2010年11月12日发射升空。STPsat卫星支持美国快速响应空间作战战略,可确保美国的太空优势地位。STP-SIV计划由新墨西哥州柯特兰空军基地的太空导弹中心12分队负责管理。鲍尔宇航公司是STPsat-3卫星的主承  相似文献   

10.
1 引言 2007年4月中旬,中国航天在太空奏响了两曲凯歌.是月11日、14日,中国的第二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1号B星和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计划中的第一颗导航卫星--北斗M1号卫星(将运行于距地面21500km高度的圆轨道)相继发射成功.  相似文献   

11.
1引言 2007年4月中旬,中国航天在太空奏响了两曲凯歌。是月11日、14日,中国的第二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1号B星和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计划中的第一颗导航卫星——北斗M1号卫星(将运行于距地面21500km高度的圆轨道)相继发射成功。  相似文献   

12.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3,30(1):33-33
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获悉,我国今年将实施16次航天发射,计划将“神舟十号”、“嫦娥三号”等20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其中,由该集团公司抓总研制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将完成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应用飞行任务;“嫦娥三号”卫星将实现首次月球软着陆探测和自动巡视勘察。上述计划是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日前召开的2013年年度工作会上明确的。  相似文献   

13.
正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后,要确保与地面通信的实时畅通,就必须依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西安分院研制的中继终端。通过与中继卫星天链一号实现"太空握手",中继终端成为天基测控的重要终端。中继终端的应用,使我国的天基测控通信得以成为现实,从而在太空中搭建了地面与卫星,卫星与飞船之间的"天路"。当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预定飞行轨道时,中继终端将计算出中继终端天线的指向数据。之后,中继终端中的转动设备将天线指向中继卫星天链一号,这样  相似文献   

14.
《航天员》2014,(3):36-37
自人类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已有数千颗卫星被送到地球轨道上,它们在探索宇宙奥秘、预报地球气象以及监视敌方动向等重要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可当卫星零部件失效或过了使用年限后,多数国家会“抛弃”它们,从而成为漂浮在太空的垃圾。据了解,美国在太空中存在着数目庞大的废弃卫星,已经构成了名副其实的“太空坟场”,其价值甚至高达300亿美元。为了不浪费这些“太空资产”,美国提出了“僵尸”卫星计划,又称凤凰计划—试图将太空中那些丧失原有功能的卫星变废为宝,像凤凰涅榘一般浴火重生。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2月24日,台湾“探空”3号火箭从台湾“国防部中山科学研究院屏东九鹏基地”顺利发射到离地面269公里高空,8分钟后降落在离基地142公里远、绿岛东北方的太平洋,整个飞行时间为515秒,成为台湾地区有史以来首次完成太空观测任务的探空火箭。据台湾媒体报道,这个计划的科学实验仪器和运载工具都由台湾自制,地面观测仪器也在岛内组装。“探空”3号是台湾近5年来发射的第三枚探空火箭,计划经费为新台币1000万元。它与“探空”1号和2号一样,都是利用由“天弓”2型导弹改制而成的两级固体燃料火箭作为运载工具。5年前升空的“探空”1号未携带…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2012,(2):11-11
1月9日11时1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资源三号卫星送入太空。同时,搭载发射了一颗卢森堡小卫星。火箭点火起飞约12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资源三号卫星与火箭分离,卫星成功  相似文献   

17.
赵鸿天 《中国航天》2011,(12):10-10
11月9日11时2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十二号送入太空.同时,成功搭载发射了天巡一号卫星.  相似文献   

18.
台湾的“中华一号”卫星朱毅麟“中华一号”是台湾“国家空间计划局”委托美国TRW公司正在研制的一颗科学试验卫星。该卫星的任务是进行Ka频段通信、日地物理和海洋水色研究三项科学实验。卫星上的有效载荷由实验通信有效载荷、海洋水色成像仪和电离层等离子体与电动...  相似文献   

19.
《航天器工程》2009,(5):31-31
据美国太空网2009年9月初报道,美国空军或许将采购一颗激光通信演示卫星,由此来延续2009年前些时候被终止的一个重要计划——“转型卫星”(T—Sat)计划。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发展中国海洋卫星的背景与迫切需求,中国海洋系列卫星规划与进展,海洋一号卫星、海洋二号卫星状态以及海洋一号卫星系列取得的主要成果,对规划计划、立项研制、卫星与载荷质量、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等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