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工脱粘层和绝热层所构成的槽缝燃气温度场与烧蚀的耦合计算,得出了人工脱粘层的烧蚀规律。在计算中,采用了隐式差分格式及控制容积法等计算技术,并采用了先进的烧蚀模型。为模拟发动机静止与飞行两种不同状态,本文对不同宽度的槽缝人工脱粘层的烧蚀进行了计算,对其进行了比较。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可供今后人工脱粘层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多种材料人工脱粘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有网格自动生成技术,给出了考虑多种材料结构的人工脱粘层前缘附近推进剂/衬层界面较为合理的疏密平滑过渡的计算网格,对整个药柱尤其是对头部人工脱粘前缘附近进行了详细的有限元计算,得出了与实际情况接近的有限元诸模型析应力,应变场,此外,还考虑不同模量绝热层(人工脱粘层)和衬层对人工脱粘层前缘附近推进剂/衬层界面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固体推进剂药柱在内压载荷下的应力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有限元法,对含人工脱粘层的某固体火箭发动机药柱进行了线粘弹性分析,研究了在工作内压戴荷下人工脱粘层和材料泊松比对药柱应力应变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增加人工脱粘层面积可导致药柱头部应力增大。增加泊松比也会加大药柱应力。  相似文献   

4.
发动机点火过程中压强振荡对人工脱粘的冲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过程,采用流固耦合的方法数值模拟了点火过程中发动机内流场以及药柱人工脱粘附近应力应变的变化情况.计算表明,点火初期发动机内部出现激波,并在药柱通道内振荡传播,随时间减弱为压强振荡.压强波动时人工脱粘缝隙的冲击会影响脱粘缝内流场的分布和应力应变,人工脱粘层尖端应力变化与升压梯度变化存在对应关系.激波对人工脱粘缝隙的冲击会引起装药明显变形,但是不会使缝隙增大.  相似文献   

5.
含缺陷药柱人工脱粘层前缘应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基于一种发动机燃烧室模型,考虑到推进剂、绝热层和衬层多种材料性能,用有限元法对含缺陷药柱的人工脱粘前缘进行了固化降温和轴向过载两种苛况下的应力分析,考察了四种结构模型,其中三种为含缺陷结构,例如在人工脱粘前缘附近有内聚空洞,对界面应力应变的影响,为发动机药柱完整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人工脱粘技术,将其研究进展分为结构设计与优化、结构破坏机理、试验技术及数值仿真研究,发现在人工脱粘结构局部设计和数值仿真计算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在有关人工脱粘前缘处脱粘机理和试验方法等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人工脱粘结构的表征研究和实际工况差距还较大,人工脱粘结构模拟表征和破坏机理是高压强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需要关注的关键技术。综合人工脱粘结构模拟表征、宏细观失效机理、数值模拟、失效准则、结构完整性分析与多因素优化设计以及全尺寸试验验证技术,是未来固体火箭发动机解决人工脱粘问题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7.
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前封头人工脱粘缝隙,设计了二维实验装置,用来模拟发动机点火过程中前封头人工脱粘位置受到点火冲击后的应力-应变情况.同时,采用流固耦合的数值方法,对比计算了实验工况,计算得到人工脱粘根部的应力-应变与实验吻合很好.通过数值研究发现,点火初期燃气对人工脱粘部位的冲击,会引起缝隙内部的压强振荡及装药表面的振...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用人工脱粘层的研制过程,通过试验筛选了三种制作工艺,并采取技术措施完善了二次成型一次硫化工艺,生产状况和发动机试车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制作工艺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降低含伞盘固体火箭发动机药柱在温度载荷下的应变水平,基于三维粘弹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Nastran,对不同伞盘深度和人工脱粘层深度的发动机药柱进行了应力-应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伞盘深度和脱粘深度对伞盘最大Von Mises应变有较大影响,其中伞盘深度对最大Von Mises应变的影响规律随脱粘深度的不同发生明显改变。所得结论可为固体火箭发动机药柱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端面燃烧发动机研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就贴壁浇注的端面燃烧发动机容易产生的起动加速慢、工作拖尾时间长及尾端部人工脱粘层(盖层)粘接脱粘等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用的解决办法,这些方法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对提高发动机性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评述了超声波探伤技术检测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最严重的缺陷之一:壳体—包复层和包复层—推进剂间脱粘的能力。它报道了目前工厂使用的超声波脉冲多重反射法对于检查壳体—包复层脱粘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检查包复层—推进剂间脱粘方面不是很有效的。我们用发动机样品实验的结果表明:如果使用连续的不同频率的信号源和在干涉情况下分析反射波频谱,则脉冲多重反射法不仅能够检查壳作—包复层间的脱粘而且也能检查包复层—药柱间的脱粘。  相似文献   

12.
固体发动机包覆层与推进剂界面脱粘裂纹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为了判断固体发动机药柱包覆层与推进剂界面脱粘裂纹在燃气内压和轴向过栽联合作用下的稳定性,以翼锥药型并含前后伞盘的固体发动机为例,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界面脱粘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在界面脱粘裂纹尖端设置三维奇异裂纹元,模拟裂纹扩展。通过在包覆层与推进剂界面上设置不同深度的脱粘,分别计算不同深度时脱粘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得到裂纹应力强度因子随脱粘深度的变化规律,由此判断裂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辨出固体推进剂包覆界面中脱粘缺陷和非脱粘缺陷(气泡、夹杂等),利用激光剪切散斑干涉技术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对包覆层中预设有脱粘缺陷、气泡缺陷和夹杂缺陷的平板试件进行了实验研究、数值计算,并对比分析了三种类型缺陷在真空负压加载及热加载条件下变形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加载条件下,脱粘缺陷对应的离面变形远大于气泡缺陷和夹杂缺陷。数值分析显示负压加载条件下,相同尺寸的脱粘缺陷的离面位移是夹杂缺陷离面位移的2~10倍,比气泡缺陷的离面位移大1~2个数量级。另外,数值计算热加载激励条件下,三种类型缺陷的离面位移差异也较大。相同尺寸下,脱粘缺陷离面位移明显大于气泡缺陷和夹杂型缺陷,且缺陷尺寸越大,变形差距越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固体推进剂包覆层粘接缺陷检测、脱粘型与非脱粘型缺陷分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叙述了超声波纵多次脉冲反射法对喷管粘接的超声波无损检测,在现有条件下,采用5PC×l0×l0×2分割式双晶片直探头和从做过地面试车的喷管上取下来的金属壳层作为模拟脱粘校准试块,可以检测出喷管金属壳层与绝热层粘接件中所出现的分离型脱粘和蜂窝型脱粘。  相似文献   

15.
针对SRM复合材料粘接结构间隙型脱粘和紧贴型脱粘的识别问题,运用声-超声的方法进行检测,在综合分析不同脱粘类型时域和频域波形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功率谱形心SWF表征脱粘类型。实验结果表明,功率谱形心SWF能有效地对两种脱粘类型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16.
改进的Mori-Tanaka法在复合推进剂非线性界面脱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复合固体推进剂基体的大变形和界面的脱粘问题,对Mori-Tanaka法进行了改进.同时,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针对推进剂颗粒随机填充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含非线性界面脱粘的数值方法.最后以某推进剂配方为算例,对2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种方法结果接近,从而验证了改进的Mori-Tanaka法的有效性,且...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铝合金材料阳极氧化理论以及ZL104铝合金材料局部硫酸阳极氧化处理后膜层粘脱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机理,指出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氧化膜在贮存、水试等环节受到污染而使氧化膜的封孔结构被破坏.根据理论分析和模拟试验结果,提出了局部阳极氧化前增加水封闭处理对氧化膜进行修复的工艺技术.该项技术可有效杜绝氧化膜层粘脱现象.采用该项工艺技术制造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已经用于常规运载火箭系统,该运载火箭已经完成飞行任务考核.  相似文献   

18.
为了获得嵌金属丝双燃速药柱沸腾高度及典型脱粘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开展了药柱不同沸腾高度及典型脱粘对发动机推力变化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嵌金属丝情况下,沸腾高度影响着二级推进剂参与燃烧的时刻及过渡段内弹道性能变化。包覆层与药柱出现脱粘时发动机推力会出现异常,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反算验证,认为脱粘是导致推力突变的主要原因。该分析能为同类型发动机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大型固体发动机第三界面防脱粘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Φ2000mm固体发动机第三界面脱粘的分析,选用LF衬层配方取代了原5RM-32发动机的LN502衬层配方,叙述了防止渗析效应、提高粘结强度的技术途径和工艺措施,介绍了LF衬层扩大到SRM—32全尺寸发动机中的使用效果和工艺要求,给出LF衬层基础配方和第三界面防脱粘攻关实验的主要有关数据。  相似文献   

20.
装药燃烧增压过程中脱粘扩展条件实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了在高增压燃烧条件下固体推进剂/绝热层界面脱粘进一步扩展的诱导因素,获得了脱粘传播速度与燃烧室点火压强梯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及临界压强梯度,提出了三种脱粘扩展模式。研究表明,当脱粘槽较窄并且点火增压梯度较大时,脱粘前沿扩展较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