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十一节 人造卫星返回地球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俄罗斯、美国和中国有能力回收人造卫星。这是因为,送人造卫星上去不容易,收回来更加困难。人造卫星要能完全返回地球,必须克服许多困难,闯过五道险关。正是因为回收卫星要克服许多困难,人们总是想办法尽可能减轻回收卫星的负担  相似文献   

2.
人造卫星的电磁相容性,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人造卫星中消除电磁干扰的问题。排除星上设备在整星工作时的相互干扰,也就是使卫星达到满意的电磁相容性,这是卫星综合测试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卫星研制中不断碰到过这些问题,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尚缺乏系统性和预见性的分析。电磁相容性是无线电和电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有关论文可查阅《IEEE Transaction on 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等刊物。目前专门谈人造卫星的电磁相容性的文章尚不多见。为了推动对卫星总体设计中电磁干扰问题的研究,现根据《日本航空宇宙学会志》第27卷、第300期“人造卫星的电磁相容性”一文改写发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青 《国际太空》2010,(4):23-27
<正>"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于1958年5月胜利召开了。毛泽东同志在会上两次提到卫星问题。他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要搞就搞得大一点。"  相似文献   

4.
焦勇 《太空探索》1998,(3):30-33
毛泽东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航天活动的序幕,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此,美国深感震惊,决心奋起直追,于1958年2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重量仅有8.2公斤。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他还诙谐地说,我们要搞就搞得大一点,不要甩鸡蛋大的。1958年正是“大跃进”,各行各业放“卫星”之年,中国科学院曾  相似文献   

5.
BG     
非寒 《国际太空》2000,(7):9-12
□□随着微型电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 ,地球人造卫星也在向微小卫星的方向发展。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若干大学和实验室正在研制用微小卫星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和科学探测 ,美国军方也在发展军用微小卫星。那么卫星小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称为微小卫星呢 ?现还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 ,只有一个大致的说法。一般说来 ,质量在 1 0 0 kg以下的卫星都可以称为微小卫星 ,当然质量越小就越难制造。因为微小卫星的尺寸小 ,有时也称为纳米卫星。这种卫星一般在靠近地球的轨道上飞行。国外在近期将主要研制 1 0 kg左右的卫星 ,从现在起经 1 0年~ 2 0年 ,我们将能看到…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卫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寒 《国际太空》2000,(9):6-10
自前苏联在 195 7年发射震惊西方的世界上第 1颗地球人造卫星以来 ,人造卫星做得越来越大 ,美国国家侦察局已在使用重量达 15 t级的侦察卫星 ,商业通信卫星的重量也增长到 5 t。但是低轨道卫星和中轨道卫星最近又有变小的趋势 ,这些卫星具有很强的功能 ,而且数十颗甚至数百颗类似的卫星可相互联系在一起 ,以便在 2 4h内覆盖全地球。因而当代卫星有向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方面 ,地球同步卫星的尺寸继续增长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带宽和功率要求。例如 ,劳拉公司计划发展一种 2 5 k W、 15 0台转发器的模块式卫星平台 ,称为 FS- 2 0 2 0 ,卫…  相似文献   

7.
在宇宙中,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叫行星,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叫卫星。英语称卫星为“Satellite”,它的原意是“仆人”,这是取其“仆人总是围着主人转”的含义。由此,人们将围绕行星运行的航天器叫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运行的航天器就叫人造地球卫星,以此类推,有人造金星卫星、人造火星卫星等等。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也可简称为人造卫星或卫星。月球虽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但人们把围绕月球运行的航天器,也叫作人造卫星或卫  相似文献   

8.
球形导体上线状天线的远场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球形卫星上线状天线的远场进行了计算,并分析球体半径、天线高度和工作波长对远场图形状特别是对最大位指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微型电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地球人造卫星也在向微小卫星的方向发展.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若干大学和实验室正在研制用微小卫星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和科学探测,美国军方也在发展军用微小卫星.那么卫星小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称为微小卫星呢?现还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只有一个大致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现在来谈人造卫星的结构组成,也许已是“捅窗户纸”的活儿了。显然,通信类卫星必须有无线电接收和转发设备,遥感类卫星必须有照相机等遥感设备,照明发电类卫星必须有阳光反射或接收设备,天文探测等科学研究卫星必须有天文探测等科学探测仪器,如此等等。 不过,以上说的是不同用途的人造卫星的特有设备。为了保证各  相似文献   

11.
<正> 大家知道,两点的相对位置的精确测量,随着尺度的增加,精度渐渐降低。在人造卫星没有问世之前,在陆地上,人们只能通过大地三角网的测量来确定两点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误差也不断积累。洲际的距离、大陆与海岛之间的距离,由于海洋阻隔,其相对位置很难准确测量。即便可以测量,但浩繁的工作量,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结果。雷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测距工具,但受到视距的限制,超视距雷达,由于工作频率比较低,它的精度是很有限的。在人造卫星出现以后,人们设想将高悬在太空中的卫星作为参考点,地面可以用  相似文献   

12.
第五节在太空中回收和修理卫星人造卫星在几百千米高的太空中自动地工作,一旦发生故障,甚至仅仅是一个螺钉松了或一根焊线断了,由于无法修理而报废,眼睁睁地看着科技人员多年的心血和亿万元的资金付诸流水。如果能够派人上去修理,或者把它从太空中收回来,带回地面进行修理,更换部分零件,补充一些燃料,然后重新把它送入空间为人类服务,就可以大大节省费用。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工作了1年或2年以后,即使没有发生故障,到时候如果能派人上天或者回收下来,进行检查维护、更换设备、补充燃三名航天员同时出舱,捕获修理卫星料,那么,就可以延长卫星的使…  相似文献   

13.
人造地球卫星,是现代尖端科学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研制和发射.无论在经济上、军事上,还是在科学技术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运载火箭的可能,1965年8月,中央专委原则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确定:我国发展人造卫星的工作,采取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方针;并确定整个卫星工程由国防科委负责组织协调,卫星本体和地面测控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由七机部负责。卫星发射场由国防科委试验基地负责建设。这样,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即进入工程研制阶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1957年10月4日,苏联从拜科努尔发射场用“卫星”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揭开了人类航天活动的序幕,开创了宇宙航行的新纪元。这颗被称为“伴侣1号”的人造卫星重83.6千克,近似球形直径58厘米,由铝合金制成,以每秒8千米的平均速度在椭圆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行,于1958年1月4日坠入大气层途中烧毁。下面是各国发行的纪念邮票。  相似文献   

15.
从窄带雷达横截面积(RCS)序列中提取目标尺寸特征对空间目标的分类识别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在研究椭球体RCS序列特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空间目标形状估计方法, 并进一步研究了空间目标尺寸估计问题, 提出了一种新的尺寸估计方法. 实测数据的验证表明, 该方法能有效估计卫星、碎片等空间目标的形状和二维尺寸.   相似文献   

16.
第十三节 旋转不停的人造卫星一见这标题,你可能会说,人造卫星绕地球不断地旋转以及旋转的道理,在前面几节中已经介绍过,怎么还要向我们介绍呢?这可是个误会。这里所要讲的卫星旋转不是卫星绕地球旋转,而是指卫星绕着自身对称轴的旋转。就好比我们的地球既围绕着太阳公转,同时  相似文献   

17.
太空绳     
当人类起初考虑要在月球和地球之外的其他星球上定居时,他们可能不会想到用现代火箭技术。相反,太空旅行和定居可能会依赖于一项在有历史记载以前就发明的技术——绳子。怎样只用绳子就能推动物体穿越太空呢?让我们先考虑两种情景:第一种情景是两个人造卫星用一根粗粗的绳索连着,其中一个卫星可以用这根绳子把另一个扔到另一个轨道,就像是猎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引言地面环境试验是保证人造卫星可靠性的重要一环.为了进行环境试验,不仅要化大量人力物力建立各种试验设备,而且试验费用也是相当可观的.据国外估计,一个卫星型号的试验费用约占整个研制费用的1/5~1/3(美国军方估计约30-50%,NASA哥达德空间飞行中心估计为5-15%,欧洲空间局估计约1/3).人造卫星在发射过程中所经受的噪声、振  相似文献   

19.
正在毛泽东主席"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下,在钱学森提出"需要一些年轻理工毕业生加入其中"的背景下,1959年,24岁的我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一个"神秘单位"——581组。这个组当时负责拟定新中国人造卫星规划,组织和协调人造卫星、火箭探空业务。钱骥说将来要搞上天的事  相似文献   

20.
苏联侦察卫星的起源,至少要追朔到五十年代初期。1951年,在美国兰德公司发表关于卫星用于侦察的报告时,苏联科学家们同样进行着类似的探索和研究。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问世,人们已经看到了空间侦察的曙光。 1960年8月11日,美国的侦察卫星发现者-13首次回收成功,验证了从地球轨道上回收胶卷舱的可行性。苏联对此感到异常不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