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约翰·赫歇尔的南天空星测 威廉·赫歇尔的独生子约翰·赫歇尔(John 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1792~1871)生于英国白金汉郡的斯劳,1807年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业极佳,21岁便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他是英国天文学会理事会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2.
威廉·赫歇尔(1738~1822)英国天文学家,恒星天文学的创始人。生于德国汉诺威。1757年迁居英国。1757年以后开始专心研究数学和天文学。1782年被任命为英王宫廷天文学顾问。1821年成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第一任会长,并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他用自己设计制造的大型反射望远镜观测天象,发现天王星及其两颗卫星、土星的两颗卫星、太阳的空间运动。他发现太阳光中的红外辐射,编制成第一个双星和聚星表,出版星团和星云表,研究银河系结构。800年为了研制太阳观测用的单色滤光片,赫歇尔较光谱中各个色带的热作用,从而发现了红外线设备太阳光经过一个…  相似文献   

3.
一林 《国际太空》2006,(3):25-29
1美国航空航天局火星探测计划回顾 进入21世纪,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调整了它的火星探测计划.按照火星发射窗口每隔26个月一次的机会,NASA在21世纪头10年中安排了5次火星探测任务,每2年1次,分别为: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12月28日,中国空间法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及领导机构成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保华出席大会并当选为中国空间法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国家航天局首任局长、国际宇航科学院副主席、中国空间法学会名誉理事长刘纪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法学会名誉理事长王礼恒,外交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航天科工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载人航天"路线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载人航天“路线图”是:载人飞船一航天飞机一空间站(美国的“路线图”),或者载人飞船一空间站一航天飞机(苏联/俄罗斯的“路线图”)。而21世纪的载人航天“路线图”是:载人飞船一月球基地一载人火星探测。载人航天前后两个“路线图”的转折点就是美国总统布什在2004年1月14日宣布的新太空设想。  相似文献   

6.
国际宇航大会 (IAC)是国际航天领域中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半官方国际性会议 ,每年召开一次。第 1届 IAC于 195 0年 9月 30日~ 10月 2日在法国巴黎召开 ,来自 8个国家的2 0名代表出席 ,会议一致通过决议 ,希望成立一个国际性组织 ,以便联络和以后召集会议。在 195 1年 9月 3~ 8日于英国伦敦召开的第 2届 IAC上 ,选举产生了国际宇航联合会 (IAF) ,其会员皆为各国的宇航学会或有关机构。IAF现有 16 2个会员 ,来自 42个国家 ,其中有两个中国会员 :中国宇航学会(CSA,1980 )和中国台湾的航太学会(195 8) ,前者为有选举权的会员。2 0 …  相似文献   

7.
3月31日,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和新一届领导机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许达哲当选为理事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方向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王礼恒等当选为副理事长。  相似文献   

8.
《太空探索》2004,(9):39
上海市宇航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于2004年7月9日在上海市科学会堂召开。来自全上海市宇航学会的会员代表及特邀嘉宾200多人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9.
日月 《太空探索》2006,(5):46-47
18世纪时,俄国出现了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这就是1711年出生的米瓦罗蒙诺索夫,真是英雄何论出身低,虽然他只是一个渔民之子,从小只能在渔船上帮助父亲撒网捕鱼,但却自小就渴望读书求知。在他19岁那年,他就毅然只身步行了1个多月,走了800多千米,来到了举目无亲的莫斯科,他隐瞒了自己低微的出身,居然凭自学所得到的零星知识,进入了一所从来不接收平民的贵族学校。  相似文献   

10.
《太空探索》2005,(8):38
2005年6月16日,中国宇航学会会员代表暨联络员会议在风景如画的广西桂林召开。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张丽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同志主持。会议讨论了中国宇航学会个人会员管理条例、中国宇航学会分支机构学术活动交流管理办法并审议通过了中国宇航学会会费缴纳办法和使用管理规定。101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行将结束之际 ,人类回顾自己的历史会看到 ,在这100年中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类不仅学会了利用自然界几乎一切可供利用的资源 ,改变着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并且建立起了一整套包括生命起源、宇宙诞生、基本粒子等在内的学科和认识体系。总之 ,从宏观到微观 ,从天上到地下 ,从远古到未来 ,从物质到精神 ,人类都试图用自己的智慧之光 ,来解释一切感知到的事物。但是 ,今天的人类智慧 ,也有不能企及的领域 ,可以说20世纪的飞碟现象 ,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现飞碟现象以来 ,…  相似文献   

12.
《太空探索》2004,(5):F002
根据中国宇航学会章程规定,按照中国科协和民政部的要求,经过充分酝酿和近一年的准备,中国宇航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2004年3月29日~3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有来自与航天相关的各部委、部队、院校、公司企业以及航天系统有关单位和兄弟学会的300多人出席了大会。中国科协  相似文献   

13.
亥杨 《国际太空》2006,(9):16-17
21世纪被人类称为"海洋世纪".然而,要想对这一占地球面积70.8%且不断运动着的水体进行全面、及时的了解,掌握其活动规律,探清其蕴藏的巨大资源,靠一般方法是很难的.就目前和可以预见的将来来看,海洋卫星是认识海洋真面目的最佳利器.利用它可以经济、方便地对大面积海域实现实时、同步和连续的监测,它已是公认的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楚杰 《飞碟探索》2006,(10):40-41
2004年,克里斯·史密斯看到了25颗恒星爆炸。他是一个幸运的人。在20世纪以前的3000年里,我们所记录到的超新星比这要少得多。而现在,这些恒星催化过程正在像硬壳虫的新物种一般被收集:在今后10年中,天文学家们将发现几千颗。有关恒星灾难的这一记录仅仅是达到一个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李东 《国际太空》2006,(9):28-30
我国航天运载技术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长期艰苦的努力和探索,1970年4月24日,长征-1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将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实现了"两弹一星"的宏伟规划,也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的开始.  相似文献   

16.
玩过《世纪帝国》吗?相信每个玩过《世纪帝国》的读者都有共同的遗憾,玩到《帝国世纪》时,因为游戏本身的限制,科技本身就再也无法“进步”。喜欢这种发展类即时战略游戏的读者,就只好寻求另一种游戏《文明帝国》来一偿宿愿。不过在全新的《世纪争霸》推出后,《世纪帝国》的玩家终于可以一偿宿愿,一路杀到未来世界。  相似文献   

17.
高歌 《太空探索》2006,(10):24-25
我国明朝的茅元仪编著的《武备志》一书记载了几十种火箭的结构和作用,其中的“神火飞鸦”是一种原始并联式(俗称捆绑式)火箭,20世纪50年代,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利用并联式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当时火箭发动机推力不足的问题,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种洲际导弹——P-7,随后又在此基础上成功地研制出卫星号运载火箭,将人类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18.
正3月19日,中国宇航学会在京召开第六届第五次理事会,142名理事(或委托代表)出席会议。经表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雷凡培当选中国宇航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增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徐强、杨保华为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会议还表决通过了其他事项。由于人事变动,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申请,  相似文献   

19.
徐菁 《国际太空》2006,(7):11-13
□□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每年全球运载火箭(以下简称火箭)的发射次数都超过了75次(包括航天飞机的发射,下同).进入21世纪后,发射次数逐渐减少,不过头3年的发射次数仍超过了60次,2001、2002和2003年的发射次数分别是60、63、62.  相似文献   

20.
日月 《太空探索》2009,(11):56-57
1971年踏上月面的艾伦‘谢泼德是12个登月者中的“长者”,时年已是48岁了。但他也是美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英雄。在他与同事合著的《月球之旅:美国去月球的内部故事》一书(1994年此书还被改编为一部电视剧)中透露,1961年4月2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上天的消息又一次在美国朝野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