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来 ,网络安全建立在密码等个人信息基础上 ,经常发生密码记忆紊乱的情况 ,现在可以用生物测量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生物测量学用于个人的识别和认证 ,正迅速成为网络访问控制的流行方法 ,它可以根据本人的特征 ,如 :声音、手印、指纹等识别。这种方法的被广泛应用归因于它和口令相比不易被盗、遗忘或丢失。  相似文献   

2.
卫星测控信道具有开放性特点,第三方容易截获测控信号,并通过特定信号分析手段获得通信编码体制甚至密钥,严重危害测控安全.为增强卫星的测控安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射频指纹的测控地面站身份识别方法,即提取测控信号的射频指纹来验证测控指令是否来自于合法用户.使用卷积神经网络从21台发射机的变功率信号中识别特定发射机,识别精度高达...  相似文献   

3.
声纹识别,是根据声纹特征识别说话人身份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与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相比,声纹识别的数据获取更加便捷,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数据采集成本更低,公众对声音采集的抵抗力较弱,已经在安防、刑侦、金融等多个领域被使用。而声纹识别算法的关键是描述特定对象的声纹特征,好的特征既要最大化保留说话人的语音特性,又要对噪音、语速、音量、说话内容等有较好的鲁棒性。针对语音数据较少、文本不相关情况下的声纹识别,本研究采用频繁序列挖掘技术对声音的梅尔倒谱系数(Mel-scale Frequency Cepstral Coefficients,MFCC)组成的序列进行挖掘,将挖掘到的频繁序列作为说话人的语音特征,再使用PLDA判别方法,结果显示该模型对语音数据较少的情况识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雷达辐射源指纹识别设备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雷达辐射源的增加和扩散,辐射源识别已经成为电子侦察的一个难题,识别和跟踪辐射源越来越困难.辐射源"指纹"分析识别技术提供了一种识别或确认辐射源的途径和方法.该类技术已经在国外一些电子侦察装备中使用.雷达辐射源指纹识别设备的设计与实现需要采用"高保真数字接收 信号处理 专家系统识别"的技术体制,该设备可从整体上提升对雷达辐射源目标的辨识能力和跟踪能力.  相似文献   

5.
指纹IC卡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指纹识别技术和 IC卡技术 ,结合实践经验提出指纹 IC卡的解决方案 ,最后讨论指纹 IC卡作为身份认证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激光威胁信号的计算机处理方法 ,重点探讨多激光威胁源的分选与识别、以及激光威胁信号的参数测量与识别 ,分析了激光威胁源细微特征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7.
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面临的电子战环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舰导弹在实战中的命中率和威力已使各国加强了对舰船防御系统的研究,从而使反舰导弹的突防难度增大。舰载有源干扰对末制导雷达的威胁并不大,而箔条干扰、舷外假目标以及弹炮一体化系统却对反舰导弹形成极大威胁。因此反舰导弹除了应在战术、技术上使用有效的抗干扰措施外,其末制导雷达应采用缩短开机时间、多参数大范围捷变技术使敌舰船防御系统难以截获雷达信号,或仅有很短的反应时间;采用信号识别技术区分真假目标;扩展雷  相似文献   

8.
基于应力波检测技术,设计了管道安全监测定位系统。通过沿管道布设的振动传感器采集管道的振动信号,并使用系统内置的DSP处理单元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初步判断,对威胁事件提取特征。监控单元通过GPRS信号将威胁事件特征上传到系统报警中心,在报警中心系统进行综合判断,结合电子地图给出管道威胁事件的报警信息,并采用声光报警的方式提醒工作人员处理。通过试验,系统的识别报警率达到85%以上,误报率不高于15%。对各种接触到管道的敲击信号可以做到准确报警,对于人员走动、汽车通过、风声、雨声等背景噪声可以有效滤除。  相似文献   

9.
提取辐射源信号指纹特征,经分类处理后以识别对方同型号辐射源中的不同个体,这已成为电磁空间交战各方常用的技术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确保己方辐射源信号指纹信息的安全,同样是电子对抗中电子防护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针对这一问题,在对辐射源信号指纹特征提取方法与表征要素归纳总结之后,提出了基于预失真处理的指纹信息隐藏、按照预设模...  相似文献   

10.
智能手机强大的拍摄功能使得通过手机拍摄屏幕来获取敏感信息的代价越来越低,存在较大风险。在分析现有屏幕防拍摄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基础上,针对屏幕防手机拍摄的特定环境,提出了一种基于Faster RCNN的识别手机拍照的新方法。首先,分析使用手机拍照的特点,建立了动静结合的Pascal VOC训练集;其次,在TensorFlow的框架下实现手机识别算法;最后,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建立训练集,分析各因素在不同的阈值下对识别精准率、准确率和召回率的影响。通过对算法的详细分析和与其他屏幕防窃拍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