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开始对隐身技术探索至今,隐身技术已走过了探索研究(60年代以前)、全面发展(60~70年代)和技术应用(80年代至今)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特别是进入20世纪  相似文献   

2.
中国卫星工程的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各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人造卫星是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最主要的工具。研制人造卫星是世界各国航天活动的主要内容,卫星工程是空间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一、中国卫星工程发展历程中国卫星工程从研制探空火箭起步,然后集中力量发展人造卫星,重点研制各类应用卫星。中国卫星工程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8~19…  相似文献   

3.
中国航天固体火箭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叙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航天固体火箭推进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9种最具代表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技术特征、研制过程、地面试验和飞行情况,这些发动机分别应用于中国的探空火箭、运载火箭上面级和应用卫星变轨系统。文中还简要地评述了中国固体推进各单项技术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中国火箭控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箭探空是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起步项目之一,也是中国在高新技术中较早达到国际水平和进入实用阶段的一个领域。中国于1958年开始发展探空火箭。在研制发射了几种型号的早期研究、试验性探空火箭的基础上,中国的第一种实用探空火箭于1960年9月首次飞上蓝天。在 20世纪,中国共研制成功19种实用火箭探空系统,富有成效地进行了气象探测、核云取样、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单元技术试验等火箭探空活动。  相似文献   

5.
林来兴 《航天》2012,(5):27-27
现代小卫星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可以分为下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研究阶段,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小卫星开始用于任务单一、系统简单、运行寿命短的科学试验研究、技术演示、教育等任务。探索应用高新技术,特别在小卫星中采用微电子技术和高速计算机方面取得成功经验,探讨小卫星扩大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飞航导弹事业进入了不惑之年。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及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飞航导弹型号的研制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引进仿制,70年代自行设计,80年代创新,到90年代全面发展,经历了创业、发展和创新三个历史阶段。几代航天三院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把一个主要从事火箭发动机、空气动力研究试验的型号保障院发展成为一个集研  相似文献   

7.
我国航天器环境工程的发展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不同时期航天器环境模拟设备的研制,论述了航天器环境工程的发展。它在20世纪60~80年代为我国应用卫星的发展、90年代为载人航天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航天器环境工程的发展已形成了一门多学科综合的新型学科。  相似文献   

8.
<正>王越院士在20世纪60年代与钱学森有过工作上的接触,并对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以下内容是根据王越院士的访谈录音整理编辑而成。20世纪60年代,我和钱学森接触过一段时间。1965-1967年的时候我曾任某型导弹预研工作的技术负责人,在西安的某设计所工作,当时是属于七机部的,而钱学森是七机部的副部长。那个时候钱学森作为领导,我有时向他汇报一些问题,和他有些接触。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天》2001,(9):12-12
本报讯 中国的飞航导弹事业进入了不惑之年。 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及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飞航导弹型号的研制工作,从 20世纪 60年代引进仿制, 70年代自行设计, 80年代创新,到 90年代全面发展,经历了创业、发展和创新三个历史阶段。几代航天三院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把一个主要从事火箭发动机、空气动力研究试验的型号保障院发展成为一个集研究、设计、试制、试验和批生产为一体的飞航导弹研究院,完全靠我国自己的力量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飞航导弹事业发展的道路,结出了丰硕成果,创造了令世人…  相似文献   

10.
陈安 《空载雷达》2004,(3):46-50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一段时间里,阴极射线管(CRT)在飞机上的应用只局限于机载雷达显示器。60年代初,英国的NA39“掠夺者”舰载攻击机平视显示器的诞生,宣告了用CRT显示字符的电子平视显示器历史的开始。与此同时,美国凯萨公  相似文献   

11.
周威 《中国航天》2006,(4):16-19
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业务与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和其它相关工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曾就冷战后的中美关系对我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影响做过粗浅的分析,从全球政治大环境探讨了我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历史和发展方向。那么,从航天保险市场这一局部环境来看,我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业务又是怎样发展的呢?在此,笔者想以亲历的一些项目为节点,分析航天保险市场对我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影响。众所周知,在通信卫星项目中,卫星的制造、发射和保险是项目的三大支出。卫星和火箭工业的发展已有较长历史,而航天保险市场与其它市场相比却仍很年轻。航天保险市场最早出现于40年前,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漫长的市场起步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快速发展的市场繁荣阶段以及90年代后期到今天的市场衰退阶段。  相似文献   

12.
南非作为非洲大陆经济实力最强、高科技实力领先的国家,历史上曾经有一段航天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80年代来到90年代初,南非出于提高其国防能力的考虑,制定并实施了一项较为完整的航天技术发展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发展南非自己的低地球轨道卫星及运载火箭(称为RSA)。后来由于南非国内外政治  相似文献   

13.
游本凤 《航天》2012,(6):38-40
谁能想象,上世纪60年代,在皖南山区一个神秘荒芜的山坳里,竟飞出了一枚枚探空火箭,直飞苍穹,遨游云天。  相似文献   

14.
北京环境强度研究所(BISE)从1963年初开始发展高强度噪声试验技术。随着中国火箭技术的发展,高强度噪声试验技术也不断发展,设备不断完善、更新,现已形成两个试验区。试验区Ⅰ在高速风洞附近,以风洞为气源,从6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试验区Ⅱ在BISE本部,以液氮气化作为气源,从70年代开始建设。这两个试验区互为补充,完成了各种火箭和飞机的高强度噪声试验。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导弹武器工业起步于1954年,以日本导弹研究委员会成立为标志。日本的导弹武器研制大抵可以以上世纪60年代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仿制、改造美式装备阶段和自行设计、制造的国产化阶段。在自卫队成立初期,90%的武器装备依靠美国供应,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由美援为主改变为日产占先。1955年日本着手仿制反坦克导弹,1966年着手自行研制低空近程地空导弹。目前,日本导弹武器研试水平在整个亚洲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可自行研制地空、空空、反舰、反坦克等多款导弹,性能与美、欧同类型导弹相比处于世界第一梯队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微重力火箭是近20年来从探空火箭系列中发展出来的一种用于微重力科学研究的技术实验火箭。微重力科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微重力材料科学和微重力流体科学,并涉及到空间生命科学。1971年10月美国航宇局发射了空蜂170A,首次利用探空火箭进行空间材料加工实验尝试,1972年1月在发射黑雁5C火箭时,再次进行了金属熔炼实验。这两枚火箭的发射,证实了用探空火箭进行微重力科学实验是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从而揭开了微重力火箭研制和应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7.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轨运行的环境卫星的数量估计有50颗左右,其中大多数与地球遥感观测有关。这篇文章主要介绍适用于21世纪商业应用的空间系统,讨论这些系统对未来用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北京一号”小卫星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航天界兴起了发展小卫星的热潮,特别是小卫星星群或星座的发展,将取代部分现代大型应用卫星的功能。文章提出并总结了图像综合品质评价技术指标,对中国的“北京一号”(DMC+4灾难监测星座)小卫星图像进行评价,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几个方面对中国“北京一号”小卫星图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美国成像侦察卫星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射照像侦察卫星,锁眼(Keyhole)系列卫星和长曲棍球卫星是其中重要的代表。这两种卫星可分为3类:1)胶片返回式照像侦察卫星;2)光电传输式照像侦察卫星;3)雷达成像侦察卫星。文章主要介绍锁眼系列卫星和长曲棍球卫星的发展、所用遥感器性能及成像能力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国外在借鉴航空事故统计和预防经验的基础上,将系统工程学的原理、方法、步骤等引用到导弹火箭安全性研究工作中,导弹火箭系统安全工程随之发展起来。70~80年代,在与核电、化工等行业系统安全工程的相互促进中,导弹火箭系统安全工程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系统安全理论,制定了一系列系统安全性工作标准。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导弹火箭系统安全研究应用进入了快速高效、全面深入、经济适用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