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集中参数法求解坐标变换,计算分析了火箭发射装置产品加工中导轨和定向器部件的加工精度、耳轴托架和水平测量基面的耦合等因素对发射精度的影响,确定了合理的偏差工艺参数要求范围和测试方法。通过控制和检测耳轴偏差角这一主要加工参数,满足了总体发射瞄准精度要求。该研究方法亦适于不进行调平的发射装置的瞄准角修正,可简化发射程序。  相似文献   

2.
研究近程战术地地导弹与远程多管火箭弹的一体化发射技术,构造一体化发射平台,既能实现弹、箭单独发射,又能实现弹箭混装发射。从发射车底盘选型、筒式或箱式倾斜发射、快速定位定向瞄准技术、到火控一体化,探讨了如何对弹箭两种体制进行综合设计。  相似文献   

3.
张恩 《中国航天》1994,(12):32-32,36
美国进行间接瞄准导弹发射试验今年早些时候,美国进行了一次改型响尾蛇导弹间接瞄准发射试验,导弹发射角与瞄准线呈67度夹角。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雷锡恩公司和霍尼韦尔公司联合进行的这次技术验证试验,旨在为美国空军验证霍尼韦尔公司的头盔、雷锡恩公司的导弹和洛...  相似文献   

4.
《湖北航天科技》2005,(3):49-49
[美国C^4ISR网站报道]俄罗斯准备销售一种能够通过“龙卷风”(Smerch)多管火箭发射系统发射的新型无人驾驶飞机(UAV),能在仅仅4min的时间内提供90km远的瞄准数据。  相似文献   

5.
就火箭全方位发射瞄准问题进行了方案性的分析。分析了几种可能方案,提出了通过改进现有瞄准方案,实现全方位或多方位发射的可能。为深入探讨和研究全方位发射在我国运载火箭发射中的应用和实施开拓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针对石英挠性加速度计输入轴失准角容易超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加速度计失准角调平系统。首先,通过分析加速度计调平原理,从材料、结构等方面对失准角超差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然后,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以及环境试验验证,定位了失准角超差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失准角调平时,由于调平带来了表芯与表壳之间的调平应力,环境试验加速了表壳屈服,造成表芯空间位置发生变化,进而造成失准角超差。针对失准角超差的原因,颠覆性设计了一种非限制自由度的加速度计输出轴失准角调平系统,调平系统在满足微小装配间隙的情况下,表芯可以随着表芯进行随动,避免了挠性吊装螺杆因为变形而带来的应力。该系统可以进行任意方向的失准角调平,从根本上避免了输入轴失准角的超差问题。这种新型调平系统可以将加速度计失准调控制在极小范围内,而且表芯和表壳之间不存在任何调平应力。试验数据表明:新型调平系统可以使失准角趋近于零,且长期稳定性优于于5″。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2005,(7):45-46
洛马公司的大力神4火箭4月30日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了美国侦察办公室的一颗神秘军用卫星,这是大力神4在卡角进行的最后一次发射.以往从这里发射的几乎所有大力神4都配备惯性上面级或半人马座上面级.而这次发射的价值4.11亿美元的火箭却未配上面级.通常大力神4只有从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时才不带上面级.此前在卡角进行的26次发射只有两次未带上面级.  相似文献   

8.
裴胤 《航天发射技术》2003,(3):20-24,12
介绍了某多管火箭炮系统在发射过程中动力学仿真研究的情况,包括详细的模型建立过程。应用ADAMS软件对火箭发射进行实时仿真,获取了该车载多管火箭炮系统发射时运动构件的运动特征和受载情况。  相似文献   

9.
多管火箭发射系统(MLRS)是北约研制的一种高机动自动火箭系统。它可在各种气候下昼夜进行发射,主要用于攻击炮兵连,反火箭连,防空集结地,卡车、轻型装甲车、人员输送车及支援部队。装有12枚火箭的一辆发射车的火力可摧毁一个炮兵连或相当一个炮兵连的等值目标。MLRS目前已装备美国、英国、法国、西德和意大利的陆军。这次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用MLRS对伊拉克的许多军事目标发动袭击。 MLRS由自行发射/装填  相似文献   

10.
火箭靶弹无控飞行过程中飞行攻角较小且无法准确模拟,为提高靶弹弹道理论预估精度,弹道理论计算可假定飞行攻角为零,将飞行攻角产生的诱导阻力贡献折算为对零升阻力系数的修正。建立了火箭靶弹气动特性工程计算方法,针对火箭靶弹零升阻力系数计算模型不确定性问题,利用火箭靶弹A飞行试验GPS遥测数据对其零升阻力系数进行了参数辨识,基于辨识结果对火箭靶弹零升阻力系数工程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经火箭靶弹B飞行试验结果验证,由于综合考虑了飞行攻角产生的诱导阻力贡献,采用修正后的零升阻力系数,弹道理论预估精度大大提高,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运用多刚体法建立导弹发射车的动力学模型,在ADAMS软件环境中进行模态分析计算的情况。计算考虑到导弹发射车的两种状态,即轮胎着地状态和液压支腿着地状态,计算的结果与实物测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并根据实物测试的结果对多刚体模型进行了修正。计算表明,采用多刚体模型可有效反映发射车轮胎着地状态的动态特性。由于多刚体模型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过程中须多加论证。  相似文献   

12.
运载火箭捷联惯组全自主对准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前通常通过光学瞄准确定初始方位角,采用捷联惯组自对准解算获取水平姿态角。以可实现简易、快速发射的新型火箭为背景,在发射场阵风等干扰引起箭体低频微幅晃动的环境下,研究了捷联惯组自主对准技术。分析了运载火箭全自主对准的特点,利用以惯性系为参考基准的解析对准法和卡尔曼滤波精对准方法,对高精度全自主对准技术和其在运载火箭上的应用展开了详细论述。开展了全自主对准试验验证,结合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捷联惯组全自主对准技术可替代复杂的光学瞄准系统,实现运载火箭发射前初始姿态的确定。  相似文献   

13.
火箭入轨通常是沿标准轨道面的飞行控制,常规发射任务只需侧向小偏航角校正,但当今一些特殊的入轨任务要求火箭制导控制能侧向大偏航角飞行,以克服较大初始侧向偏差对末级火箭入轨的影响。文中提出了一种末级火箭的侧向大偏航非线性自适应组合制导控制方法,结合土星-5火箭IMG方法和航天飞机LTG方法各自的优点,进行了大偏航角的非线性耦合补偿修正,并对动力飞行过程的迭代算法进行了鲁棒稳定性改造。基于姿态喷嘴开关控制的六自由度数值仿真表明,提出的控制策略和算法简单可靠、稳定性好、精度高,在火箭入轨控制和空间飞行器变轨控制中具有参考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空天瞭望     
正卡角今年或将进行多达30次发射美国空军第45航天联队发射部门负责人克里斯科维亚克1月12日说,卡纳维拉尔角2016年可能将进行多达30次发射,甚至更多,主要是联合发射联盟公司宇宙神和德尔它火箭以及太空探索公司"猎鹰"火箭的发射。他还说,空军对太空探索公司"猎鹰"9火箭第一级继续在卡角一座旧发射场进行着陆回收尝试并不感到  相似文献   

15.
晓雨 《中国航天》1997,(3):24-27
美麦道公司的一枚德尔它2运载火箭1月17日在卡纳维拉尔角为美国空军发射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一颗新一代卫星时发生爆炸。这是10年来卡角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不载人发射事故。爆炸发生在起飞后第13秒,当时火箭刚飞到484米的高度。这次发射是从卡角第17A号发射台上进行的。美《  相似文献   

16.
H-2火箭发射成功工程试验卫星6半途而废因一个小小的活塞阀出现故障,日本耗资6亿多美元的工程试验卫星6在由H-2火箭成功发射到静地转移轨道后,却无法进入预定的静地轨道,从而成了一堆空间垃圾。这是继70年代末由N-1火箭发射的一颗ECS静地轨道通信试验...  相似文献   

17.
阿里安火箭的第一次飞行试验(代号LO1)最早定于79年6月进行。但临近发射日期,发现维金火箭发动机涡轮泵轴承裂纹,致使LO1 9月底才抵达库鲁发射场,发射日期相应推迟到12月15日。在12月15日发射时,火箭点火后,压力传感器发出一台维金发动机管路超压信号而中断发射程序。尔后,经检查发现这次超压关机信号主要是传感器工作不正常所造成的。随即于12月24日  相似文献   

18.
美国拥有三个轨道发射基地:位于佛罗里达州卡那纳尔角的美国空军(USAF)和美国宇航局(NASA) 中心,范登堡空军基地和瓦纳普斯岛火箭发射中心。考虑到靶场安全因素,卡那纳尔角的美国空军和宇航局中心限制发射57°N倾角的轨道飞行器,而范登堡空军基地承担极地发射任务,瓦纳普斯岛火箭发射中心主要是发射探空火箭,以前曾发射“侦察兵”飞行器。下面介绍美国国防部和美国宇航局的有关机构以及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中心。  相似文献   

19.
大篷车首次发射受阻美国EER系统公司的大篷车运载火箭8月13日在准备进行首次发射时因火箭喷管摆动用的液压装置失压而中止,当时倒计时已进行到离起飞只差98秒。这次发射的有效载荷是EER公司自己出资研制的地球轨道多试验件搭载卫星(METEOR),星上带有...  相似文献   

20.
北约多管发射火箭系统(MLRS)是为了对付华约集群坦克和机械化部队而设计的一种大面积杀伤武器。这项武器计划于1976年12月开始投标,1978年12月进行这种武器的首次试射,1980年4月沃特公司在竞争中获胜,1980年5月进入全面研制阶段。在多管发射火箭系统进入全面研制阶段之前,美国、英国、法国和西德于1979年7月就该武器系统的研制任务和研制费用以及如何部署问题签署了一项备忘录。1982年7月意大利加入这项计划。1984年荷兰也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