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航天从尖端起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我国从各方面抽调人员,进行学习,不断摸索,积累了丰富知识和经验,从此中国的尖端事业--导弹事业  相似文献   

2.
深空探测的进展与我国深空探测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深空探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对深空探测的五个重点领域-月球探测、火星探测、水星和金星探测,巨行星及其卫星探测,小行星及彗星探测的进展和探测成果分别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深空探测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对月球和火星的探测。根据国际上深空探测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目前深空探测的目的是进一步深入认识太阳系各类天体,探讨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深空探测的重点是月球与火星,而对巨行星的卫星,小行星与彗星侧重探测水体与生命活动信息,探讨太阳系生命的起源与变化,我国深空探测近期应以月球探测为主导,取得突破性进展,筹备火星探测的预研究,选准科学目标,水星与金星、巨行星的卫星和小行星和彗星的探测,不是深空探测的主潮流,可适当参加国际合作,以期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3.
<正>深空探测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航天活动,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能力,而且需要先进的管理水平。半个多世纪来,深空探测任务从早期以行政手段为主,发展到目前相对完善、运行高效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推动了航天技术的进步和科学成果的产出。我国深空探测活动刚刚起步,科学合理、符合时代特征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任务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日前,几家世界级的航天类公司计划展开合作,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比较特殊的一个位置,建立类似空间站一样的太空常驻"基地",并且利用这一位置的特殊性所带来的有利条件,作为日后深空探测的跳板,为人类未来的太空探索事业出力。这一特殊位置,就是"L2"。L2即Lagrange second point,译作"拉格朗日第二点"。"拉格朗日点"简称"朗日点",是以著名的法国数学家和力学家"拉格朗日"命名的宇宙空间中的点,也被称为太空中的天平点。"朗日点"存在于两个大的天体之间,由于受到两个天体的重力影响,位于这一点上的小型天体可以相对保持平衡,不需要动力推进来抵挡引力的作用。在每两个大型的天体,  相似文献   

5.
林利栓  魏锦文  崔建平 《航天》2014,(12):13-15
地月相牵,天涯万里归客。阿木古朗,这片辽阔的草原,在成功回收10艘神舟飞船后,首次迎来探月航天器归来。 天有灵犀。前几天还雾雨蒙蒙、飘落雪花,到了回收前夕,天空已骤然放晴。 11月1日凌晨4时许,搜救车队如长龙般穿行在静谧的草原,奔赴着陆场站大庙营区集结。稍停片刻,记者随同黄英、晋东立、刘敏赶到回收二号USB测量站指挥车。这里装备有S频段统一测控、通信保障等系统。为履行设备总体、通信总体职责,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3位技术专家在这里实时监视返回状态。  相似文献   

6.
深空探测器推进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红军  洪鑫 《上海航天》2003,20(2):38-43
以技术较成效的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推进系统为重点,介绍了国外深空探测活动的情况。简述了深空探测对推进系统的需求、我国航天器液体推进技术的现状。认为我国的推进技术经一些适应性发展,即可满足深空探测的需求,并且设想了我国近期较为可行的深空探测器推进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7.
2021年,全球深空探测事业掀开新篇章."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样品激起科学研究领域新浪潮,让月球年轻了8亿~9亿年;"天问"一号一步实现"绕、着、巡",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美国"露西"首次穿越特洛伊小行星群,追寻太阳系形成的历史……总体而言,国内和国际都在组织更全面、更广泛、更深入的深空探测,持续拓展着人类活动的疆...  相似文献   

8.
国外深空探测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深空探测技术作为人类保护地球、进入宇宙、寻找新的生活家园的唯一手段,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9.
行星际探测器一般都是充分利用最新技术进展的高性能航天器。但另一方面,由于飞行次数很有限和高昂的费用,有关部门对采用未经过验证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又感到不甚放心。为了让未来的空间科学卫星能放心大胆地使用新的技术装备,美国航宇局专门设立了一项技术计划,称为新...  相似文献   

10.
深空通信是深空探测任务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以激光为载波的通信系统具有通信速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和功耗低等特点,已成为深空通信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总结了深空光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了深空光通信系统的组成以及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就未来技术发展、组网规划、标准化和生态演进、演示验证等方面,给出了我国深空光通信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