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分析复合材料构件成型和制孔过程中产生缺陷的基础上,从构件成型质量、连接孔加工质量和连接孔配合质量3个方面研究了影响装配应力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研究发现,装配间隙为1.0mm时,连接区最大应力可达537MPa;垂直度误差为1°时,连接区最大应力超过300MPa;连接孔同轴度误差为0.03mm时,连接区最大应力可达443MPa。装配应力过大引起材料内部成型缺陷和制孔损伤的进一步扩展,形成二次损伤,严重影响装配质量。通过合理设计结构和铺层、优化成型工艺和制孔参数,可以减少初始损伤;采用自动化装配技术、优化工装结构、合理安排装配工序和应用填隙补偿工艺降低装配应力,进而有效抑制二次损伤的诱发与扩展,为实现大型复合材料承力构件的高质量精准连接装配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复合材料因为优异的力学性能,在飞机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制造偏差较大,复合材料构件在装配时可能出现较大间隙或干涉,此外复合材料的脆性较大,强迫装配可能使结构发生层间局部损伤,所以相对于金属材料构件,复合材料构件的装配工艺更加复杂,装配要求更高。装配间隙可以通过测量和补偿工艺来消除,但是垫片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复合材料相比有较大差异,同时间隙补偿工艺缺乏统一标准,这可能会影响复合材料构件的装配性能和使用性能。阐述和总结了国内外对复合材料构件装配间隙补偿的研究进展,为复合材料构件装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天平在风洞模型安装过程中由于加工误差通常会产生装配应力,对元件输出值存在干扰,影响测量准度。针对此现象,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在保持天平总长度不变前提下,研究不同天平元件固支端长度对装配应力带来的测量准度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只要存在装配应力,天平测量结果就会产生变化,而元件固支端长度大小对其无明显影响。因此,在风洞天平设计或实验中,提高测量准度的方法是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小天平安装产生的附加应力,而不是改变元件固支端长度。  相似文献   

4.
风洞天平装配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平在风洞模型安装过程中由于加工误差通常会产生装配应力,对元件输出值存在干扰,影响测量准度。针对此现象,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在保持天平总长度不变前提下,研究不同天平元件固支端长度对装配应力带来的测量准度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只要存在装配应力,天平测量结果就会产生变化,而元件固支端长度大小对其无明显影响。因此,在风洞天平设计或实验中,提高测量准度的方法是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小天平安装产生的附加应力,而不是改变元件固支端长度。  相似文献   

5.
飞机装配本质上是按照设计和技术要求,将大量飞机零件和紧固件进行组合、连接,逐步装配为组合件、部件及整机的过程。由于零件数量巨大、构型多样,装配关系复杂,而且,由于零件加工过程尺寸公差、装配过程中的形位公差,零件加工过程中残余应力释放,在飞机主机装配过程中,各类误差累积,导致结构间存在装配间隙。在紧固件作用下,产生装配应力。装配应力作为预应力一直存在于飞机结构中,改变结构应力状态,使其偏离设计点,进而影响飞机结构完整性,甚至危及飞行安全。本文基于飞机结构应力状态,分析了装配应力对结构强度的影响,主要在于降低疲劳寿命和导致应力腐蚀开裂两方面,并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表明,随着装配间隙增加,结构产生应力腐蚀裂纹概率及裂纹数量急剧增加,实际工程中,应考虑工艺水平及成本等因素,严格控制装配间隙以降低由此产生装配应力影响飞机结构强度品质。  相似文献   

6.
复合材料以其高的比强度、比刚度及良好的抗疲劳性和耐腐蚀性在飞机制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复合材料构件在使用过程中往往由于应力或环境因素而产生开胶、分层、冲击损伤、渗水、蜂窝变形等缺陷.  相似文献   

7.
碳纤维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构成的性能差异的叠层构件在飞机机翼和尾舵中应用广泛,叠层构件装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铆接或螺接孔。在这些航空产品装配制孔中,最佳的工艺是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叠层构件上同时加工出所需要的铆接或螺接孔,这是确保叠层材料构件产品连接强度、刚度和安全性的主要手段。然而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层间结构特点和2种材料性能的巨大差异,制孔质量难以保证并且刀具磨损剧烈。特别是随着飞机自动制孔技术的发展,其关键技术之一就是要求在装配过程中采用一道工序同时高效加工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钛合金以及铝合金等完全不同性质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正>主要研究了切削加工过程中残余应力产生的机理,并对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以及残余应力的调整和消除手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和比较,提出了在残余应力检测和消除领域的一些建议,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残余应力主要是由构件内部不均匀的塑性变形引起的。各种工程材料和构件在毛坯的制备、零件的加工、热处理和装配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残余应力。残余应  相似文献   

9.
前言在散斑照相术未引起人们注意、重视以前,国内外在工程构件的应变测量、应力分析工作中,一般应用全息照相干涉测量术。全息照相干涉测量术在进行上述工作时既需要准确定位的记录过程又需要大量的数学演算过程。而用散斑照相进行此项工作时,能把工程构件复杂应变或畸变形成的干涉条纹分离并区分开,而且,能进行快速目视分析。除此外,还能用以记录,分析工程构件裂纹的传播机理等。  相似文献   

10.
过去由于型面复杂、无法设计成整体而必须用紧固体连接的一些组合件,在应用超塑成形工艺之后便可重新设计成一个单片构件而减少了重量和成本。超塑性成形的零件没的残余应力,因此没有回弹;与传统的落锤成形比较,超塑成形不需要精确吻合的阴模与阳模而只需一个摸具,这样不仅减少了模具制造成本,也缩短了调整模具所需要的时间。由于模具较简单,对于生产量在50~10000件的零件应用超塑成形在成本上特别有竞争力。在超塑形(SPF,SUPER PLASTIC FORMING)中气体压力较低,只需2MPa左右,与大多数标准的金属成形与锻造工艺不同,SPF不因零件尺寸增大而需要增加成形压力,因此,尺寸较大的板金零件特别适合于应用SPF以发挥其优点,目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不但指出并纠正传统齿轮齿根应力分析中的错误及不妥,而且还提出一组可确定直升机齿根剖面上正应力、剪应力以及主应力等分布规律的解析表达式。  相似文献   

12.
K8飞机座舱盖有机玻璃破裂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K8飞机座舱盖MYB-3^#有要玻璃断口进行宏观及微观分析,揭示了该座舱盖有机玻璃破裂的主要原因,并找到了划伤深度对有机玻璃疲劳寿命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李顺林  肖军 《航空学报》1989,10(8):403-408
 本文分析了[0/90]_s,[45/-45]_s,以及π/4层合板的有限宽碳/环氧层合板在不同宽度下的拉伸强度。发现导致层合板过早破坏的原因,除了由于层间应力引起分层破坏外,主要是分层后的叠合铺层强度低于层合板强度;并给出了一般均衡对称的π/4层合板用有限宽试样测试拉伸强度时由于边界效应影响的修正方法。这是一种基于试验结果的经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利用了多自由度系统的模态分析方法、模型解耦及降阶方法、非线性系统数字仿真方法、系统辨识与参数估计技术及各种合理的计算方法,提出了杆系基本固有频率的工程计算方法、建立了杆系系统非线性近似模型、分析了系统的动态特性、最后给出了杆系系统的等效线性模型并讨论了各种主要参数和操纵品质之间的关系。 本文的模型解耦部分得到空测报告的证明、等效线性模型结构在某型操纵系统试验中得到证实。本文所讨论的分析方法适用于一般多自由度机械系统的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15.
阮小平  张行 《航空学报》1989,10(8):397-402
 本文用损伤力学研究金属高周疲劳问题。假设损伤为各向同性,并考虑应力与损伤的互耦效应,用有限元法,预估了含缺口板材试件的疲劳寿命。计算和实验S-N曲线表明,本方法预估寿命误差在工程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刘莉  何庆芝  瞿履和 《航空学报》1989,10(12):640-644
 1.干涉配合螺接接头孔边应力和位移场 假设:(a)被连接件为无限大板,圆孔内受均匀压力,并处于平面应力状态;(b)螺栓为一有限圆板,受均匀外压,在干涉配合时只产生弹性变形,并为平面应力状态;(c)被连接件材料的本构方程采用修正的Ramberg-Osgood形式  相似文献   

17.
层合板孔内轴销的应力和位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航空与航天结构中,复合材料层合板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在层合板与层合板之间,以及层合板与金属构件之间,广泛采用螺接、铆接等连接形式(图1)。在外载荷作用下,孔与螺栓或铆钉等轴销类零件互相挤压。与一般金属板件不同,由于层合板为各向异性板,挤压应力沿孔边或轴销表面一般不再按余弦规律分布。为了分析层合板的孔边应力,许多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多数作者将轴销视为刚体,少数作者虽然将其视为弹性体,但将轴销的受力则简化如图2所示,即由作用在轴销中心的集中力平衡挤压力。显然,上  相似文献   

18.
挤压孔边残余应力的测定与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供了一种确定冷挤压孔边残余应力的工程方法。采用无损检测的普通密栅云纹方法,分别测定芯棒挤入和挤出两个状态下的孔边应变值;基于这些实测的应变值,采用追踪加载路线的方法,推算出孔边的残余应力。  相似文献   

19.
飞机起落架扭力臂变行程疲劳试验技术研究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凤鸣  张鸿元 《航空学报》1993,14(10):503-505
阐述了起落架扭力臂变行程疲劳试验的必要性,提出了扭力臂变行程疲劳试验的实施方法,设计了加载装置。通过某型飞机起落架扭力臂变行程疲劳试验的实施,使外场故障再现,证明了该试验实施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直升机旋翼阵风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秋庭 《飞行力学》1994,12(4):8-13
简要综述了当前直升机旋翼阵风响应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对比研究的成果及发展方向,事实表明,旋翼的阵风响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动态现象,它是研究旋翼在遭遇到一定形式的阵风后,旋翼由阵风诱导的响应参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它不仅影响直升机的驾驶品质,而且影响直升机的疲劳载荷和强度,其研究目的不仅在于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对比研究,而且还在于研究阵风减缓的机理和装置,阵风响应的研究对于具有较高动应力与振动水平的无铰旋翼的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