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鑫  范明 《航空发动机》2022,48(2):102-108
为了提高某型涡扇发动机判喘的准确度和时效性,基于PXI计算机设计了用于判喘参数优化的喘振信号处理仿真系 统。完成了发动机台架试验的喘振特征信号高频同步采集,实现了喘振信号机载处理系统的数字化。通过喘振信号的模拟输出 与机载处理仿真,分析了喘振信号的低通和带通滤波参数、压差信号直流分量高选值、判喘阈值、喘振确认持续时间、消喘指令持 续时间6个参数对判喘系统的影响,并对判喘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与验证。通过参数优化,发动机小状态的判喘时间由86 ms缩 短到53 ms,大状态由无法判出到有效判出喘振。结果表明:该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发动机判喘的准确度和时效性,可广泛用于航空 发动机判喘系统的参数优化与设计验证。  相似文献   

2.
涡扇发动机消喘系统飞行试验验证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涡扇发动机消喘系统飞行试验验证需求,和传统试验方法不能有效验证消喘结束后发动机状态恢复能力的问题,根据消喘系统工作原理,提出了单次喘振和连续多次喘振下消喘系统的飞行试验验证方法。该方法通过加装座舱开关,触发发动机调节器内设置的喘振模拟模块,发出根据真实喘振信号特征设计的喘振模拟信号,从而使得消喘系统工作,验证飞行状态下发动机消喘系统对短时切油、喷口面积和可调导叶的控制及消喘结束后发动机状态恢复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验证消喘系统的功能及消喘结束后发动机状态恢复的能力。本研究对发动机消喘系统可靠性和有效性的飞行试验鉴定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NF-6增压连续式高速风洞压缩机喘振边界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NF-6风洞是我国第一座增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轴流压缩机是影响风洞安全运行和流场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国内首座增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喘振边界的确定进行试验研究。简要论述了喘振发生的机理及其危害以及确定喘振边界的重要性,讨论了压缩机逼喘过程及其原理以及风洞增压对喘振点(喘振边界)的影响;给出了控制风洞运行的压缩机喘振边界线、喘振预警线、安全保护线、防喘调节线及防喘振措施,为该座增压连续式风洞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转子涡喷发动机含喘振的数学模型,并以开大尾喷口诱喘模型为对象,用计算机仿真进行脉冲切油防喘控制规律研究,分析了脉冲切油诸参数对退喘效果的影响,并对某双转子涡喷发动机防喘控制系统设计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BUMP进气道喘振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用BUMP作为压缩面的进气道实验结果,研究了这种进气道的喘振特性。研究表明,BUMP进气道具有很强的防喘特性,因此合理的设计可避免进气道发生喘振。  相似文献   

6.
在发动机上鉴定压气机的喘振裕度,评审发动机的工作稳定性是近几年提出的一项新的技术要求。本利用发动机的主油泵改装为燃油阶跃系统,对一台双轴发动机进行了喘振的试验研究。内着重讨论了燃油阶跃技术的一系列问题及瞬态诱喘时发动机的喘振特点.此外简要分析了发动机压缩系统与压气部件试验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离心压缩机系统喘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小型低压离心压缩机喘实验台上,针对不同储气槽容积,不同转速和不同阀门开度的各流量工况,对离心压缩系统的喘振现象进行了观察。介绍了使用示波器观察热线信号判断系统中倒流发生的方法,可用于实时地监测深度喘振的发生,同时,还对各种工况下的喘振形态及性能变化进行了实验观测。  相似文献   

8.
航空发动机的防喘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速和喘振现象严重影响航空发动机的正常使用和飞行安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防喘控制已成为发动机(或推进系统)控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工程设计的角度着重介绍失速和喘振征兆的预测方法;用实例说明不同形式发动机防喘控制的组织;并一般地提到了防喘控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某型航空发动机防/消喘控制计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介了航空发动机轴流式压气机的喘振形成机理和防/消喘措施,分析并阐述了某型航空发动机的防/消喘控制计划。  相似文献   

10.
某型发动机喘振特征分析及消喘系统验证试验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分别采用吊舱进口安装扰流板和提高发动机慢车以上状态供油量进行某型发动机地面逼喘试验,研究了两种方法的特点,分析了喘振过程中发动机参数变化情况和喘振原因.结果表明,安装扰流板间歇缓推油门杆和提高供油量快推油门杆逼喘试验均能够有效反映干扰因子对发动机稳定性的影响:安装扰流板后的加速过程中,总压畸变和空气流量减少引起喘振,前者是主要因素,风扇先喘压气机后喘;提高供油量后的加速过程中,燃烧室油气比始终偏大,稳定工作裕度降低,高压燃气堆积并堵塞了空气流,压气机和风扇先后喘振.喘振过程中消喘系统可靠投入工作.获得了该型发动机的临界畸变指数.为该型发动机空中逼喘试验及稳定性评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针对航空发动机易出现喘振误报、误判和消喘失败等问题,对某单轴带核心机驱动风扇(CDFS)的航空发动机对比分析不同的测点位置、信号处理、消喘控制逻辑设计下的消喘效果,并在高空模拟试验台上进行燃油阶跃逼喘验证。结果表明,测点2的A值脉动幅值是测点1的4倍,采用的硬件判喘准确率达到100%,制定的燃油阶跃供油控制方法可成功实现发动机逼喘,制定的消喘控制逻辑可成功使发动机退出喘振并恢复到目前状态。  相似文献   

12.
航空发动机喘振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了航空发动机喘振主动控制的三种控制策略的基本原理,分别为基于附加扰动喘振主动控制、基于分叉理论喘振主动控制及基于喘振预测主动防喘控制,总结了压缩系统稳定性模型、压缩系统失稳先兆及检测、主动控制传感器及执行机构等航空发动机喘振主动控制关键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刘万学 《推进技术》1989,10(4):34-38,81
本文对现役燃气涡转发动机发生的重大喘振故障作了分析,并提出防喘监控系统方案.依此方案研制出的FCJ-124防喘监控系统,在发动机试车台上和实际飞机发动机上进行多次监控喘振试验,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杨帆  胡骏  严伟 《航空发动机》2017,43(1):41-47
针对涡喷和涡扇发动机,通过求解带源项的2维欧拉方程组,发展了模拟发动机整机过失速及退喘动态过程的理论模型,实现了2种发动机稳定状态-喘振/旋转失速-退喘动态过程的模拟。分析了某单轴涡喷发动机算例,模拟结果展现出喘振和旋转失速相应的基本特征;对某小涵道比双轴混排涡扇发动机进、退喘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风扇与压气机均发生了喘振,且喘振频率相等,并最终都恢复至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研究大功率、高风险状态下喘振对发动机安全工作的影响,以某新研民用涡轴发动机为平台,采用从外部向压气机出口快速引入高压空气的逼喘方法,完成了起飞状态整机喘振试验研究,综合分析了喘振过程非定常流、固、热、声耦合现象。试验结果表明,起飞状态喘振时,发动机出现多次明显的放炮、喷火、冒烟等现象,气流参数大幅波动;受燃气温度较高的影响,起飞状态喘振一旦发生可短时引发数次喘振;发动机控制系统采用合理的燃油控制规律和导叶角度偏离诊断策略,可有效缓解喘振时燃气超温现象,帮助压气机导叶角度快速恢复和发动机退出喘振;喘振时发动机转子基频幅值没有明显变化,机匣径向振动总量未超过限制值。试验验证了发动机具备承受起飞状态喘振的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分别采用提高发动机供油量和吊舱进口安装扰流板进行某型发动机地面逼喘试验,分析了喘振过程发动机参数的变化情况,研究了两种试验方法的特点,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发动机供油量快推油门杆和安装扰流板间歇缓推油门杆进行逼喘试验均能够有效反映干扰因子对发动机稳定性的影响,在发动机喘振过程中消喘系统投入工作。为该型发动机空中逼喘试验及稳定性评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辅助动力装置喘振控制方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以带负载压气机的辅助动力装置(APU)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引气工作特点及负载压气机喘振机理,提出采用出口换算流量小于最小稳定工作流量的方法来控制负载压气机稳定工作,当APU出口换算流量小于最小稳定工作流量2%时,通过打开喘振控制阀(SCV)防止APU喘振.设计了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控制SCV开度,试车数据与相同条件下的逼喘仿真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既可避免负载压气机喘振,又可保证出口压力满足引气要求.   相似文献   

18.
喘振是发动机的一种轴向气动不稳定现象,具有突发性,如果处理不当,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损害发动机,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为保证飞机和发动机的安全,对发动机喘振进行研究和控制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通过对发动机工作状态的模拟,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集合理论的发动机防喘主动模糊控制器.  相似文献   

19.
航空发动机防喘系统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分析发动机不稳定工作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表征发动机不稳定参数的,要用了相对压力脉动△P/Pcp和脉动频率fn=1/T来表示失速信号,因为在不同转速下压力脉动的相对值△P/Pcp保持不变。其次介绍了电子信号发生器的频率特性,在喘振或失速过程中,电子信号发生器在相应的频率范围内及时响应,控制发动机执行机构的动作以消除发动机喘振并到发动机原始工作状态。此外也对防喘系统的类型及组成作了介绍,对于不同的防喘系统类型,其使用的场合是不同的,这是根据发动机的使用条件来确定的。最后介绍了防喘系统有效性的评估方法,防喘系统有效性的评估方法是在温度畸变发生器试车台上确定的。  相似文献   

20.
涡扇发动机飞行中的喘振故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涡扇发动机在飞行试验中出现的一次高空喘振故障,分析了故障现象。采用排除法逐一对比了进气道前方来流条件、燃烧室供油,以及从进气道喉道面积、高低压压气机前导向叶片直至尾喷口喉道的一系列流道可调机构的工作过程,分离出了最可能的致喘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转速下降过程中高压压气机前导向叶片偏度过大而对上游来流形成的堵塞,是引起喘振的主要原因。最后分析了该发动机所执行的消喘程序,及其未能使发动机退出此次喘振状态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