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DC-X第7次飞行试验成功6月12日,美国麦道公司的“德尔它快艇”(DC-X)试验飞行器第7次飞行试验,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陆军白沙导弹发射场进行。当地时间上午08:38,DC-X起飞,很快上升到1900米的高度,比5月16日的第6次飞行高度高600米,火箭的攻角从0°改变到70°,水平飞行距离650米,总飞行时间为132秒,垂直起飞和垂直着陆试验均获得圆满成功。在这次飞行试验中,地面飞行控制人员首次启动了4个燃烧气氧和气氢的反作用推力器,利用推力器的喷气反作用力调整火箭在飞行中的姿态。下一次…  相似文献   

2.
正由欧空局牵头的独立调查委员会认定,1月25日阿里安5火箭在发射中之所以偏离预定飞行路线并与地面控制部门失去联络,是因为阿里安5的惯性导航系统方位角给定错误,致使火箭与预定飞行路线偏离了20度,导致火箭于起飞后9.5分钟飞出对预定路线进行监测的地面站的  相似文献   

3.
在第6届珠海国际航展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展出了最新型的空射型运载火箭,该火箭为三级带冀固体火箭,起飞重量13吨,火箭挂载在载机机腰下部,由载机携至离地面一定高度并满足发射条件时箭机分离,点火后按程序飞行。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不低于50千克。  相似文献   

4.
崔志 《太空探索》2006,(6):40-43
2006年4月15日,台湾与美国联合研制的6颗微小型“华卫三号”卫星采用半人半牛座(Minotaur)火箭从美国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火箭升空后一切正常并在飞行14分25秒后分离第一颗卫星,尔后每隔大约一分钟依序分离另5颗卫星,直到发射后19分20秒6颗卫星按计划进入700~800千米高度的暂驻轨道。  相似文献   

5.
<正>莫斯科时间7月9日16时,俄罗斯最新研制的轻型"安加拉"1.2PP(PP意为"首次发射")火箭从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起飞,222秒后,火箭一子级分离,继续飞行232秒后,整流罩成功分离,在发射约21分钟后,火箭飞抵距发射场5700千米的勘察加半岛库拉靶场。"安加拉"1.2PP是专门用于此次首飞任务的火箭型号,为两级型火箭,一子级和二子级均为通用火箭模块,  相似文献   

6.
6月3日,由丹麦两名业余爱好者自制的-枚火箭在波罗的海一个漂浮平台上完成了首次成功试射,为最终实现载人亚轨道飞行迈出了一大步。火箭称为“混合外大气层运输机”(HEAT)1X,载有称为“第谷·布拉赫”的飞船。它飞到了约3.2千米的高度,随后利用降落伞落到海上。由本特森和马德森两人合办的哥本哈根亚轨道公司是家非营利机构,  相似文献   

7.
<正>9月5日0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鑫诺六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太空。火箭飞行约26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成功进入近地点高度为213千米、远地点高度为42061千米  相似文献   

8.
长征2号火箭 为了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七机部一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于1970年开始研制长征2号运载火箭。它是在洲际地地导弹基础上进行改型设计的串联式两级液体火箭,全长约32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190吨,起飞推力2774千牛,可将1800千克重的有效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在总设计师屠守锷的主持下,研制人员解决了大推力火箭  相似文献   

9.
3月27日,美国东部标准时间中午12时40分,一架B-52轰炸机携带头部装着X-43A试验机的飞马座火箭离开地面。经过1个多小时的飞行,于下午2时在离太平洋海面大约12000米的高空投下了飞马座火箭,火箭点火爬升到大约28500米的高空。随即,X-43A从火箭中分离出米.依靠自身的超声速燃烧冲压发  相似文献   

10.
金兑 《太空探索》2001,(2):18-18
1970年在远程导弹的基础上,在总设计师屠守锷的主持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开始研制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用于发射近地轨道返回式卫星。 长征二号是一种两级液体火箭,箭长32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190吨,总推力280吨,其近地椭圆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8吨。经过4年的研制,1974年11月5日第一枚长征二号火箭进行发射试验,但由于箭上控制系统一根导线折断,火箭升空后20秒飞行姿态失控。最后火箭自毁爆炸,残骸坠于发射场附近,试验失败。  相似文献   

11.
1999年 1 1月 1 5日 ,一枚 H- 2火箭携带着日本运输省的“多用途运输卫星”( MTSAT) ,从种子岛航天中心起飞 ,这是H- 2火箭自 1 994年 2月首次试飞以来的第 7次发射。火箭起飞后约 4min,第一级发动机莫名其妙地关机。在飞行 7min1 0 s、火箭高度为 48km时 ,日本地面雷达已不能接收到来自火箭的遥测数据。再过 31 s,地面发出了火箭自毁指令。这是 H- 2火箭连续第 2次发射失败。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 ( NASDA)确认火箭和卫星的碎片已落入太平洋。日本海事科技中心已受命派一艘海洋研究船到溅落海域去拍摄第一级火箭的录像。NASDA已成立…  相似文献   

12.
巡航导弹的发展历史 巡航导弹是指依靠喷气发动机的推力和弹翼的气动升力,主要以巡航状态在稠密大气层内飞行的导弹。旧称飞航式导弹。巡航状态即导弹在火箭助推器加速后,主发动机的推力与阻力平衡,弹翼的升力与重力平衡,以近于恒速、等高度飞行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单位航程的耗油量最少。其飞行弹道通常由起飞爬升段、巡航(水平飞行)段和俯冲段组成。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12月5日,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的"德尔它"4H重型运载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发射了首艘"猎户座"载人飞船,进行了一次短暂却关键的不载人试验飞行。这次试飞任务称为"探测飞行试验"(EFT)1,旨在考核飞船一些关键系统,包括巨型防热罩、宇航电子设备、飞行软件和降落伞等,试验是否适于未来的载人深空探测任务。本次试飞中,"德尔它"4H火箭在起飞17.5分钟后将飞船送入185千米×888千米的椭圆形低地轨道。飞船  相似文献   

14.
晓月 《国际太空》2006,(10):24-24
2006年7月10日,地球静止卫星运载火箭-F02(GSLV—F02)发射印度卫星-4C,火箭发射后约55s时,GSLV—F02开始明显偏离正常飞行轨迹,62s时火箭解体,残骸坠入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15.
北京时间7月25日下午3点05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探测二号卫星由长征二号丙SM运载火箭送入太空,火箭飞行30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探测二号卫星已准确进入近地点高度为681千米、远地点高度为38278千米、倾角为90度的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至此,探测二号与先于它半年多升空的探测一号卫星一起,携手欧空局已经在轨的四颗探测卫星,实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地球空间的六点立体探测。  相似文献   

16.
智浩 《国际太空》2011,(4):43-46
航天飞机是人类第1次把航天与航空技术高度有机结合起来的创举。它在由起飞到入轨的上升阶段运用了火箭垂直起飞技术;在太空轨道飞行阶段运用了航天器技术;在再入大气层的滑翔飞行和水平着陆阶段运用了航空飞机技术。因此,它能完成多种任务,兼有运载火箭、人造地球卫星、货运飞船、  相似文献   

17.
1995年1月15日,在日本鹿儿岛内之浦发射基地,由M-3S-Ⅱ运载火箭将德日联合研制的快车号返回式卫星发射升空。起飞后103秒钟时,第二级运载火箭制导系统开始出现故障,将卫星送人高度为120千米X250千米的错误轨道,而设计轨道为2I0干米×400千米。根据测控数据判断,卫星绕地球飞行5圈后,坠落在太平洋中。“快车”(EXPRESS)是EXPerimentRE-entrySpaceSystem的缩写,是德国和日本的一个合作科研项目,于1990年10月开始。日本主要负责制造运载火箭,即采用日本宇…  相似文献   

18.
试验     
欧洲面空中程地基防空系统成功进行飞行试验 2011年11月14日,法国空军面空中程地基防空系统(SAMP/T)在法国西南海法国武器装备总署(DGA)导弹试验靶场成功拦截了一枚10千米外的弹道导弹目标。  相似文献   

19.
陈杰 《太空探索》2012,(7):30-35
美国东部时间2012年5月31日上午11时42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分离后再入大气层,溅落在距美国加利弗尼亚西海岸约900千米的海面并被成功回收。至此,美国航宇局(NASA)和SpaceX公司的"龙"飞船国际空间站对接飞行试验结束,任务获得成功。本次飞行试验共历时10天,从火箭发射、飞船接近空间站、对接、航天员卸装货物到与国际空间站分离、再入回收的各个过程进展都比较顺利,同时引起了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的重点关注。本次飞行试验任务确实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并将对美国乃至国际航天领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94年2月4日东京时间7时20分(格林尼治时间2月3日22时20分),日本的H-2火箭从种子岛空间中心发射升空。H-2火箭在这次发射中携带了2个试验性有效载荷,即飞行器性能评估有效载荷(VEP)和轨道再入试验载荷(OREX)。这次发射的发射窗口为2个小时,从上午7时开始。火箭垂直起飞后,接着一个程序滚动机动,将俯仰轴改变到85°。H-2火箭升空1分23秒后,在23英里(约37千米)高度,火箭的两枚固体火箭助推器(SRB)停止燃烧;3秒钟后,爆炸螺栓起爆,使SRB与H-2火箭分离;SRB随后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