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螺旋双径机用铰刀加工对象是在1Cr18Ni9Ti材料的零件上加工Φ16~(+0.12)、180毫米长的通孔,要求表面光洁度▽7。以前使用的是直齿机用标准铰刀,存在两个技术难题: 1.铰刀寿命短,每把铰刀仅能加工3~5个孔,个别的可加工7个孔。 2.铰出的孔多数呈现圆度不佳,严重的甚至出现波浪式多边形。经改进和近两年的生产实践考验,采用螺旋双径机用铰刀有显著效果。铰刀寿命提高了,  相似文献   

2.
铰刀的主切削刃后角对于铰孔质量、铰刀耐用度、铰刀刃口的机械强度有显著影响。特别是用正前角硬质合金铰刀铰削不锈铜、耐热合金等材料时,主后角过大往往导致铰刀崩刃和被铰孔产生棱度。刃磨时控制铰刀后角,过去一般使用定心器和采用目测的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定心器效率太低,目测法又误差太大,都不能稳定产品的生产及质量。我们厂用千分表测量铰刀的后角。这种方法,不需要任何计算,只是用测量的数值,对照事先编制好的图表,可迅速而准确地查出铰刀的后角数值,从而保证在刃磨时对主后角的严格控制,提高了铰刀的耐用度和铰孔的质量。实践证  相似文献   

3.
目前各类手用铰刀虽多,但不论在机床上顶着铰或用手铰,由于铰刀轴线与工件轴线难以保持一致,一般铰后的孔径都会产生锥度或喇叭口,而且孔径经常大于图纸要求的尺寸,甚至造成报废。铰削中普遍存在着工效低、  相似文献   

4.
经过长期的试验摸索,我们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型铰刀——硬质合金方形铰刀,并积累了一套使用经验。现已定型了一批通用、专用型刀型。这种铰刀结构简单,制造、修磨方便,易于操作,在钻床、车床、镗床上均可使用。对各种碳素钢、部份合金钢及某些有色金属材料的浅孔、深孔、盲孔皆可加工。铰孔时进刀轻快,排屑良好。对φ5~φ10毫米小孔的铰孔效果更佳。如果采用优选转速,并正确掌握操作和修磨方法,每把铰刀可铰孔3000多个。硬质合金方形铰刀突出的优点还在于铰孔  相似文献   

5.
镁合金在航空工业中早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加工过程中却存在着温差变形、弹性变形等特殊问题。本文仅对镁合金铰孔中的弹性变形做以下初步探讨。某材料为ZM5T_4的一个零件,要求在φ9.8的底孔中铰削φ10D(~( 0.03))孔。所选用铰刀的实际尺寸为φ10.005,但铰削后,铰刀却不易退出,10D塞规的通端也无法塞入。显而易见,铰削后的孔径小于铰刀实际尺寸,未能达到图纸要求。我们认为这是由于镁合金材料在内孔铰削时因弹性变形引起孔径收缩所致。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些试验,并初步探讨了孔径收缩量和铰削余量间的函数关  相似文献   

6.
某机起落架的许多零件材料是结构钢30CrMnSiNi2A和30CrMnSiA,这些材料热处理后,硬度已达HRC 38~43,而所要加工的孔多是二、三级精度,光洁度▽7。用一般高速钢刀具进行铰孔,则难以胜任。为达到精度和光洁度的要求,在工艺上大多采用了YT15硬质合金铰刀铰孔,铰孔时转速较高,这时如在钻模设计上用一般钻套,则钻套及铰刀引导部分会因铰刀高速旋转产生摩擦而急剧磨损,这样就无法保证工艺要求。部标准HB1870-71《高速铰孔用旋转导套(滚珠式)》即为解决此间题而采用的结构,见图1。  相似文献   

7.
废铰刀复活工艺,是电火花表面强化溶渗工艺与铰刀刃磨修整加工的综合应用。其原理是以硬质合金棒为工具电极,直接在空气中利用电极与铰刀待强化面之间脉冲火花放电时释放的能量,将硬质合金电极材料溶渗和转移到铰刀刃口和刃带上;从而获得一定厚度的高硬度、高耐磨的强化层,使铰刀直径增大;然后再进行刃磨修整加工,恢复其设计图纸尺寸,实现废铰刀复活的目的。由于电火花强化设备体积小,不占生产面积,操作简便,成本低,效率高(处理一把铰刀只需10~30分钟),经济价值大而引起重视。我厂在大量试验和生产使用中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厂柱塞泵青铜座内球面加工,是生产上一项关键,原采用高速钢四刃球形铰刀分粗精两次铰削加工。由于零件精度、光洁度要求都比较高(见图1),着色检查接触面积要求达80%以上。用普通结构四刃高速钢球形铰刀  相似文献   

9.
对直径为6毫米以下的不锈钢,青铜合金、及电工钢的小孔铰削,我厂过去一直采用普通高速钢铰刀。但存在着铰刀寿命低,零件孔的光洁度达不到▽6这一难题。由于一把铰刀只能加工十几个孔、有时甚至只能加工几个孔,铰刀的消耗量很大,孔的质量也不稳定、生产很被动。为此,我们曾想了很多办法,如更换冷却液,改变切削用量和铰刀切削角度等,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据了解这也是当前各厂普遍存在的难题。现在我厂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整体硬质合金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国内航空用柱塞泵产品加工中存在的柱塞孔加工质量差、效率低的问题,参照国外类似产品加工经验,提出球型铰刀铰孔的加工方式。研究利用球型定心好、受力均匀、阻力小的特点,改进铰刀的传统结构。通过在刀具形状、尺寸、材料、耐磨性等方面改进,开发出新型铰刀的设计结构。与现有加工方式进行对比,球型铰刀能够明显提高所加工孔的圆柱度和表面质量,并具有制造成本低廉、实用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高速钢铰刀经TiN涂层处理后的性能和使用情况.加工486Q汽油机缸体挺柱孔的结果表明:寿命比未涂层的高速钢铰刀提高8倍以上;同时孔表面粗糙度Ra由1.6μm降低到0.4μm以下,为缸体挺柱孔提供了直接精铰工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钛合金铰削     
和其他切削加工一样,钛合金铰削也要考虑生产率、经济性以及铰刀耐用度等问题,但铰削表面粗糙度和孔的精度显得更为重要。在造成钛合金切削加工性差难切削的诸因素中,弹性模量小,屈强比大和热扩散率小这三者对属于精加工的铰削工作影响较大。针对以上情况,可在刀具、切削条件等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钛合金的铰削同样也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人造金刚石磨轮和铰刀,是我国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切削工具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刀具磨削和铸铁件的铰削方面。但应用在淬火较高硬度的钢件上较少,尤其对配合槽和精密孔等的加工则较更少。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国内外滑阀型液压换向阀阀孔精加工常用的工艺方法。对金刚石铰刀铰削及研磨法精加工阀孔的精度从原理上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作者设计的一种用于整体多路换向阀阀孔精加工用卧式机械研磨机。  相似文献   

15.
某机压气机工作叶片采用TC4钛合金材料。叶片榫头上有2个高精度装配定位孔,孔小而深,加工难度大,是新机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关。我们经过反复探讨摸索,用旧的φ7手用铰刀,对铰刀的几何参数加以改进,并用一种简单的铰刀转接刀架,分别进行钻、镗、铰。解决了生产关键,提高了产品质最,生产效率提高了12倍。 1.工艺图的要求(见图1) 孔径φ6~( 0.008)光洁度▽8 孔深72毫米孔数2个位移度R0.01 垂直度φ0.01 叶片靠叶身型而定位,用低熔点合金固定  相似文献   

16.
三元共渗是一种新的化学热处理方法,它综合吸取了碳、氮、硼三元素单独渗入时的优点,适用于所有碳钢和一般合金钢件,可以提高工件的耐磨性、抗疲劳性、抗咬合性及抗腐蚀性等。在碳素钢中,以45号钢进行三元共渗效果最好。我厂选用45号钢铰刀,进行气体三元共渗后,再经淬火,低温回火,最后精密磨削,可以代替原用的T12A、9CrSi、W18Cr4V钢制铰刀,其使用寿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铰孔精度、光洁度亦比原来铰刀加工的好。现已小批投入正式生产。目前,许多单位都在推广气体三元共渗新工艺,普遍感到纯硼粉货源缺乏,价格较贵。  相似文献   

17.
直齿面齿轮修形及承载接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赵宁  郭辉  方宗德  魏冰阳 《航空动力学报》2008,23(11):2142-2146
提出了直齿面齿轮副齿廓修形的设计方法.通过对齿条刀具的直廓失配修形,获得了类似抛物线型的传动误差.建立了直齿面齿轮副轮齿接触分析(TCA)和承载接触分析(LTCA)的计算模型.啮合性能分析表明:齿廓修形能够使直齿面齿轮接触路径发生倾斜从而增大齿面有效重合度,还能避免边缘接触、改善齿面载荷分布与承载传动误差、提高传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在测量等分奇数齿丝锥、铰刀、铣刀……等零件的中径、外径时,常采用标定的专用奇数齿百分尺。但生产现场往往没有成套的这种量尺,为了适应生产需要,我们把旧的普通外径百分尺改装成各种奇数齿百分尺,经使用证实,性能良好。现介绍如下: 方法:将旧外径百分尺原固定量头取下,另制作一个V形量头装上,并配制一个调整圆器即成。如图1。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基于接触印痕检验的直齿锥齿轮齿形误差检测方法存在的难以定量描述几何误差、量值溯源性差等缺点,提出一种基于电子展成原理的直齿锥齿轮齿形误差测量与评定方法,首先建立了直齿锥齿轮的理论齿形及齿形误差测量的数学模型,然后在基于全闭环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的齿轮测量中心上,控制传感器测头在空间扫描形成直齿锥齿轮的理论齿形曲线,依据连续扫描过程中的传感器读数对直齿锥齿轮的齿形误差进行测量与评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现有CNC齿轮测量中心上实现直齿锥齿轮齿形误差的自动测量与评定,具有测量效率与自动化程度高、量值溯源性好等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4种常用渐开线航空齿轮: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直齿锥齿轮和弧齿锥齿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了研究。文中概述了总体设计思想和各主要部分的设计方法,对软件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给出了程序流程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