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思信 《太空探索》2001,(12):36-37
实现幻想 科学幻想常常启发人类的重大发明创造。1865年法国著名作家凡尔纳在他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描述了引人入胜的宇宙航行情节。在那时,凡尔纳就想到了太空旅行要穿特殊的服装。而实际上,直到30年代进行高空飞行时,人类才确实需要特殊的飞行服装。随着飞机越飞越高,高空的低气压迫使飞行员需要加压的服装,或者  相似文献   

2.
正1984年,在美国航宇局(NASA)召开的第一届月球移民会议上,德裔美籍航天科学家克拉夫·伊利克博士曾经宣称:"如果上帝期望人类成为能进行航天旅行的生物种群,他早就该把月球赐予人类。"但时至今日,人类也没能够在月球上生活。距离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已经过去了将近50年,人类社会从经济到技术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全球又一次掀起了探月的高潮,中国、俄罗斯、印度、日本和欧空局等都制定了月球探测计划,并已开始付诸行动。这些计划最终的目的是单独或联合在月球上建立载人基地,进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
1999话预言     
凡尔纳在其《从地球到月球》一书中所描述的月球炮弹就是对百年后的阿波罗登月所做的预言。书中所说的月球炮弹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载3人,航速10000米/秒,航时97小时,都同阿波罗登月惊人地相似。有人认为作为科幻小说难免会出现巧合,所以我...  相似文献   

4.
2005年8月11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宣布,该局将同美国太空冒险公司一起开展月球旅行服务,它们计划于2010年用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将三名乘员送去进行环月飞行,三人中有两人是太空游客,一人是职业航天员。环月飞行的时间是10至21天,费用并不便宜,每人需要1亿美元。当然,环月飞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月球旅行,我们这里所说的月球旅行是游客登上月球,并在月面上进行各种旅游活动。月球旅行的程序月球旅行跟一般的旅行不同,旅客在参加月球旅行前必须要完成三项准备工作:体检、训练和太空飞行体验。为了保证游客的安全,参加月球旅行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  相似文献   

5.
正登上月球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梦想,100多年前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出一部长篇小说,设计了一门"哥仑比亚大炮",把三个人送上月球的计划。但直到150年后,人类才成功实现了这一大胆的设想。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地登上月球,道出了一句至今还流行话语:"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6.
日月 《太空探索》2009,(11):56-57
1971年踏上月面的艾伦‘谢泼德是12个登月者中的“长者”,时年已是48岁了。但他也是美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英雄。在他与同事合著的《月球之旅:美国去月球的内部故事》一书(1994年此书还被改编为一部电视剧)中透露,1961年4月2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上天的消息又一次在美国朝野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相似文献   

7.
月球的未来     
早在50年前出版的《星际飞行》一书中,阿瑟C·克拉克曾预言道:“建立能自给自足的月球殖民地或前哨站是一个迷人的技术话题,但在我们对这颗卫星的资源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之前,谈论这一话题还为时尚早。” 殖民月球为哪般? 开发月球可为我们带来什么?花巨资建设月球殖民地是否值得?在克拉克眼里,月球对人类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可以作为天文观测台和前往其它行星的跳板。月球不仅仅是光学望远镜的理想架设地点,还是对空间进行全波探测研究以及探测和跟踪近地小行星的理想场所。而人类如果能在月球  相似文献   

8.
韩淋 《空间科学学报》2018,38(4):435-436
正2018年2月20日,美国月球和行星研究所(LPI)月球探索分析组发布了《推进月球科学》报告,在NASA科学任务部行星科学处的要求下,更新完善月球探索的11个核心科学概念,明确了未来月球探索的研究重点。2007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在NASA的委托下发布《月球探索的科学背景》报告,提出了月球探索的8个科学概念。报告发布以来,各国开展  相似文献   

9.
2021年6月16日,在全球空间探索大会期间,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和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公司(ROSCOSMOS)通过线上和线下混合方式,共同举办了国际月球科研站路线图全球网络论坛,中俄联合发布了《国际月球科研站路线图(V1.0)》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V1.0)》。本文对《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V1.0)》做了摘编。  相似文献   

10.
月球饭店的开张 早在60年代后期,美国宇航局顺利地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期间,曾一度唤起了人们到月球旅行的梦想。特别是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阿姆斯特朗在月面上踏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对阿姆斯特朗来说,这只是微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这一成功使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实业家们受到了极大鼓舞。提出了到月球去开创事业的宏伟设想。经营大规模饭店的希尔顿饭店总经理帕隆·希尔顿在美国宇宙学会的讲演中大胆地提出了准备将来在月球建造希尔顿饭店的设想。 遗憾的是.进入70年代后,美国宇航局突然中止了月球的开发计划而转向航天飞机的研制。直到  相似文献   

11.
据科学家介绍,10~15年后,人类将解决困扰重返月球的关键问题,研制出价廉物美的月球运输系统。人类将可以利用核动力火箭和月球上生产的液氧作燃料,在24小时内可作一次地—月往返旅行。  相似文献   

12.
美国科学家凯伊·戴维森曾披露美军曾打算在月球上引爆一颗原子弹。接着,曼哈顿科学家爱德华·泰勒又在最近出版的《原子能科学家》杂志上披露了更大的内幕:美国空军和陆军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打算在月球上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军事基地,并且欲宣布月球归美国所有,不允许其他任何国家染指。结合美国军方现在的举动,相信媒体曝光的不仅仅是历史。1961年5月25日,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一次国会演讲中提出了“把人类送上月球,又能让他安全返回地球”的目标。8年后的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艾尔德林把人类的…  相似文献   

13.
迟惑 《太空探索》2013,(5):32-33
去年曾经流行过一个关于手机的段子:"你的手机比1969年美航宇局的所有运算能力加在一起都多,但是美航宇局把人类发射上了月球,而你却在发射小鸟来炸猪。"这还不算完,在芬兰、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联合摄制的黑色喜剧片《钢铁苍穹》中,重返月球的美国航天员被纳粹俘获,航天员詹姆斯·华盛顿携带的手机落入纳粹疯子科学家里切特手中。里切特发现这个小小的机器拥有强大运算能力,能让他研制多年的宇宙战舰运行起来。于是纳粹高层决定派遣突  相似文献   

14.
正从2017年《航天政策1号令》(SPD-1)提出要让美国在2028年重返月球,到2018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国家太空探索活动报告》规划出具体登月步骤,再到2019年提出要在2024年前登上月球并发布了最新的《NASA月球探索战略计划》。尽管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美国依然不断地加快着登月的步伐。本文概述了几次政策变化中登月计划的推进和调整,以及NASA联合各方力量为此做出的努力,并阐述了作为  相似文献   

15.
月球上的车     
杨璞  王鹏 《太空探索》2001,(9):28-29
月球上也会有车吗?当然有!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登月大竞赛中,共有5辆月球车光临月球,其中苏联2辆,美国3辆。这些月球车既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能干的机器人,更是航天员最得力的助手。 月球车1号 1970年11月17日,苏联发射月球17号探测器把世界上第一台无人  相似文献   

16.
<正>由于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地球公转周期相同,使得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都是月球相同的一面。成就辉煌的"阿波罗"计划"的六次登月也都是在这一面。神秘的另一面到底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危险?美国登上月球另一面的计划到底是如何的?他们能做到吗?2009年3月19日的英国《泰晤士报》对此做了详尽的披露。  相似文献   

17.
2018返月雄心     
三天的时间够一个人旅行多远?也许你会说足够到达数千千米之外的陌生国度,也许你会说足够乘坐飞机环绕地球飞行三圈,但到了2018年,三天的时间将足够让航天员从地球飞到38万千米之外的月球上去。这并非科幻,这是美国航宇局正在实行的“重返月球”计划。  相似文献   

18.
一凡 《太空探索》2001,(9):16-17
在国际上“重返月球”的呼声中,我国不少专家呼吁尽快启动月球计划,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他们认为,开展月球探测,加入“月球国家”行列,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助于维护我国在国际外空事务和未来开发月球中的权益,还可以促进空间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发展,推进我国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 月球是没有国界的星球,发达国家都想早日捷足先登,跑马圈地式的在那里占一块地盘。尽管联合国1984年通过的《月球协议》规定,月球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任何国家、团体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但实际上,在月球上是真正的实力的较量,先登先得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国不开展月球探测,并取得一些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开始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国际上有一个外空条约叫《月球协定》,这个协定同我国开展月球探测有什么关系呢?本文试图通过对《月球协定》的分析,探讨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岩 《飞碟探索》2011,(8):53-53
万有引力是人类最早认识的一种相互作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提出了这一概念。牛顿利用万有引力定律不仅说明了行星运动规律,而且还指出木星、土星的卫星围绕行星也有同样的运动规律。他认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引力外,还受到太阳的引力,从而解释了月球运动中早已发现的二均差、出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