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信息化的背景分析产业融合理论,从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分析了产业融合的含义和各自的特点。从产业层面上,产业融合就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种产业或多种产业融为一体的产业新范式。不同产业的经济活动之间出现了相似性;从企业层面上,产业融合是指某一产业中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或者相当数量的企业,出现了内容相同的多元化经营。企业融合深化了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并使得企业战略由规模经济转变为范围经济。我国应对产业融合一是非政府创造产业融合的支持环境,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三是制定适合产业融合的管制政策。  相似文献   

2.
产业协同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区域间产业的协同发展,各产业或产业群相互协调合作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文章从产业协同的内涵、早期思想、协同的衡量、协同途径、管理手段以及协同效应等方面研究分析了中外学者的成果,认为可以通过多学科融合、多方法交叉和国际比较研究等推进产业协同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我国区域产业协同的有效途径,以推动区域间的合作与共赢.  相似文献   

3.
多媒体通信是广播电视数字通信和计算机三个领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兼收并蓄了通信的分布性、计算机的交互性、多媒体的集成性和电视机的真实性等优点,是现代通信的发展方向与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利用2002-2007年安徽省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结合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对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间的融合度进行测算,探究安徽省产业融合特点和规律,旨在为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整体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互依赖,融合程度在不断加深,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入较低,不同生产性服务业对整体制造业的投入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运用经济学理论对我国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政府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结果,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又是形成产业集群网络式的、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特征的主要依托,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产业集群发挥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的基础,同时又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正> 本文从创新基本理论出发,以大量创新案例分析了航空产业的技术、产品及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机理和机制,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创新发展的深入思考。创新就是把新的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其目的是创造新的业务增长并带来新的发展。在航空产业这样一个以高科技为特征的行业中,创新更是行业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如今,无论是提高民用航空运输效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还是各种军事或非传统军事行动对军机的更高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目前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纷呈推出以及区域发展竞争格局调整的过程中,区域间的互通互融成为新的发展潮流,区域一体化尤其是城市间的一体化和融合不断涌现。当前我国较为成功和具有一定特色的"双城一体化"主要有广佛同城、西咸一体化和郑汴一体化。从经济总量、空间距离、产业结构分布、财政支撑等不同角度分析了三个"双城一体化"的形成及特色,提出昌九一体化和昌九同城化中除了一些公共政策应该两市全面接轨外,在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中则应突出重点,即建立昌九新区,使之成为昌九一体化的先导区。  相似文献   

8.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呈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旅游产业在新的历史时期趋势走向是:(1)旅游产业开放外向化与世界旅游的国际化同步。(2)旅游产业竞争与区域环境竞争并举。(3)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4)危机处理能力增强与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同步。(5)旅游产业相关法规跟进完善与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并进。(6)旅游产业的文化性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厚重性并重。(7)旅游方式内容多元化与人民生活方式多元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多功能农业是能克服工业社会的生产负外部效应,发挥农业的人文、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功能的,更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并不断提高人类生存和发展质量的,有利于人类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农业生产模式。具有产业融合、经营主体高素质、开放经营、联合生产、正外部经济、提供公共产品、增强农业竞争力、效率空间不断扩大、综合效能、标准化生产、经营泛化等产业特征。这些产业特征是我们发展多功能农业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论证指出,由5种基本的互换协调方法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演变成动态的综合技术工作法,是飞机制造互换协调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展望了该工作法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Industrial Revolution具有以下三层意思:一是特指18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那场工业革命;二是泛指产业革命(广义)和工业革命(狭义)两种含义;三是与城市化发展相联系,着重强调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根本区别是:(1)它们各自的内涵、外延不同。产业革命既包括工业革命、商业革命、农业革命,还包括第三产业革命,等等。(2)它们各自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同。工业革命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生产方式的“工业化”问题,而产业革命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整个社会生产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飞跃变化。(3)二者对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同。工业革命通过完成城市工业化奠定了城市化发展的基础,而产业革命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化向纵深发展,并确保最终实现高度发达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资源利用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兴国已经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力途径.学科集群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应运而生,是科技创新的新力军.文章首先介绍了学科集群的内涵和特征,然后分别从学科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讨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产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国外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动态、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能力内在关系研究等方面进行文献阅读,并梳理其研究脉络,最后提出目前研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内企业主的不同社会关系网络类型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重要影响。在对广东省小榄镇产业集群进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由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和同乡组成的强关系网络在集群企业的技术活动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集群企业在解决自身技术问题时对强关系网络的过分依赖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集群的技术锁定状态。因此,为了减少强关系网络对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不利影响,有必要扩展企业的网络联系渠道,打破企业集群中的强关系限制。  相似文献   

15.
农业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农业振兴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文章从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入手,探讨影响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诸多因素,并提出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包括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政府提供保护和支持、标准化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等。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长三角地区的三次产业发展和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动趋势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长三角地区初步出现了产业分工,上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周边地区转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竞争、技术转移和产业政策引导。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还存在着生产要素流动性不强,地方政府的限制等制约产业分工、产业转移的因素,因此短期内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并不会大规模出现。  相似文献   

17.
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山东半岛城市群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紧紧抓住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东部沿海和胶济铁路沿线两大产业隆起带,增强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效应;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建立各城市间产业互补配套、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发展机制,形成发展合力,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以辽中南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产业结构现状,探讨影响和决定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因素。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提出优化该地区产业结构的方案。优化辽中南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从深化产业分工,提升产业功能入手,以期形成既具有强大的综合竞争力,又具备活力,符合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符合辽中南地区要素禀赋的辽中南产业群。  相似文献   

19.
论新型工业化战略与循环经济范式的产业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发展循环经济是新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并共同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现实问题。文章从新型工业化战略可以引导循环经济发展方向,而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也离不开经济发展战略推动这一认识前提出发,分别从循环经济的技术模式决定产业转型的必要性,以及产业转型的要素供给与需求等现实条件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进行分析,提出用新型工业化战略引导循环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转型的相关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