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弹攻防对抗技术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系对抗条件下,讨论导弹攻防对抗的新发展和应当研究的新技术.美国对导弹防御技术的研究投入比攻击技术更大.预警卫星、预警雷达以及目标识别技术的发展,使得进行远程攻击的导弹更易被发现.同时,导弹突防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干扰与反干扰已成为信息对抗条件下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利用某型导弹延期使用研究工程有关资料,根据导弹的使用、修理、试验鉴定情况,综合分析了导弹的技术状况,计算了导弹的地面使用可靠度和飞行可靠度.从中发现出厂15年左右的导弹的技术指标仍能满足使用要求,且技术性能相当稳定.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证明了某型导弹的使用寿命远超过其保险期(5年)而可达15年以上.这对超期导弹的使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徐加征  蒋全兴  王巍 《宇航学报》2006,27(2):268-271,275
介绍了直接电流注入技术在导弹EMC测试中的研究与实践.这项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直接电流注入,其中导弹作为同轴传输线的内导体,激励直接注入到导弹壳体上;另一方面是导弹的自由场照射.文中通过理论计算与试验测试,对直接电流注入和自由场照射之间的等价行进行了评估.400MHz以下,DCI技术和自由场照射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提供了高场强安全裕度测试工具的一个替代技术:直接电流注入技术.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以来,防空导弹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多用途、研制与改进相结合和采用模块式设计.为适应这一研制方向,导弹的弹体结构也要作相应改进.导弹舱段受力外壳与内部设备外壳合二为一和缩小翼展是使导弹外形小型化的重要措施.弹体结构改进还包括研究垂直发射技术和开展隐身技术研究.加强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也是改进防空导弹弹体结构的重要内容.应该开展碳纤维复合材料和优质铝合金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5.
基于主动雷达导引头技术和直接侧向力发动机控制技术,对防空导弹精确制导控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主动雷达导引头给出预测脱靶量和脱靶方位信息,设计了直接侧向力控制方案,对导弹飞行速度、飞行高度、飞行姿态等因素对直接侧向力作用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减小脱靶量,提高防空导弹制导精度.  相似文献   

6.
国外主要战略导弹系列化发展及技术共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战略武器装备发展脉络,基于成熟武器装备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提升装备总体性能,可以有效提升导弹武器装备通用化、系列化水平,缩短研制周期,降低全寿命周期研制成本与风险,已成为国外主要国家导弹武器装备发展的基本态势.通过研究国外导弹武器装备基本型、系列化发展情况,探究其系列化发展思路,并针对主要国家导弹典型型号进行技术共用度分析,研究其技术发展脉络,为我国导弹武器装备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防空导弹电源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国内外防空导弹化学电源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对国外现有几种防空导弹化学电源的优缺点作了比较.研究和分析表明,未来的国外防空导弹化学电源将向锂系热电池方向发展.指出在目前与国外先进水平尚有不少差距,而国内人力、财力均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发展化学电源技术应采取“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以及统一规划,适当竞争.根据现有技术和设备条件,我国应以锂系热电池作为发展化学电源技术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8.
尽管爱国者导弹成了“沙漠风暴”之星,但这种导弹和其它采用70年代技术的导弹都将逐渐被使用先进复合材料的武器所取代.例如8月在阿拉斯加进行首次发射的AAWS-M便携式反坦克导弹,使用了碳纤维/环氧材料.马丁·玛丽埃塔公司还正在研究用热塑性材料取代环氧.美空军的两种最新导弹也是用先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如何用微分动态编程(DDP)方法来计算垂直发射导弹的最优推力矢量控制.研究结果证明了DDP方法控制收敛来克服收敛困难的技术可行性.考虑的问题是要求导弹作大攻角机动飞行.同控制偏转的极限一样,这个问题意味着是非线性系统动力学.计算出来的最优弹道代表了可以获得导弹某些给定的物理特性的性能.因此有可能用DDP计算出不同导弹约束条件的相对重要程度.  相似文献   

10.
航天控制系统潜在分析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学锋  钱玲 《航天控制》2000,18(1):26-30
潜在分析技术是提高控制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的一项重要的分析工具,它对查询运载火箭或导弹控制系统潜在问题与设计缺陷,保证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国外潜在分析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和对国内航天控制系统潜在分析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重要结论:在航天领域应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工智能计算机潜在分析技术,以保证火箭或导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地阐述了防空导弹雷达导引头的历史背景、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论述了其中某些关键性技术问题,并提出了某些带方向性与实践性的问题.这对于从事该项工作的系统工程师全面了解和研究防空导弹雷达导引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郑新  傅维贤  赵民 《航天控制》2011,29(1):93-98
弹道导弹主动段滚转,是可有效地突防主动段激光拦截的技术之一.但弹体的持续性滚转会引起耦合等效应,使导弹的动力学和控制特性变得复杂,并会对采用捷联惯导方案导弹的落点精度造成较大影响.为实现有效突防、及对作战目标的精确打击,需要对滚转弹道导弹的运动特性、制导、姿控系统设计,及落点散布规律进行研究.本文对滚转导弹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世界军事大国普遍采取改进现役导弹武器与研制新型导弹武器并行的发展思路,发展先进导弹武器技术。一方面通过对现役导弹武器的升级改造,在经济可承受的情况下快速提升性能,满足当前作战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面向未来二三十年长远需求的新型导弹武器技术研究,为本国未来的安全和利益奠定坚实的军事基础。本文研究美国、俄罗斯、欧洲和印度  相似文献   

14.
根据反辐射导弹的特征和缺陷,从反辐射导弹干扰技术入手给出了五种雷达抗反辐射导弹的技术途径。然而,现代反辐射导弹为了抗干扰采取了诸如跟踪干扰源(HOJ)模式、聚类分选、极化分选、空间谱估计、以及极化分辨技术等更为先进的对抗手段,使得传统功能级仿真得出的部分试验结论不再准确。大量信号级的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证明,要对现代反辐射导弹进行有效干扰更加困难,对反辐射导弹对抗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亟需研究新的干扰手段和干扰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基于Simulink的导弹控制系统参数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用Simulink对导弹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和仿真的步骤和方法。以某导弹俯仰通道控制系统设计为例,应用最优化技术,通过建立被优化系统的数学模型和选择合适的最优化求解方法,利用Simulink Response Optim ization模块对导弹控制系统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出的导弹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很好地满足了战术技术要求,证明了应用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性能优良的导弹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光电对抗技术发展趋势,在分析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面临的光电干扰环境的基础上,结合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技术发展,提出了开展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光电综合对抗技术研究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战术导弹BTT控制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倾斜转弯(Bank-to-Tum,简称BTT)控制技术是战术导弹控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回顾了BTT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对BTT导弹的制导律和姿态控制设计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在BTT导弹自动驾驶仪设计的工程化问题,简单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国外舰空导弹垂直发射的情况,简要地讨论了垂直发射导弹的发射、控制和制导问题.早在六十年代末,国外即针对倾斜瞄准式发射系统的结构笨重、耗电量大、导弹重新装填时间长、不能提供全向覆盖、有发射盲区等缺点,开始研究舰空导弹的垂直发射并进行过试验,但由于有许多技术问题在当时无法解决,因此进展不快.直至七十年代末,随着惯性制导等技术的发展和为了适应多目标的饱和攻击,舰空导弹的垂直发射才有了较大的发展,一目前有的型号已经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一般的有源、无源干扰等软杀伤手段只能使防空雷达暂时失效,而反辐射导弹作为一种硬杀伤手段能利用敌方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发现、跟踪雷达信号,攻击并摧毁雷达.反辐射导弹和抗反辐射导弹的斗争将成为未来战争中电子对抗的重要形式.介绍反辐射导弹的特点、战术使用方法以及发展趋势;详细论述雷达抗反辐射导弹的战术技术措施,包括使反辐射导弹导引头难以截获和跟踪雷达信号、干扰和破坏反辐射导弹雷达信号以及用导弹拦截反辐射导弹等多达19种战术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导弹水下热发射出筒过程流动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导弹水下热发射出筒过程的流动特性.采用基于多相流Mixture模型的有限体积法求解RANS方程,考虑了流体的可压缩性、粘性、重力作用、气-水掺混效应和能量交换等各项因素,运用自编UDF模块结合动网格技术,对导弹水下发射出筒过程的轴对称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揭示了导弹水下热发射出筒过程中发动机喷管、发射筒内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