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联接翼布局直接升力控制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联接翼气动布局的直接升力控制特性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前、后机翼上升降舵面的同向偏转组合所产生的直接升力,与相应的正常布局相比较,不仅显示了飞机优异的气动性能:增加了最大升力系数和升力线斜率,改善了失速特性,提高了纵向静稳定性,而且明显改善了ΔCy、Δny、ΔH、ωz等参数对操纵输入的瞬态响应品质,给飞机提供独立的姿态或轨迹控制的非同寻常的运动模态。头部鸭翼的增加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了联接翼布局的直接升力特性。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联结翼布局飞机的结构、气动和操纵性。通过分析表明,联结翼飞机与常规飞机相比具有重量轻、强度刚度大、阻力低、较大的升力和直接力控制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申伯阁 《飞行力学》1996,14(2):48-53
介绍了飞机做非常规机动-直接升力控制的方法,讨论了直接升力控制与飞机常控制的兼容性,以及直接升力操纵控制策略。给出了某鸭式布局飞机直接升力控制律动态解耦过程。  相似文献   

4.
联结翼飞机是一种新型的飞机布局形式,具有与常规飞机不同的特点。文章从结构、气动、操纵控制的角度对联结翼布局飞机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联结翼飞机与常规飞机相比具有重量轻、强度刚度大、阻力低、较大的升力和直接力控制的优点。对联结翼飞机布局特点进行探讨可为今后新概念飞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联接翼布局低速纵向气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低速风洞纵向测力以及涡格法的理论计算结果,初步研究了联接翼布局的低速 向气动特性,并与相应的机翼、尾翼相分离的正常布局的试验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联接翼布局具有许多优点,如较大的升力线斜率C、较大的最大升力系数Cymax、较大的纵向稳定度、相当小的诱导阻力Cxi和较高的巡航或阻比K,以及具有直接升力和直接侧力控制的可能性。文章还表明在联接翼前部配置鸭翼对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其纵向气动性能的可  相似文献   

6.
连接翼布局纵向控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接翼布局是高空长航时探测无人机的适宜布局之一。以某大展弦比连接翼布局为例,研究其前/后翼飞行控制特性,包括在纵向姿态和轨迹控制中单独使用前、后翼升降舵的特性和直接升力控制中的协调使用特性。结果表明,虽然定性而言前翼控制对于轨迹响应时间延迟降低有利,但由于内在的慢响应特性,单独前、后翼升降舵控制效果相当;前/后翼协调使用有利于消除俯仰姿态和轨迹的耦合影响,能够有效调整闭环系统零极点,从而调节时间明显缩短;另外,基于输出反馈的特征结构配置方法适宜于直接升力控制律设计,过程直接,得到的结果易实现。这些结果为连接翼飞机飞行控制律设计建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机翼掠角对前掠翼布局气动性能影响的流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S方程和SST模型数值模拟方法,对比了前掠翼和后掠翼飞机气动性能的差异,对不同前掠角前掠翼布局的飞机纵向气动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其流动特性,总结了前掠角对前掠翼布局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前掠翼与后掠翼气动性能差异的根源是展向速度的不同;小迎角(α<16°)时,前掠角较小的模型气动效率较高,升力系数和升阻比也较大;大迎角(α>16°)时,随着前掠角的增大,前缘涡和侧缘涡增强,对翼面流动产生有利控制,因而前掠角大的模型升力系数较大.该研究可为前掠翼布局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2002年的珠海航空航天展览会上,由北京超翼公司推出的CY—1“超翼”战斗机模型以其独特的侧板鸭式气动布局引起许多中外行家的关注。这种在世界上独创的气动外形,突破了现代鸭式布局飞机的设计理念,不仅消除了一般鸭式气动布局所固有的纵向力矩非线性特性,同时提高了最大升力,改善了飞行器的大迎角性能,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邱菊 《成飞科技》2005,(4):39-42
简要介绍了三翼面布局的飞机以及直接力控制的基本原理,通过简要给出的计算实例,对三翼面战斗机气动计算和分析说明了直接力控制的可行性,并介绍了三翼面飞机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升力式再入飞行器在跨声速段出现的侧向气动特性非线性问题,发展了一种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的自适应迭代气动布局优化方法.设计了一种常规升力式再入飞行器布局,计算了该布局在跨声速段的侧向气动力,分析了可能影响侧向气动特性的机翼布局参数.根据气动布局优化流程,计算了气动布局样本气动特性,建立了布局参数到侧向力矩系数...  相似文献   

11.
大迎角下鸭翼涡与边条涡的干扰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风洞测力、水洞染色线和激光片光实验的基础上 ,对翼身组合体鸭翼边条翼布局大迎角涡系干扰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揭示了该布局增升的机理。鸭翼涡位于机翼内侧 ,其与边条涡的相互诱导致使边条涡向外翼偏折 ,既改善了外翼的流态 ,又使机翼前缘涡量卷入边条涡 ,增强了边条涡的强度 ,从而延迟其破裂。两方面的共同作用 ,提高了主翼的涡升力 ,起到增升作用。  相似文献   

12.
Starship新型舵面形式气动特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佳  左光  徐艺哲  杜若凡  赵飞  屈峰 《航空学报》2021,42(2):624058-624058
作为新型垂直起降的载人航天器,Starship采用了新型舵面控制方式,其通过前后两组可沿轴线方向偏转的翼面来实现对机体的控制。通过CFD数值模拟手段对该种舵面形式的气动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该种舵面偏转方式对飞行器升阻力和三轴力矩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内在机理。在小攻角下,Starship后翼为操纵面,其偏转对控制力系数的影响较为显著,偏转角度与控制力系数基本成线性关系;前翼偏转则对阻力系数的影响较为显著,偏转角度与阻力系数基本线性相关。后翼偏转角与俯仰力矩系数和滚转力矩系数的线性相关性较好,对偏航力矩系数也有耦合影响。前翼的偏转对偏航力矩系数的影响显著,同时与滚转力矩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的耦合较小。在大攻角下,尤其是在着陆阶段攻角大于90°的情况下,传统的襟副翼控制方式失效概率高,而新型舵面控制形式前翼和后翼偏转与三轴力矩系数的相关性仍非常强。其对于俯仰通道、滚转通道和偏航通道均能保持良好的操纵特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针对伴随扰流板下偏铰链襟翼典型二维多段翼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扰流板下偏对小襟翼起飞构型多段翼气动升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范围内,1)固定扰流板偏度及缝道,增大襟翼偏度,可明显提升多段翼升力,并增加1.13VSR-1.25VSR升力范围内的阻力;2)固定襟翼位置,增加扰流板偏度,可产生机翼弯度增大与缝隙量减小两个效果;3)机翼弯度增大,可提升多段翼小迎角下的升力,但最大升力影响有限,弯度增加效应可明显降低1.13VSR ~1.25VSR升力范围内的阻力;4)在0.3%c~1.3%c范围内,减小缝隙量,各迎角下升力均随之下降,但减小缝隙量也可明显降低1.13VSR~1.25VSR升力范围内的阻力;5)固定襟翼,随着扰流板下偏,升力在小迎角下有所提升,进失速段呈现下降现象,而阻力在1.13VSR~1.25VSR升力范围内可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刘志涛  蒋永  聂博文  岑飞  徐圣 《航空学报》2021,42(6):124179-124179
为提升无尾飞翼布局飞机航向控制能力,以典型飞翼布局飞机模型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翼尖可绕弦线方向偏转结构。基于FL-14风洞单自由度动态试验系统开展了静态和动导数试验,研究了飞翼布局飞机基本气动特性及翼尖偏转对全机气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尾飞翼布局飞机航向呈静不稳定,航向动稳定性极弱,航向增稳设计及控制很有必要;翼尖偏转有助于增强飞机的航向静、动稳定性,并很好地解决了传统阻力类舵面航向增稳时导致全机升阻比下降气动效率降低的问题;翼尖偏转能够有效改善飞翼布局飞机恶化的荷兰滚模态使之趋近于常规布局飞机模态,这有利于简化飞机横航向控制律设计方法。弯折翼尖结构具有舵面少、效率高的特点,是航向增稳的有效手段,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航空学报》2020,33(2):493-500
Morphing wings can improve aircraft performance during different flight phases. Recently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steady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rphing wing with a flexible trailing-edge, and the unsteady aerodynamic and stal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flection process of the morphing wing are worthy further investigation. The effects of the angle of attack and deflection rate on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were examined, and based on th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rphing wing, a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delay stall by using the flexible periodic trailing-edge deflection.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ft coefficients in the deflection process are smaller than those in the static situation at small angles of attack, and that the higher the deflection rate is, the smaller the lift coefficients will be. On the contrary, at large angles of attack, the lift coefficients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tatic case, and they become larger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eflection rate. Further, the periodic deflection of the flexible trailing-edge with a small deflection amplitude and high deflection rate can increase lift coefficients at the critical stall angle.  相似文献   

16.
邓彦敏  胡继忠 《航空学报》1992,13(4):118-123
连翼机具有前、后机翼,前翼后掠上反,后翼前掠下反;后翼在前翼展60%~100%之间与前翼相连。其前视图和俯视图均构成菱形。在低速风洞中对连翼机进行了纵向及横向测力实验,其中包括前、后翼几何参数改变对气动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与常规飞机相比连翼机具有如下优点:诱导阻力小,升阻比大且具有较好的失速特性。改变连翼机前翼上反角和后翼下反角对纵向气动特性影响不大,对横向气动特性有明显影响。减小前翼外段的后掠角可使俯仰特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环翼机具有前、后翼,前翼后掠,后翼前掠,机翼在翼尖处连接,形成一个环状结构。为了解环翼的气动特性及环翼的几何参数对环翼机气动特性的影响,本文在低速风洞中对3种不同几何参数环翼飞机进行了纵向及横向测力实验,其中包括前、后翼几何参数改变对气动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飞机相比,环翼机具有如下优点:诱导阻力小,失速特性好,操稳性能易于满足。实验得到的有价值结果,对环翼布局飞机的气动计算和合理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上下错开的无尾联接翼,即前翼或者后翼上反一定角度,使得前后翼垂直方向的相对距离从翼根处开始到翼梢处逐渐增大,以达到减小前后翼气动干扰的目的,搭接的小翼具有翼梢小翼作用,可有效减小诱导阻力。采用基于RANS方程的数值方法,研究了前后翼分别上反10°,20°和30°时对总体气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翼上反且上反角为30°时其联接翼系统气动性能最佳。对该联接翼布局在Ma=0.85,0.95和1.20下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其升力系数变化较小,阻力系数在Ma0.85后才急剧增大,有应用于未来跨声速/超声速客机布局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一种翼身融合飞行器的失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军泉  史志伟  周梦贝  吴大卫  潘立军 《航空学报》2020,41(1):123176-123176
翼身融合(BWB)布局飞行器作为下一代商用飞机的主要构型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翼身融合飞行器的研究主要针对其巡航状态的特性,而对其失速特性的研究较少。对一种翼身融合客机构型进行风洞试验研究,采用测力试验方法对其无增升装置的构型,以及具有翼梢小翼、前缘缝翼和机身上部双吊舱的组合部件构型下的纵向特性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其失速特性的分析,并通过二维粒子图像测试技术以及油流试验对其失速过程的流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增升装置的基本构型下,翼身融合飞行器可以保持低速飞行,而各组合构型都具有提高最大升力系数的作用。对失速过程的分析表明,随着迎角的增大,飞机表面流场分离区域从翼梢开始逐渐向翼根以及机身发展,当外翼段完全处于分离区域时,飞机并不会马上失速,因为中心体同样具有提供升力的作用,且中心体的流动分离较外翼的流动分离更晚,所以当外翼在失速迎角出现升力损失时可以通过中心体的升力进行补偿,维持其低速飞行状态,真正的失速发生在中心体出现流动分离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