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基于流体系统仿真软件Flowmaster平台,以某型飞机燃油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飞机燃油系统的重力供油仿真计算模型,计算了不同状态下飞机重力供油时低压泵进口燃油压力,并和飞行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重力供油仿真模型,能很好地模拟该型飞机的重力供油特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涡轮泵式供油系统流体瞬变过程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将泵进、出口流体瞬变过程的高速摄影照片与参数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着重对系统中流体瞬变引起液柱分离和气-液两相流的机理和它们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止流体瞬变对涡轮泵式供油系统造成危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降低飞机交叉供油能力考核的风险和费用,以某型飞机交叉供油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燃油系统交叉供油仿真模型,在不同工况下分别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发动机低压泵进口燃油压力满足使用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地面试验,提出试飞考核方法,并在相同工况下进行了飞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型飞机交叉供油能力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直升机发动机入口燃油压力的严格要求,在传统供油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自适应供油系统方案,基于仿真平台 建立了自适应供油系统仿真模型,并对此开展自适应供油系统供油压力仿真计算研究。在机动飞行包线1、2下对自适应供油系 统的发动机入口压力进行计算,并分析了飞行姿态、油箱液位高度、供油流量连续变化等因素对发动机供油压力的影响。仿真结 果表明:飞行姿态对发动机入口燃油压力有较大影响,在供油系统设计初期必须加以分析,而油箱液位高度的影响较小,可按最低 油箱液位高度进行计算分析;在某机动飞行包线1、2下自适应供油系统供油压力始终处于发动机入口压力要求范围,自适应供油 系统可满足某型直升机发动机入口燃油压力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民航的发展,油料各地区公司、分公司陆续新建、扩建或改造了自己的供油设施。在这些新增的供油设施中,既有成功经验可鉴,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泵装卸油工艺中泵的选型问题尤为突出。由于泵是泵装卸油工艺中的关键设备,它直接影响着泵装卸油工艺系统性能的好坏、工作效率和经济指标的高低。因此,为避免在泵的选型上出现失误,本文就泵装卸油工艺中泵的选型,谈一点看法,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详细叙述了分离式润滑方式的产生及其优点,并通过对其工原理的分析进而推导出供油凸轮的曲线参数的设计公式,再通过对日产_4M5润滑油泵的供油量的分析说明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对润滑的要求及润滑油泵的供油特性。  相似文献   

7.
超过一定面积的大台面液压机,为了达到压力指标,并尽力改善压力的均匀分布,一般都采用多支油缸同时工作的方法,这样就涉及到多缸同步和流量倍增的问题。 本文就单作动多缸液压机的设计,提供一个较为简易的实用方案。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使用大流量泵给多缸同时供油,压力油同时作用于多缸柱塞共同顶起下砧板。为了保证其上升速度不变,供油量相当可观,以9缸压力机为例,其供油量为单缸供油量的9倍以上。也就是说,假如单缸每分钟供油为50L能满足的工作速度,9缸压力机则需每分钟供油至少450L方能达到。油泵流量及其驱动功率也随之提高数倍,设备投资与设备能耗是比较大的。 现在我们进一步改进,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冲压发动机燃油介质中不同的含气量对供油系统瞬态行为的影响,在基于气体释放的物理模型和特征线算法的数学模型上,以超燃冲压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为分析对象,对压力油箱、涡轮泵、控制阀门、输油管道、喷嘴支管等进行建模。模拟计算了在初始燃油介质中不含空气和分别含有1%与5%体积分数的空气时,供油系统分别在启泵开阀和转速阶跃下降工况下的气液两相瞬态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启泵开阀和转速阶跃下降的过程中,涡轮泵前的波峰压力和空泡体积会受到燃油介质中所含空气的影响,并且含气量的变化会使泵进口管段出现不同形式的压力脉动情况。  相似文献   

9.
脉冲爆震发动机供油自适应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油路系统的不同位置处设置动态压力传感器来测量PDE工作过程中的油管中瞬时油压曲线的方法,研究PDE工作中的供油自适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供油自适应控制中,开始和停止供油取决于PDE内的燃气反压和供油压力的共同作用,燃气反压大于供油压力,停止供油;燃气反压小于供油压力,开始供油.在保持PDE内当量比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循环内的供油时间长短只与供油压力有关,与油管长度和工作频率无关,但油管长度越长,损失越大,导致泵后压力越高.   相似文献   

10.
安庆芳 《推进技术》1985,6(4):74-79
以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导弹,一般都采用冲压空气涡轮泵燃料供给系统。涡轮的工质直接来自冲压空空。在该系统中,涡轮在弹上的取气方法和取气部位是供油系统设计和导弹总体布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取气的方法和部位不当,不仅影响供油规律和发动机的正常工作,而且影响导弹的气动性能。 空气涡轮在弹上的取气方法和取气位置,必须根据导弹的总体布局、供油系统的选择、以及控制系统的供油规律一起来考虑。本文根据我们的研制经验,以及国外有关资料,对空气涡轮的取气方法和弹上的取气位置,进行了综合和分析,提出了研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和原则。  相似文献   

11.
空中加油问题的最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空中加油在作战使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受油机往返各加1次油的情况,给出了空中加油的数学模型,并采用跗算法对问题进行了优化计算,实际计算表明,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适合不同的作战环境和不同作战要求,采用跗优化算法研究空中加油问题,优化效率高、具有全局性,并易于计算机实现,所得的加油方案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机场加油、行李和配餐等多项地面服务是航班正常运行的关键,也是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快速恢复过程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对多航班多服务调度目标和约束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多航班多服务调度模型,定义了粒子的二维表示方法,设计了一种改进粒子群算法来生成航班调度方案,并针对国内某机场的航班数据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与基本粒子群算法、进化策略相比,有明显优势,可极大地提高多航班多服务调度水平和机场地面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3.
Aircraft traffic management on the airport surface will require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communications, navigation and surveillance (CNS).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experiment which provides a glimpse of future automation. The experiment combines precision surface radar, high-accuracy differential GPS (DGPS) position determination, automatic dependent surveillance (ADS), and ground and airborne automation systems able to intercommunicate via a VHF data link. In particular,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ir/ground communications provided by the VHF Data Link. Two classes of messages are processed: continual and ad hoc. The former include DGPS corrections, ADS messages and target data. The latter include graphical taxi clearances and hold bar set-reset information. The work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is the result of a cooperative venture among NASA, Westinghouse-Norden Systems and ARINC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多跑道机场日益增多,研究此类机场机动区滑行道运行方案的优化设计及评估方法,对促进机场场面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给出多跑道机场机动区滑行道运行方案“固定、单向、顺向、循环”的设计原则,以及面向平行跑道隔离运行场景的“单侧运行”和“双侧运行”滑行道运行方案设计范式;基于“航班备选滑行路径库”和所给滑行道运行方...  相似文献   

15.
16.
相对导航定位技术在空中加油任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针对传统差分定位模式受限于基准站位置固定、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研究了一种无固定基准站差分定位方案,实现了短基线高精度动态相对定位。该方案首先基于实时伪距单点定位求得移动站近似坐标,结合载波信息进行站间差分,求得单差模糊度浮点解及更高精度的移动站坐标。之后,再利用双差观测方程,并采用扩展Kalman滤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ing,EKF)算法获得移动站精确坐标和双差模糊度浮点解。最后,采用LAMBDA算法进行模糊度快速固定,获得最终定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无固定基准站差分定位方案使得基线长度均方差小于5cm,达到了较高的动态相对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7.
空中加受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与加油机、受油机都密切相关,由于大型加油机(软式) 上单翼、大翼展、高垂尾和大型起落架整流包的特殊布局使得空中编队加受油对接过程中,加油机、软管锥套与 受油机之间相互的气动干扰变得十分复杂。通过分析国内外大型加油机、先进受油机的主要特点,总结空中加 受油对接过程中加油机、受油机之间会产生的气动干扰,研究空中加受油编队典型体系及空中加受油编队程 序,提出可能对空中加受油安全对接控制产生影响的验证要素,并对这些影响要素展开分析。安全对接控制验 证要素的分析可以为后续确定软式空中加受油安全对接流程提供理论指导,为空中加受油对接速度的选取提 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Simulation Environment for Machine Vision Based Aerial Refueling for UAV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design of a simulation environment is described for a machine vision (MV)-based approach for the problem of aerial refueling (AR) f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s) using the USAF refueling method. MV-based algorithms are implemented within the proposed scheme to detect the relative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between the UAV and the tanker. Within this effort, techniques and algorithms for the visualization the tanker aircraft in a virtual reality (VR) setting, for the acquisition of the tanker image, for the feature extraction (FE) from the acquired image, for the feature matching (FM) of the features, for the tanker-UAV pose estimation (PE)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extensively tested in closed-loop simulations. Detailed mathematical models of the tanker and UAV dynamics, refueling boom, turbulence, wind gusts, and tanker's wake effects, along with the UAV docking control laws have been implemented within the simulation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lso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study relative to the use of passive markers versus feature extraction for the problem of estimating in real time the UAV-tanker relative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vectors.  相似文献   

19.
空中加油调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执行大规模空中加油任务的加油机群和受油机群的匹配方案,以完成总耗油量最少(或总耗时最短)为目标函数,有杉球面上航线约束的方法优化确定每次加油的最优加要用克尼格效能矩阵优化确定空中加油的调度方案。方案中了各种加油机基地和受油机基地的相对位置,受油机的安全可加油区域,最大可用加油机数目和最大需用加油机数目等约束条件。本研究可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Current operational airport surface surveillance systems do not positively identify aircraft as unique targets. Air traffic controllers are instead presented with a primary radar picture showing all traffic on the airport movement area. The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FAA) is evaluating different types of systems that will add the aircraft's call-sign or flight number to the radar image thereby allowing controllers to positively identify individual aircraft at all tim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testing of the airport surface target identification system (ATIDS), and presents results of initial trials conducted at Atlanta Hartsfield International Airp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