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中叶,航天技术 兴起,人类继在地球二维平面探索之后,开启了对地球的三维立体探索,并把目光投向了浩瀚的宇宙。宇宙是广袤的,  相似文献   

2.
核火箭原理、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在不懈地对浩瀚的宇宙进行着探索,而强劲的推力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关键。化学火箭在人类宇宙探索活动中书写了一页又一页的华丽篇章,现今在人类新的探索使命下,出现了激光、太阳能、微波、核热能等新的推进技术。在这些技术中,核火箭推进无疑是人类继续探索太空最有希望的技术之一。对核火箭的原理、发展状况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中国深空探测器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所生存的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粟。自古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了解太空,探索地球以外的物质,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梦想。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认识宇宙的目光越走越远;而探索更深更广的太空,则成为了现代人类航天活动的一个主要方向。深空探测主  相似文献   

4.
夜晚,仰望繁星点点的宇宙,我们常会生出一丝敬畏,感悟人类和地球的缈小。浩瀚的宇宙从哪里来,又将归于何处?这类高深的问题虽然对普通人来说事不关己,但却绝对不仅仅只有天文学家才感兴趣。关于宇宙的诞生,现代宇宙学中最为流行的一种模型  相似文献   

5.
黎向红 《航天》2010,(12):62-63
浩瀚太空、神秘宇宙、令人敬畏,却又让我们滋生无限遐思。在这个天体世界里,有宝藏、有陷阱、有奇观,更有令我们人类为之好奇、为之心动的未知之迷。飞向太空,到遥远的星空中去探寻人类可利用资源、拓展人类可生存空间,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大的梦想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2021年10月13日至16日,第九届航天技术创新国际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本届会议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由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宇航学会、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市宇航学会协办。本届会议的主题为"探索浩瀚宇宙,共筑人类太空命运共同体",近300名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1999,(9):19-19,21
夜晚,仰望繁星点点的宇宙,我们常会生出一丝敬畏,感悟人类和地球的缈小。浩瀚的宇宙从哪里来,又将归于何处?这类高深的问题虽然对普通人来说事不关己,但却绝对不仅仅只有天文学家才感兴趣。关于宇宙的诞生,现代宇宙学中最为流行的一种模型是大爆炸模型,其主要观点是宇宙由一次爆炸产生,以后由热变冷;宇宙不断膨胀使物质从密到稀地演化。当温度从开始的100亿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大大减弱,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再进一步收缩成气体云,从而坍缩形成各种恒星系统,演化成现代的宇宙。大爆炸模型虽然能解释一些主要观测事实…  相似文献   

8.
陈立 《中国航天》2011,(11):32-34
此刻,浩瀚宇宙迎来新客人,天宫一号满载着炎黄子孙的希望飞天。  相似文献   

9.
波特 《航天》2011,(4):58-59
同广袤的宇宙相比,我们每天居住的星球实在是太渺小了。浩瀚的宇宙不禁让我们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掌握宇宙的所有秘密。不论答案是什么,都不会阻止我们试图去了解宇宙的方方面面。宇宙的复杂程度,也的确超出了我们的想像力。以下就是十大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  相似文献   

10.
白树民 《航天员》2013,(1):52-53
载人航天活动是人类探索浩瀚宇宙奥秘的伟大创举。然而,太空环境对人类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进化过程都是在地球1G的重力场中进行的,人类也不例外。人进入太空后,为了适应全新的环境,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这些变化将对航天员带来诸多不良影响。甚至在执行完航天任务后,这些变化还将继续对航天员的健康构成威胁,航天员还需要面临时间远长于太空飞行的再适应(康复)过程。  相似文献   

11.
龚钴尔 《航天员》2009,(1):70-73
宇宙之大,无奇不有;变数之快,很难捉摸。我们生活在一个谜云重重又似乎危机四伏的宇宙空间里。 过去,生命无征兆的绝迹过、也崛起过。对此,人类充满强烈好奇又难以完全解谜。 那么,宇宙中最可怕的杀手是谁呢?  相似文献   

12.
人类很早就盼望着能长期生活在美妙的太空上,幻想着能上天开发浩瀚的宇宙,我国嫦娥奔月的传说便是一例。经过祖祖辈辈的努力,这一异想天开的美梦终于在20世纪变为了现实,它就是被誉为“人造天宫”的空间站。迄今,美苏(俄)已发射两代共9座空间站,其中现在轨运行...  相似文献   

13.
罗山珍 《航天员》2009,(3):22-25
屈指一数,哈勃空间望远镜漂泊太空已19年有余。在漫长而短暂的19年里,“哈勃”完成了88万多次宇宙观测,并对29万个宇宙天体拍摄了57万多张照片。这些被“哈勃”捕捉到的天体现象或宇宙奇观,不仅震撼眼球,而且震撼心灵——原来在那遥远得有些不敢想象的太空中,竟然存在着如此多数不胜数的壮丽景象。本刊特从“哈勃”拍摄的众多照片中,精选出极少数的经典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航天员》2012,(1):65-67
一百多年前,公共汽车对于人类来说,还是个未曾想象的概念。不过今天,公共汽车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试想一下,几十年后,穿梭于宇宙中的飞船会不会也成为太空的“公共汽车”呢?或许这一天并不遥远,因为早在25年前,苏联的“联盟T-15”号飞船就已经搭载着两名航天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间站之间的往返太空飞行。  相似文献   

15.
首次地理大发现,使得人类终于掌握并走遍了整个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段以大航海时代为贯穿的伟大岁月,其实就是人类依靠自身强悍的想象力征服自己所成长的星球的过程,结果人类摆脱了手工文明,走入了机械时代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把人类走出大气层。进入了银河系,开始探索整个宇宙称为第二次地理大发现。只不过人类的想象力使得这次"发现"的区域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而已。人类也总是在把"能够想象到的事情",变成"最终能够实现它"。  相似文献   

16.
<正>举世瞩目的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圆满成功后,在浩瀚的宇宙深空高速运转,准确接收来自地面的指令,对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进行  相似文献   

17.
<正>60多年前,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闯入太空,瞬间将人类头顶那古老的寂静打破,由此拉开了人类太空时代的帷幕。浩瀚的星河,寄托了人类浪漫的迷思。深邃、静谧的无垠太空,千百年来曾高悬穹顶,不可接近。然而,短短百年的科技,一颗颗俯视大地的卫星凝成了绕地环行的"星座"。当前,太空这片"无主之地",已渐渐成为群雄逐鹿的焦点。正如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海洋走向天空,从天空走向太空,使得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8.
幽灵的复仇     
一个微型太空舱在浩瀚的宇宙中历经3 000年漫长的航程,终于发现了一个星球。这是一个荒凉的世界,没有任何生命,只有突兀的群山和深陷的峡谷,它的地形、大小与太空舱飞来的那个星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正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宇航学会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将于2021年8月25日-28日在上海联合举办第九届航天技术创新国际会议(中国·上海)。本届会议将围绕"探索浩瀚宇宙,共筑人类太空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探讨航天发展相关议题,推动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会议现面向国内外征文,经评审通过的论文将收录至会议论文集,其中高质量论文将推荐至《上海航天》增刊、《Advances in Astronau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航天科技前沿)等学术期刊发表。  相似文献   

20.
正2021年10月13日至16日,第九届航天技术创新国际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本届会议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由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宇航学会、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市宇航学会协办。本届会议的主题为"探索浩瀚宇宙,共筑人类太空命运共同体",近300名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加拿大、乌克兰等国的航天机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媒体的代表参会。14日,大会举行了开幕式。中国国家航天局系统一司司长熊攀在致辞中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