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面临的最大课题之一,智能交通系统被认为是解决日趋恶化的城市交通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介绍了智能交通系统的作用和国外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状况,重点阐述了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中的5个保障措施和需要认真处理的7种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信息化作战保障条件下的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和提升,面向装备OODA闭环提出装备智能保障系统,建立基于DoDAF的智能保障系统结构模型,并基于网络分析法对装备智能保障系统和传统装备保障系统的效能进行了对比评估。在总结当前装备效能评估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OODA全流程闭环为目标,分析装备保障的现存问题和装备智能保障模式的特点,并构建武器装备智能保障系统模型。通过系统高层概念、能力、任务活动等要素建模,构建武器装备智能保障系统效能模型并基于网络分析法开展效能评估,通过装备训练保障、维修保障、信息支援和行动支持等维度对比了传统装备保障系统与智能保障系统的效能差异,提出智能保障技术的发展建议,为装备保障的智能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航天》2014,(11):4-4
9月17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对外发布交通信息大数据产品“四维交通指数”。“四维交通指数”官方网站、App客户端、微信服务号(交通眼)也在发布会现场亮相。  相似文献   

4.
论文就计算机网络在智能小区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介绍了智能小区的特点和系统组成,阐述了智能小区计算机网络的组建,说明了计算机网络在智能小区建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通信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高速公路逐步走向智能化 ,并将最终发展成为智能交通系统 ( ITS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相应地 ,高速公路的收费技术呈现出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文中介绍一种新型的融合式的自动收费系统 ,它采用智能卡技术 ,融合了人工收费方式和半自动收费方式 ,不仅支持现有系统的收费方式 ,而且还为将来采用电子收费 ( ETC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技术提供了接口功能 ,使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好的扩展性 ,满足高速公路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物联网技术背景下,智能手环为代表的智能穿戴设备自推出之日起便受到人们的追捧,并对人们的健康生活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本文围绕智能穿戴设备对居民健康生活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从微观角度,研究分析智能穿戴设备对人们健康生活的影响;从宏观角度,分析智能穿戴设备在社区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7.
北京三号A/B卫星是基于我国第二代敏捷卫星平台CAST3000E研制的高分辨率光学遥感智能敏捷卫星,具有“超敏捷、超稳定、超精度”、“智能复合控制、智能自主规划、智能图像处理”的技术特点。文章重点介绍了北京三号A/B卫星的总体设计和技术创新性,包括卫星设计方案、成像模式和操控模式等,并结合在轨实际应用情况介绍了卫星的能力水平及技术指标的国际对标情况。  相似文献   

8.
现代交通系统的核心是对交通信息进行采集。使用雷达对交通信息采集具有效果好、不易受环境影响且寿命长等优点。交通信息采集的本质是对目标的状态信息进行动态检测。由于交通环境的复杂多样,因此采用合理的算法实现对目标的跟踪显得尤其重要。该文以转换测量卡尔曼滤波(CMKF)为基础,采用经验联合概率数据关联算法(CJPDA)与概率数据互联算法(PDA)相结合的数据关联方法,利用PDA对单目标或稀疏多目标进行数据关联,用CJPDA对复杂多目标进行数据关联,从而实现了雷达对目标的跟踪,进而实现了对交通信息的采集。文中首先介绍了CMKF滤波算法相关技术原理;其次描述了一些常用的数据关联算法实现过程;最后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该种组合目标跟踪算法能够在满足交通信息采集雷达精度要求的同时有效的降低系统运算量,对系统的实时性有较好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针对北京三号A/B卫星高速数据处理和传输需求,采用全路由总线互联架构,全新设计了第五代数传基带处理设备智能处理器,给出了相关功能、指标和特点;重点介绍了智能处理器中软件定义功能的高性能异构计算单元、高性能遥感影像在轨处理技术、数传任务自主管理技术等在轨处理关键技术;最后,给出了智能处理器试验验证和应用情况,其具备硬件平台通用、软件定义功能,大幅提升了常规数传能力,创新实践了多种智能数传功能,通过北京三号A/B卫星成功在轨验证及应用,智能处理器可作为成熟产品应用于后续空间高速数传任务。  相似文献   

10.
10月25日、26日“卫星远端站智能告警系统”、“视窗2000平台下的多功能服务器”两项技术革新项目鉴定会在南京召开,由华东空管局、济南、合肥空管中心及北京航管科技的专家领导组成鉴定小组经过认真地审查测试,一致肯定了革新项目的技术含量和较高的推广价值。“卫星远端站智能告警系统”开发了卫星远端站智能告警、监控系统,弥补了民航卫星远端站缺乏监控的严重缺陷,实现了对卫星设备的计算机远程实时监控和监控口智能切换,为保障安全生产提供一种更有力可靠的保障手段:“视窗2000平台下的多功能服务器”针对目前转报系统存在的缺陷,并通过研发新的软件,使用远程拨号的功能完成了线路和电报终端的双重应急备份功能,提高了转报的运行保障质量。  相似文献   

11.
近日,民航空管系统规划处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民航空管系统。十五。期间建设情况。一是管制中心建设项目全面落实。完成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区域管制中心和三亚等一批管制中心的建设,空管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特别是三大区域管制中心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民航空管自动化、现代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二是航路改造取得重大进展。北京-广州、北京-上海、上海-广州等重要航路进行了改造,  相似文献   

12.
廊坊智慧交通建设步履维艰,本文从智慧交通的概念着手,从智慧交通建设的主角、关键、突破口、根本保障等方面提出加快智慧交通建设的几点建议,对于促进廊坊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自法  崔伟光 《航天》2010,(1):12-13
近年来,中国空间信息技术科学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在遥感信息技术方面,已经建立了资源卫星数据服务体系,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相应的遥感数据生产加工市场潜力巨大,相关企业也正在迅速发展与壮大;在卫星定位技术产业方面,也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群体,广泛应用于精准农业、车船调度管理、智能交通、移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测绘和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已经成为空间技术应用中首先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4.
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微波组件智能生产线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是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综合电子产品核心制造平台,是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被评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组装工艺中心副理事长单位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的核心支撑机构。  相似文献   

15.
<正>为进一步推动航天智能感知技术发展,紧跟智能技术前沿,拟于2019年6月在北京召开第十届"航控论坛"。本届论坛在中国宇航学会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的指导下,由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和宇航智能控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论坛将邀请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会,围绕"智能感知技术"主题,发布主题报告和特邀报告,共同探讨智能感知技术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分  相似文献   

16.
由北京宇航学会“应用卫星及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和航天工业总公司第十六专业信息网于1996年5月在重庆联合召开的卫星应用研讨会印发了论文集(四),其论文题名如下,仅供参考。 1.海事卫星为中远腾飞插上翅膀 2.交通系统卫星通信现状及展望 3.我国鑫诺卫星通信公司及其鑫诺卫星  相似文献   

17.
吴燕生 《宇航学报》2023,(3):313-321
针对在产品可靠性极限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航天运输系统飞行可靠性的问题,提出突破应用智能飞行技术以支撑航天运输系统更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途径。为此总结划分了世界航天运输系统智能飞行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对标国际智能飞行技术先进水平分析了发展差距。据此制定中国航天运输系统智能飞行技术发展架构,构建了由“感知与监测-评估与决策-执行与处置”组成的功能层,明确了相应关键技术,分析了智能飞行技术对顶层总体设计准则和流程影响。最后对中国智能飞行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田琪  吴飞 《航天控制》2023,(4):13-19
多智能体系统在许多实际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机器人技术、分布式控制和多人游戏等。这些领域中的许多复杂任务无法通过预定义的智能体行为来解决,而基于通信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Multi-Agent Reinforcement Learning, MARL)技术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方法之一。该领域存在2个核心问题:1)如何建立有效的多智能体通信机制,从而提升多智能体系统的整体性能;2)在带宽受限的场景下,如何设计高效的通信调度方案从而压缩通信过程中冗余信息。本文首先对处理这两个核心问题的文献进行了概述并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工作,接着说明其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最后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航天员》2010,(2):48-48
2010年3月24日下午.航天英雄杨利伟在北京变通大学天佑会堂作了一场有关航天员选拔训练方面的报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及1400余名师生共同聆听了报告。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组成固体火箭发动机光纤智能健康监测系统的基本原理,研究了光纤传感器缠入复合材料壳体的工艺问题,构建了光纤智能实时监测系统,并通过水压试验对试样进行了实时监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步验证了光纤智能实时监测系统的功能,表明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健康监测系统在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