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肯 《民航科技》2005,(3):57-60
基线转弯程序是我国目前民用机场使用频率较高的仪表进近程序型式。文中提出的研究基线转弯程序容量的方法,有助于分析机场基线转弯程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优化仪表进近程序设计,制定机场空域飞行程序发展规划以及制订合理的空中交通管理指挥预案及编排航班计划提供有效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进近程序是航空器根据飞行仪表,对障碍物保持规定的超障余度所进行的一系列预定机动飞行。这种飞行程序是从规定的进场航路或起始进近定位点开始,经过进场、起始进近、中间进近和最后进近,到能够完成自视着陆的一点为止,包括失误进近的复飞程序。所有的民用航空器使用的可供仪表飞行的机场,都必须设计仪表飞行程序,制定机场运行最低标准。建立机场仪表飞行的自的,是保证航空器在机场区域内按规定程序安全有秩序地飞行,以避免在起飞离场和过近着陆的过程中,航空器与地面障碍物,肮空器与航空器之间相撞。确保飞行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3.
RNP AR飞行程序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NP AR飞行程序因其水平保护区小、航迹设计灵活以及能提供垂直引导而备受青睐,在地形复杂或空域受限的机场使用RNP AR飞行程序能显著降低运行标准,提高运行效率~([1])。本文从RNP AR飞行程序设计规范入手,详细阐述了RNP AR飞行程序设计的主要内容,并以某机场进近程序为例,进行了RNP AR飞行程序设计的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考虑未来空域变化的基础上,以现行进离场程序为基础,本着简化程序,减少因程序原因引起不必要飞行冲突的原则,对现行进离场程序进行分离。从而达到减轻管制员的压力,降低飞行员的工作量,使飞行更加简便的目的。同时本项研究对其他有类似情况的机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飞行程序是一个机场能够提供航空器正常起降,保障航空器安全、有序运行的基本条件,是机场组织实施飞行、提供空中交通服务、建设导航设施的基本依据。飞行程序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航空器运行的安全和效益,同时也影响到机场的使用效率。一、飞行程序设计飞行程序是根据飞行仪表和对障碍物保持规定的超障余度所进行的一系列预定的机动飞行。这种机动飞行是从起始进近定位点或从规定的进场航路开始,至能完成着陆的一点为止,如果不能完成着陆,则飞至等待或航路飞行的超障准则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我国基于性能的导航(PBN)技术的不断实施,各个机场RNP APCH飞行程序的Baro-VNAV运行应用越来越广泛。高高原机场具有海拔高、气温条件与国际标准大气条件差异大的特点。在高高原机场设计和实施Baro-VNAV程序时,要尤为关注飞行程序温度限制对运行的影响。根据中国民航PBN实施路线国,在所有新建机场和大部分现有机场实施基于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RNP APCH程序,并配套使用基于气压式垂直导航(BaroVNAV)的类精密进近(APV)程序。BaroVNAV是一种导航系统,是航空器机载计算机根据RN P APCH进近程序规定的垂直航  相似文献   

7.
今年一月,民航总局通过了《中国民用航空高度表拨正程序和过渡高度层改革方案》,各管理局根据方案制定的原则,对本管理局内的机场飞行程序进行了修改,过渡高度层改革对飞行程序的修改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总局《改革方案》规定,大多数机场标高较低的机场(如华东地区)过渡高度层改为3600米(QNE),过渡高度改为3000米(QNH),这本身非常简单,但在飞机运行、管制实施中将场面气压高度改为修正海平面气压高度,就会对飞行程序产生很大的影响,必须对航线手册中所有标准仪表进、离场图,仪表进近图作修改。下面以一个机场标高25米的机场来举例说明场面气压高度变为修正海平面气压高度对整个飞行程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Gauss平均引数的RNAV进近程序航迹引导参数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计算基于WGS-84坐标的RNAV进近程序航路点坐标和航迹引导参数,提供精密RNAV导航数据,降低RNAV进近系统误差,提出了实测跑道入口WGS-84坐标,然后沿跑道中线外推各航路点WGS-84坐标的计算方法。采用Gauss平均引数法对各航段的航线角及航段距离进行了反算,以验证外推航路点坐标的计算精度。通过西南地区某机场"T"型RNAV进近程序的设计及飞行验证,该方法可推广到其他机场的RNAV进近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11月22日,奥凯航空公司试飞飞机"新舟"60在漠河机场经过50分钟试飞后安全降落,标志着漠河机场仪表着陆系统试飞成功。本次试飞科目主要包括漠河机场新建仪表着陆系统及飞行程序、精密进近助航灯光系统。  相似文献   

10.
随着空中交通流量的日渐增大,空域结构及交通流分布的不合理性导致空中交通管制与飞行安全存在着一定的隐患。鉴于机场进近区是限制空域运行能力的主要瓶颈,针对如何提高空域资源利用率从而提升空域容量进行了进近区扇区规划,提出了考虑飞行流量、冲突发生的位置以及空域运行情况等因素建立的扇区容量均衡模型,利用霍夫曼编码原理进一步找到了扇区边界,并验证了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J7L飞机大迎角/失速/尾旋试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启  李树有  张培田  吴菊英 《飞行力学》2001,19(4):58-61,66
介绍了J7L飞机大迎角/失速/尾旋试飞的目的,简要说明了大迎角/尾旋试飞前的预先研究工作,并结合具体的试飞结果曲线对J7L飞机失速/尾旋特性及改出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常规布局飞机的大迎角/失速/尾旋试飞,为新机试飞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程序转弯是航空器进场阶段使用的一种反向飞行程序,程序转弯模板是用来量化转弯区范围的一种复杂图形,模板的主体由风螺旋线构成.传统模板绘制是基于手工做图的方法来实现,步骤复杂,不利于计算机的自动化处理.通过引入风螺旋线精确算法,可以准确实现程序转弯模板中的风螺旋线绘制、公切线计算,以及风螺旋线的趋势分析,使飞行程序模板的计算过程得到较大的简化,为计算机的自动化处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航空发动机飞行载荷谱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迎东 《航空动力学报》1997,12(1):89-91,111
提出了基于飞机的设计飞行任务剖面、飞行力学及发动机原理的发动机飞行载荷的预测方法,即首先将飞机的设计飞行任务剖面通过飞行力学的基本原理转化为发动机的推力(或油门)剖面,然后通过发动机性能计算获得发动机的其它工作状态参数,从而获得发动机的飞行载荷谱。   相似文献   

14.
DFBW飞机人-机闭环纵向着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冯亚昌  王勇  王占林 《航空学报》1992,13(2):103-106
本文根据试飞员的飞行体会和一组试飞曲线,提出驾驶员参数随着着陆过程变化的频率域模型,建立装有DFBW飞机的人-机闭环系统数学模型,编制非线性全量时域仿真程序,对纵向着陆过程动态作了全面的定量分析,其结果与装有MCS飞机的试飞情况吻合,验证了本文建模、程序可信度和精度,从而得出某DFBW飞机着陆特性是可被驾驶员接受的一些有益结论。  相似文献   

15.
With control using redundant multiple control surface arrangement and large-deflection drag rudders,a combat flying wing has a higher probability for control surface failures.Therefore,its flight control system must be able to reconfigure after such failures.Considering three types of typical control surface failures(lock-in-place(LIP),loss-of-effectiveness(LOE) and float),flight control reconfigur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capability of such aircraft types are analyzed.Because of the control surface redundancy,the aircraft using the dynamic inversion flight control law already has a control allocation block.In this paper,its flight control configuration during the above failures is achieved by modifying this block.It is shown that such a reconfigurable flight control design is valid,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flight attitude control task.Results indicate that,in the circumstances of control surface failures with limited degree and the degradation of the flying quality level,a combat flying wing adopting this flight control reconfiguration approach based on control allocation could guarantee its flight safety and perform some flight combat missions.  相似文献   

16.
魏金钟  高金源 《航空学报》1991,12(8):377-387
 把频率加权二次型法与隐模型跟踪理论综合起来,在系统设计时,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动态特性和鲁棒性要求,以期达到满意的综合指标。利用所述方法,设计了飞控系统的控制律。通过数字仿真及实时混合仿真表明,与通常最优二次型方法所设计的控制律比较,用本文所述方法设计的控制律,不仅有满意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而且还改善了鲁棒性。  相似文献   

17.
飞机着陆灯与机场助航灯光系统为民用飞机夜航起飞、着陆提供照明,两者都十分重要。民航法规CCAR121部要求飞机必须装有至少两个着陆灯,而AC-97-FS-2011-01则要求民用机场必须配备助航灯光系统。分析了着陆灯与助航灯光两者在夜航着陆过程中的作用,并阐述两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The concept and a design methodology for robust damage-mitigating control (DMC) of aircraft is presented. The goal of DMC is to simultaneously achieve high performance and structural durability and the design procedure is based on damage mitigation at critical structures and retention of the flight performance. An aeroelastic model of the wings has been formulated and is incorporated into a nonlinear rigid-body model of aircraft flight-dynamics. Robust damage-mitigating controllers are then designed using the H-based structured singular value (μ) synthesis method based on a linearized model of the aircraft. In addition to penalizing the error between the ideal performance and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the aircraft, frequency-dependent weights are placed on the strain amplitude at the root of each wing, Using each controller in turn, the control system is put through an identical sequence of maneuvers, and the resulting (varying amplitude cyclic) stress profiles are analyzed using a fatigue crack growth model that incorporates the effects of varying-amplitude cyclic loading. Comparisons are made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strain-amplitude weights on the resulting flight performance and fatigue crack damage in the wings. The results of simulation experiments show significant savings in fatigue life of the wings while retaining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aircraft  相似文献   

19.
桑雨生 《飞行力学》1999,17(2):70-75
首先根据飞行轨迹稳定性的数学模型,得出了飞机在闭环条件下扰动过程速度的变化规律及飞行轨迹稳定性的应用条件,并且结合不同类型的飞机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以推力曲线为基础分析了不同类型飞机的临速度范围,并根据飞机级曲线对飞行轨迹稳定性界状态与有利速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李树有  王启 《飞行力学》1993,11(1):59-60
3.2 失速特性失速特性试飞是在巡航(襟翼收上,起落架收上)、起飞(襟翼15°,起落架收上)和着陆(襟翼38°,起落架放下)三种构形下,后重心28%b_A,飞机质量为21.4~19.7t范围内进行的。慢车直线飞行失速特性试验的发动机油门为17°,扭矩压力为1.9 MPa。带动力直线飞行和转弯飞行失速特性试验的发动机功率为1.6V_(s1)平飞功率,即油门为30°,扭矩压力约为3.0MPa。失速特性试验的后重心改在28%b_A,而不是在设计后重心33%b_A,这是考虑到Y—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