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航空工业制造工程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从事航空制造技术研究和工艺装备开发的综合性研究所 ,也是全国著名的机电产品技术开发中心。该所此次参加珠海第三届中国国际航展的主要单位有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连接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数控制造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树脂基复合材料构件制造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集激光加工、电子束加工和离子束及等离子加工技术于一体 ,是国内唯一同时拥有三束加工技术的研究单位 ,目前实验室的总体综合实力已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连接技术航空科技重点…  相似文献   

2.
高能束流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在京通过正式验收以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张彦仲为主任的13人验收委员会在六二五所对高能束流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经过充分讨论,验收委员会认为,高能束流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原有设施基础上,通过自行研制和引进国外先进...  相似文献   

3.
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是在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原有激光、电子束和等离子加工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于1995年11月正式投入运行,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1名,研究生12名,国内外客座教授和顾问29人。研究室研究专业涵盖了激光、电子束、等离子及离子束等高能束流加工技术的多个学科,承担了激光、电的制备技术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解决再铸层、微裂纹及加工效率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激光焊接(激光复合热源焊接)、切割。主要研究方向为航空航天用钛、铝合金及新型材料的激光焊接技术;激光焊接接头力学行为及…  相似文献   

4.
当前,以高能束流(激光束、电子束、等离子或离子束)为热源而开展的金属、非金属或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高能束流增材制造不仅能够大大减少制造工序、缩短生产周期,节省材料、降低成本等,而且成为航空航天、医疗卫生等行业快速验证优化设计、快速响应制造的强有力技术手段。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展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具有较完整的高能束流增材制造专业体系。近日,本刊记者就一些热点问题采访了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高能束流特种加工及快速制造学术带头人巩水利研究员。  相似文献   

5.
高能束流加工技术以高能量密度束流为热源与材料作用,从而实现材料的去除、连接、生长和改性,已成为航空制造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1993年4月批准立项,1996年3月批复运行,现拥有研究人员60余人。实验室现主要围绕新材料、新结构的激光、电子束、离子束及等离子体加工技术和关键装备技术等开展研究,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优势,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高能束流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是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联合管理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1993年4月经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批准立项建设,1996年3月正式批复投入运行.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突出原始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注重引进、消化与吸收,与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相呼应,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和具有综合优势的人才队伍;开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前沿探索研究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力争成为国际先进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能束焊接、高能束快速成形及高能束表面加工等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概述并归纳当前的技术现状及应用,结合现代航空技术对制造工艺提出的新要求,阐述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在航空制造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及实验室如何加强预先研究,促进成果应用与转化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及实验室如何加强预先研究,促进成果应用与转化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以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应用为背景,综述了以激光冲击强化、离子注入为代表的高能束表面改性技术的原理、工艺、研究现状及应用,展望了高能束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于1999年6月23日正式批准了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的“数控制造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为:(1)提高航空行业数控技术水平及综合效益的工程支撑技术;(2)扩展数控技术对新型号研制的适应性,提高数控加工质量的数控工艺;(3)研制航空工业所需的关键数控机床及数控设备。其主要建设内容为:通过引进高水平的设计开发工具、网络系统、关键测试分析仪器,完善集成化的实验环境,增强关键工艺验证及设备制造能力。该重点实验室由工程支撑技术单元、数控工艺技术单…  相似文献   

12.
工技术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加工技术",它是当今制造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并将为材料加工和制造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具有常规加工方法无可比拟的特点,在航空领域,高能束流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请您介绍一下"三束"技术及其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发展前景. 董闯:"三束"指激光、电子、离子三种载能束.三束材料改性是将近代物理学的新技术引入材料科学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综合学科,利用这些高能载能束流可实施材料的高效制备、加工和改性处理,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新材料和新技术,具有绿色制造的特点,既有基础研究意义,也有工业应用背景.这类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受到了广泛关注,三束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在一批具有远见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倡议下,于1988年5月开始筹建,1991年10月正式运行.三束材料改性技术能够实现常规手段不能达到的材料性能,这在航空制造领域尤其重要,如可以通过三束实施合金表面强化处理乃至进行复杂部件的成形加工,我国因此建设了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就是侧重于发挥三束技术的制造优势.  相似文献   

14.
高能束流加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被誉为本世纪先进制造技术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已经应用到焊接、表面工程和快速制造等方面,在航空、航天、船舶、兵器、交通、医疗等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激光/电子束为代表的高能束流加工是航空装备研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也是当今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本文分别介绍了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在航空结构的焊接、增材制造、表面改性中的应用:激光/电子束焊接实现了飞行器大尺寸机身结构与航空发动机结构的整体化。激光/电子束增材制造实现了复杂结构的轻量化与快速成形,并广泛应用于发动机叶片修复。在表面改性方面,激光冲击强化大幅改善了航空结构的疲劳性能;超快激光可用于涡轮叶片气膜孔的高精度制备以及表面微纳功能结构的制备;电子束加工出的表面尖峰大幅提升了金属-复材接头的强度。最后,从新材料、新结构、加工过程质量监控这3个方向对高能束流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中航工业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始建于1961年,系中航工业所属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研究所,是航空机载设备制造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拥有精密制造技术航空重点实验室和航空精密加工制造技术中心,主要承担航空机载设备精密制造和精密检测技术及其设备的研制和开发。研究所在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设备,惯导测试与运动仿真技术与设备,数控三坐标测量机技术与设备,精密检测技术与设备,环境试验技术与设  相似文献   

17.
超精密加工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中国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杨福兴,吴明根超精密加工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于1992年开始筹建,并于1995年9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目前已投入正常运转。该实验室是超精密加工专业实验室,主要任务是从事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8.
高能束流加工设备应用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能束流加工作为当今制造技术发展的前沿,其研究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技术领域有激光加工技术.电子束加工技术、离子束及等离子体加工技术以及高能束流复合加工技术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航空工业对高能束流加工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满足国防工业发展需要,本刊以"高能束流加工设备应用"为主题展开调查,力求通过我们的调查为高能束流加工设备供应商和相关用户搭建交流平台,了解该领域设备的应用现状、用户的需求以及推广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读者了解目前的高能束流加工技术设备应用情况,并为高能束流加工设备供应商的产品研发、销售提供参考,为用户选购设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包含了以激光束、电子束和等离子体为热源对材料或构件进行特种加工的各类工艺方法,如焊接、切割、制孔、喷涂、表面改性、刻蚀与精细加工等。作为先进制造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具有常规加工方法无可比拟的特点,并已扩展应用于新型材料的制备领域。高能束热源以其高能量密度、可精密控制的微焦点和高速扫描技术特性,实现对材料和构件的深穿透、高速加热和高速冷却的全方位加工,在高技术领域和国防科技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国内外现状和水平,阐述了其所具有的特点和在航空航天制造技术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最后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