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业界动态     
《卫星应用》2009,(2):63-64
依托“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快速预报雷电灾害”项目启动 “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开发”项目2009年3月25日启动,该项目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中国气象局、总参大气研究所等5所单位合作完成。该项目依托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进行,多学科领域交叉项目完成后将实现雷电灾害信息的快速预报,市民出行就能有准备了。该系统搜集海量雷电信息数据并作出分析后,将会对雷电灾害信息在0~2小时内进行预报,再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渠道传到公众手中,从而减少雷电对公众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可全天候发送高精度的导航、定位和授时信息,是一种可供海陆空领域的军民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目前世界上正式投入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有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和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相似文献   

3.
国外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卫平 《航天控制》2004,22(4):30-35
本报告对目前国外三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 ,GLONASS和伽利略系统的技术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 ,分析了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对我国发展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丽 《卫星应用》2002,10(4):11-15,47
介绍了我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发展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我国GPS的产业化目标。  相似文献   

5.
陈全育 《航天》2010,(3):10-13
“卫星导航应用只受人们想象力的限制。”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创始人布拉德·帕金森的这句经典名言,早已成为世界卫星导航应用市场发展趋势的准确描述。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如今卫星导航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6.
《航天器工程》2016,(2):64-69
通过建立高精度的航天器轨道摄动模型,可以显著地提高GPS导航信号模拟器的仿真精度。文章通过借鉴现有的高精度轨道摄动模型的研究成果,将其产生的轨道数据引入到GPS导航信号模拟器的数学仿真流程之中,并对最终的仿真性能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在采用所介绍的应用方法后,能够有效地提高GPS导航信号模拟器的工作性能。此研究结果也可为后续GPS导航信号模拟器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GPS、SINS导航系统的各自优缺点,提出了将我国自主研制的双星导航系统运用于GPS/SINS组合导航系统中,形成新的GPS/SINS/双星导航定位系统,并利用卡尔曼滤波建立了系统误差模型,该组合导航系统安全可靠,满足在DPS或双星信号短期无效情况下定位导航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两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先后投入运行,为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建立了新的里程碑。经过短短10多年的发展,GPS系统取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车载GPS导航系统原理与电子地图的应用模式,讨论了中心监控式的导航系统和自主导航系统的技术特征与运行流程,并根据抽样调查,对车载GPS导航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总结分析了我国的自主车载导航定位系统产业特征、产品趋势以及国内汽车导航业存在几大阻碍因素和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民航GNSS(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导航卫星完好性监测系统工程》是中国民航GPS卫星增强系统,以便于GPS导航系统能够满足其作为辅助或者主用航空导航系统时的完好性要求。工程主要分为三部分:建立并完善GPS卫星航路导航地基区域完好性监视系统;建立航路GPS完好性的试验工程,实现GNSS的航路应用;建立机场LAAS着陆试验工程,探索GNSS在我国机场着陆的应用。第一部分现已经建成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1.
原子频标与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原子频标目前已成为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建立的基础,本文在概述各种频率源性能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以原子频标为基础的时频系统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了不同的时频系统中原子频标与定位精度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我国的下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时频系统的确立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GPS导航定位技术的日臻完善,其在军民领域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对GPS的干扰监测和抗干扰措施一直是该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美国政府为了使GPS系统免受各种无意或人为干扰,建立了GPS保障机制,并研究部署了干扰监测定位系统。这些措施有效保障了GPS系统的正常工作,确保其国内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部门安全连续地稳定运行。针对GPS干扰普遍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GPS保护机制的主要计划和措施,总结了GPS干扰监测定位系统的发展趋势,为导航干扰监测与定位系统的规划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据法新社报道,美国和欧盟6月2 6日在爱尔兰的恩尼斯,就开发GPS和“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合作达成协议。该协议是建立在美国和欧盟今年2月在布鲁塞尔达成的卫星导航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之上达成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欧盟交通事务委员帕拉西奥以及爱尔兰外长科恩签署了欧美双边合作协议。协议明确了未来的欧洲“伽利略”系统将与美国的GPS系统以平行使用,互不干扰的方式运行。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是欧盟于2 0 0 2年正式启动的,旨在建立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伽利略计划启动后,美国一直对此表示不满,声称伽利略计划可能会影响GPS的有效运…  相似文献   

14.
导航卫星系统总体研究及星座改进方案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滨涛 《航天控制》2005,23(1):7-10
我国的双星导航定位系统是我国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采用“有源 应答”的定位机制,用于中、低动态用户的区域导航定位,与国外卫星导航定位系 统相比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为满足对高速运动的精确制导武器导航定位的需 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星座改进方案,并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显示此方案可 以满足在我国及周边地区导航定位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当下,一提到卫星导航系统,人们就会不由地联想到美国的GPS,它几乎成为导航的代名词。GPS以其高精度的定位服务、精准的授时服务和发达的应用开发,大大拉近了太空与普通人的距离。如今的全球卫星导航市场虽然仍是GPS一家独大,但考虑到国家安全和利益,俄罗斯在加速恢复、欧洲在积极部署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格洛纳斯"和"伽利略",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是基于这一背景开始组网建设的。从2000年开始组建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到日前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入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组网情况进展如何?在导航应用过程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北斗"距离GPS还有多远?如何推动北斗导航事业的发展?记者就此专访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中国卫星导航系统专项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和技术部副主任郭树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两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先后投入运行.为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建立了新的里程碑。经过短短10多年的发展.GPS系统不仅在近年的几次战争的精确打击和联合作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还广泛地拓展了应用领域.形成了新兴的产业并渗透到国民经济、科学、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证明了GPS系统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7.
区域定位系统是一种与GPS兼容的地基导航系统,可以完成轨道飞行器乃至弹道试验的定位和定轨任务。区域定位系统由若干地基导航发射台(也可增加一、二个天基导航台)网和卫星载接收机组成。其定位精度估计在100m以内,如地面导航台网与GPS差分导航台结合起来,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无源三维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钟差的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PS的成功已证明:三维无源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现阶段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这种系统建立的一个核心技术是时频技术,即星地统一的时间基准,本文在简单介绍三维无源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时频系统方案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其主要关键技术-卫星钟误差的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19.
<正>北斗卫星系统是我国自行开发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控制的区域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国家花费巨资建设的专门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我们应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为我国在能源建设中的重点——油气田的开发提供服务,特别是在油气田的开发和生产全过程中,对各种数据的传输进行监测和监控,从而实现安全生产,避免因油气田事故造成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20.
北斗/罗兰C组合导航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邓方林  梁勇 《宇航学报》2005,26(3):287-290
为解决我国缺乏拥有自主控制权的无源三维导航定位系统与军用、民用领域迫切需要三维导航定位的矛盾,提出了一种将我国已有的"北斗一号"、"长河二号"和军网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构成我国区域性的自主三维导航定位系统的方案。介绍了组合系统的原理与组成,分析了组合系统定位精度。初步研究和实验表明,该方案有助于缓解我国防建设对三维导航定位的急需,克服(或缩小)"长河二号"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定位盲区,消除军事装备使用GPS、GLONASS等外国导航系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