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基于DES的单跑道地面等待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离散事件系统(DES)的单跑道地面等待数学模型.针对 影响机场跑道降落服务时间的不同条件,提出了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分别给出了2 个模型的计算方法,比较了算法计算量.并详细研究了跑道降落服务时间参数以及空中等待 和地面等待费用比参数的特性.仿真结果表明算法是行之有效的.该算法已成功应用于空军 某部流量评估系统中.   相似文献   

2.
当飞机在地面上滑行时,其运动会受到风载荷和不对称刹车力矩的影响.为分析飞机的动力学行为,给出了一种基于非完整非光滑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建模与数值仿真方法.将飞机视为由机身和前后起落架组成的多体系统,主起落架的轮子为纯滚动,飞机在地面滑跑时考虑前起落架轮子的侧向滑移.飞机在跑道上滑跑的动力学方程由Routh方程导出,用约束稳定化方法抑制约束的漂移.轮与地面间的摩擦模型为库仑摩擦模型并用集值函数描述,以用于判断前轮是否发生侧向滑移.最后通过数值仿真算例分析风载荷和不对称刹车力矩作用下飞机在跑道上滑行的动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3.
飞机在起飞和着陆过程中刹车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和效率的提高,对提升整个飞行周期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不同的跑道状况(干、湿等)、跑道材质(沥青、软土)或温度等条件下,飞机轮胎与跑道之间的结合力会存在较大差异而直接影响刹车效果甚至有效性的问题,采用与速度相关的动态LuGre摩擦力模型表示结合力,将未知的跑道状态映射到结合力模型参数,通过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达到对跑道状态进行识别的目的.首先建立飞机机体和机轮动力学模型,使用状态观测器对结合力模型中不可测量的内部摩擦状态变量进行估计,并由自适应律获得当前跑道状态对应的模型参数,而后在线求解结合力模型的伪稳态模型得到结合系数最大值及相应的滑移率,将此滑移率作为控制系统的跟踪目标,利用反馈线性化思想构造前馈控制器进行防滑刹车控制,最后通过仿真验证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速起降无人机地面滑跑过程中受到轮胎力、气动力、舵面力等多个非线性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转弯失控,在地面打转甚至冲出跑道等严重事故。目前利用分岔理论分析飞机地面滑跑非线性转弯系统稳定性时,都是基于匀速滑跑的平衡态系统,无法分析加减速对非线性非自治飞机地面滑跑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对此,提出利用达朗贝尔原理将非线性动态系统转化为等效非线性平衡态系统进行分岔特性研究。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无人机非线性地面变速滑跑动力学模型,并基于达朗贝尔原理在系统模型中引入惯性力,将系统转化为等效平衡态系统,进而利用数值延拓法对系统全局稳定性及分岔特性进行求解,分析了无人机变速滑跑过程中加速度对无人机转弯方向稳定性的影响,并对系统出现的鞍结分岔现象、Hopf分岔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对3种典型工况下无人机的运动状态和受力进行分析,揭示了无人机地面变速滑跑转弯时发生方向失稳的本质与机理。同时,在加速度单参数分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开折方法,将前轮转角作为附加参数引入无人机地面滑跑动力学模型,进行双参数分岔分析,讨论了双参数组合对无人机地面滑跑方向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就双参数分岔过程中新出现的BT分岔、G...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感知机场场面运行环境,提出基于度量学习的交通态势弱监督评估方法。根据机场场面航空器的时空分布类型,从交通流量、起降队列、资源需求等视角构建交通态势指标体系;借鉴度量学习范式,利用预先定义的相似集和不相似集自动学习态势样本之间的距离度量;在此基础上,采用K均值算法实现弱监督条件下交通态势的等级划分。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实际运行数据为例,分析并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起始时刻离场瞬时流量、离场累计流量、离场跑道队列长度及进场累计流量的距离系数大于0.5,对场面态势影响较大;与基于欧式距离的K均值算法相比,度量学习将最优轮廓系数提升了33.3%,得到符合预期语义的聚类结果;此外,机场的平均滑行时间越长、跑道配置越复杂,其场面交通态势等级越高。  相似文献   

6.
城市物流无人机机场需具有同时起降多架无人机的能力,针对中小型垂直起降无人机设计了一种单入口单出口、航路交叉、多停机坪的机场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图论的飞行安全优先的流量控制方法。根据机场内无人机飞行状态,控制无人机进离场时间,规划出机场内飞行航路,保证无人机飞行安全。仿真结果表明:该流量控制方法可以确保无人机在机场空域内安全有序飞行;分别测试了面积不同的机场进场与进离场运行容量,在单个停机坪面积一定时,停机坪数量越多进场容量越大,但进离场容量反而越小;因此在设计机场时,在给定的机场面积情况下,需要合理规划停机坪数量。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实时鸟击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利用机场探鸟雷达获取的实时鸟情信息,通过估计鸟击概率和严重程度实时评估鸟击风险.以飞鸟和跑道位置为自变量建立预估方程,计算鸟击概率.将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相结合,建立鸟击严重程度估计模型;该模型充分利用了专家知识和定量计算的优点,称为DAHP模型.为减少该模型中同一层次上参数的个数,将影响评估结果的因素置于一个双层模型中,避免由于同一层次上参数过多造成比较矩阵不满足一致性的问题.本评估方法经过了三跑道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仿真数据和单跑道的北海福城机场实测数据的测试.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提升星群协同的系统容量,考虑在卫星星群上配置阵列天线的传输模式.分析了最大化容量时下行链路的信道条件,给出了系统容量最大化的实现方式,探索了系统参数对信道容量的影响,发现信道容量随地面天线间距成周期性变化,其周期与卫星数目成反比、与地面天线阵列相对于东西方向的夹角的余弦成反比、与相邻卫星之间的角间距成反比.在多卫星多天线环境下,发现信道容量曲线的包络同样随地面天线间距成周期性变化,提出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多卫星多天线环境下减小地面天线间距和降低测控精确度要求的地面天线排布方案.  相似文献   

9.
DFR腐蚀影响系数及其试验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使腐蚀环境下民机结构疲劳分析的细节疲劳额定值(DFR)方法具有更广泛适用性,对DFR腐蚀影响系数与腐蚀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将DFR的腐蚀影响系数分解为地面停放腐蚀影响系数和空中腐蚀疲劳影响系数,建立了地面停放腐蚀影响系数与地面停放腐蚀时间的关系,以及空中复杂综合环境腐蚀疲劳影响系数与单一介质环境腐蚀影响系数的关系.通过试验测定了各种典型情况的DFR腐蚀影响系数,试验结果说明DFR腐蚀影响系数随着地面停放腐蚀时间的增加和环境腐蚀性的增强而降低,腐蚀疲劳的影响较停放腐蚀的影响更严重.分析实例具体说明了腐蚀条件下DFR方法的具体步骤和所需数据,并体现出疲劳分析中计及腐蚀影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因为SARS疫情而取消的校园航空嘉年华,终于在8月14-17日于空军桃园基地恢复举行。由于桃园空军基地随道及大坪仍然在整修中,参展军机及表演机必需在中正机场起降,靠近桃园指挥部的06-24跑道在航展期间需要暂时关闭,以供军机到场及特技飞机起降之用,不但中正机场为空中管制大费苦心。而且航展即将开幕时又 有台风“云娜”搅局。会场布置需拆除避风,军机型场时间只好后延两天,空中分列式和汉翔IDF单机表演,Su-26表演队等的预演也全部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1.
平流层飞艇螺旋桨相似准则分析与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螺旋桨相似理论,选择等Re数和等前进比作为一组相似准则.通过数值模拟验证该相似准则组合的正确性和适用性,着重研究密度对螺旋桨相似性参数的影响,并将螺旋桨数值计算结果与缩比模型地面常规密度风洞试验的有关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的不同工作高度下螺旋桨无量纲气动力系数相互重合,螺旋桨数值计算结果和地面风洞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表明在所选择的相似准则下,密度基本不影响螺旋桨相似性参数.平流层飞艇螺旋桨可以在地面常规密度风洞中按照等Re和等前进比相似准则进行缩比模型试验,为平流层螺旋桨的试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多阶段制造系统调度模型与资源价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时变需求下的多阶段、多工件种类且生产能力可追加的制造系统调度问题构建了一个令总成本最小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最优性条件,得到了工作站生产能力的价格,并解释了它的经济含义.将调度模型转换为一个时空扩展网络上的静态的费用极小流问题,然后用改进的Frank-Wolfe算法求解.  相似文献   

13.
VHF空地数据链信道访问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甚高频空地数据链信道访问模型和CSMA的矩阵分析方法,详细研究了数据报告更新率、数据报文长度、监听密度、数据链路信息传输率、数据链地面站的覆盖范围、数据链所能支持的飞机数目等参数,在不同的信道访问特性变化规律下对系统的吞吐量及报文传输延时的影响.仿真分析的结果表明:信道访问参数对VHF空地数据链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战斗机对地攻击作战效能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运用马尔柯夫过程理论,建立了战斗机攻击地面目标的战场想定和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战斗机的作战生存特征、打击能力和所使用的进攻战术以及各种战场防空武器系统的物理特性和损伤机理,评估了任务成功率、目标被毁率、飞机损失率以及与费用相关的最优战斗时间等作战效能指标.给出了战斗机对地攻击作战效能的计算实例.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客观地描述了对地攻击作战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高超声速进气道的性能参数随飞行高度、来流湍流度及来流马赫数的变化规律,并考察其压缩面上的边界层转捩现象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采用本课题组程序平台HGFS所发展的γ-Reθ转捩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值模拟工作,并对相应的流动现象和机理进行分析。首先,利用进气道压缩面的简化模型对γ-Reθ转捩模型经验关联公式的高超声速改进方法进行了验证;其次,以某型等熵压缩面的高超声速进气道为对象,研究了飞行高度、来流马赫数对边界层转捩位置等多个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飞行高度的增加,压缩面上边界层转捩位置延后,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下降;与地表情况相比,在设计飞行高度转捩位置延后了约0.525 m,边界层厚度增加了约73%,总压恢复系数下降了约3.2%;来流湍流度变化0.5%量级可导致转捩位置移动0.2 m左右,但来流湍流度对总压恢复系数的影响则很小。  相似文献   

16.
A regional tropospheric model can be constructed using surveys from GPS ground networks. Using this model the tropospheric delays of a kinematic station within the region can be interpolated. However, such a model is generally not suitable for an airborne platform high above the ground networks. In this paper, a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 regional tropospheric model for airborne GPS applications is described. First, the kinematic station in the air is projected onto the ground. Then the tropospheric delays at projected point are interpolated from those of the ground networks. Finally, the tropospheric delays at projected point are extended upward to the airborne platform using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gradients and humidity exponential function. For validation of this method, the data of airborne campaign carried out by BKG in cooperation with GFZ and BGR 2008 in the northern Alps are u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GPS kinematic positioning precision in height component can be improved using this method.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推进剂爆轰作用下贮箱爆炸碎片的初始速度,基于能量守恒定律,考虑爆炸碎片动能、爆轰产物动能和内能、贮箱壳体的破坏能及其膨胀做功所消耗的能量,建立了贮箱爆炸碎片初始速度(FIV)模型。FIV模型与典型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带壳炸药爆炸试验数据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有效性。采用量纲分析法确定FIV模型中影响碎片初始速度的关键参量,基于AUTODYN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贮箱壳体高径比、厚径比以及空气密度等参量对碎片初始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爆炸碎片初始速度随着壳体高径比增大迅速减小,当高径比大于1.50时,速度衰减变缓;碎片初始速度随着壳体厚径比增加近似呈线性减小;当爆炸高度小于20 km时,随着爆炸高度增大,空气密度减小,爆炸碎片的初始速度增大;在爆炸高度大于40 km时,空气非常稀薄,可以忽略壳体膨胀做功对碎片初始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In the frame of space missions, mechanisms often constitute critical systems whose functionality and performance need to be tested on ground before the mission launch. The LISA scientific space mission will detect gravitational waves by measuring the relative displacement of pairs of free-floating test masses set into geodesic motion onboard of three spacecrafts. Inside each satellite, the injection of the test masses from the caged configuration into the geodesic trajectory will be performed by the grabbing positioning and release mechanism. To provide a successful injection, the test masses must be dynamically released with a minimal residual velocity against adhesion with the holding device. A parameter that determines the test mass residual velocity is the quickness of the retraction of the holding device. The need arises then to characterize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release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edict its behaviour in the in-flight conditions. Once a validated model of the mechanism is available, the compliance of the system to the tight requirement on the maximum allowed residual velocity of the test mass may be verified. Starting from an electro-mechanical model of the mechanism dynamic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al identification of its relevant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19.
耦合求解流场、组分浓度场、基于SNBCK模型的气体辐射传输/能量方程以求准确模拟飞行器排气系统气动热力及红外特性.窄带模型参数由HITEMP逐线计算数据库计算得到.通过CO24.3μm波段吸收率计算,圆柱炉膛辐射换热特性计算两个算例验证了所采用程序求解辐射传输/能量方程的准确性.最后计算了两种二元喷管的红外特性,结果表明大宽高比二元喷管地面和空中状态红外辐射特性差异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