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提出并研究用氧化亚氮—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测试镍镉浸渍液中的含硅量。并对镍镉浸渍液中硅含量的测试方法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新工艺测试方法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干扰少,重现性好,其含硅量在5~50μg·ml-1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测定样品含硅量(34.0μg·ml-1n=10),相对标准偏差为小于2.2%。标准加入回收率均在98%~103%范围内。适用于镍镉浸渍液中含硅量的控制分析和样品系统分析。在当前分析领域里,用氧化亚氮—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分析测试镍镉浸渍液中含硅量属一种先进的仪器分析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2.
已经发展了一种工作温度高达1950°F的新型的圆箔热流计。它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在高温时,保持了高的灵敏度,而一般传统的康铜箔·铜热流计,在高温时灵敏度将下降30%以上。此外,由于使用了低导热率的圆箔,较高的热电功率输出,改进了时间常数,使其灵敏度获得了成倍的增长。热流计组件的全焊接结构,使它能适应在任何一种金属材料中工作。这些特点,除了高温灵敏度以外,也可以从其他一些标准热电偶如镍铬箔·康铜中获得。文中列出了标准热电偶材料的一些性能数据,并与新型的圆箔热流计在不同温度时的灵敏度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3.
铜-康铜微细热电偶制作新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电偶是航天器真空热试验中应用最广泛的温度传感器,它的制作工艺决定了其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文章以铜-康铜微细热电偶的制作工艺为例,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在惰性气体保护条件下利用高压放电技术进行热电偶焊接制作的工艺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品率高的特点,极大提高了热电偶的制作效率,并且解决了热电偶制作过程中因氧化而引入第三种材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航空航天发动机技术的研究过程中,通常需要准确测量高温、高速环境下的气流温度以衡量发动机的性能,由于传感器强度等因素的限制,温度传感器插入高温气流深度较小,造成很大的导热误差,影响发动机工作特性的评判。对此专门开展了短型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导热误差的研究,建立相应的短型热电偶导热误差仿真模型,并进一步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仿真手段研究不同热电偶插入深度、不同来流马赫数、不同来流总温和不同基底温度对导热误差修正系数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热电偶导热误差修正系数的响应面模型。仿真研究结果可以为短型热电偶导热误差的抑制提供思路并为热电偶使用过程中测量数据的修正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宋凉  刘兴斌  叶晖 《火箭推进》2009,35(1):54-58
为保证钎焊镍层的要求,对耐高温材料TaW10进行了钎焊镀层的工艺研究.通过试验确定了TaW10表面镀镍工艺,包括预处理过程和镀镍过程。对镀层的性能(外观、结合强度及钎焊性能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TAW10执行吹细砂-除油-浸酸-预镀镍-镀镍工序,得到的镀层结合强度高,经试生产钎焊性能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通过非接触式高温变形测量系统,对高硅氧/酚醛防/隔热复合材料在单侧热流载荷作用下的温度和全场高温变形进行了精确测量,并对试样体积烧蚀后的表面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陶瓷板在1 000℃左右对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试件辐射加热200 s后,通过测量发现距离加热面12.62 mm处热电偶温度峰值为259℃,从而说明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防/隔热性能。通过DIC方法测得试样加热200 s后沿加热方向的最大位移为0.18 mm,且沿着试样加热方向位移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规律。通过对材料烧蚀后表面形貌微观观测和分析,发现在试样加热面上出现了凹凸不平的烧蚀坑,并出现了一层很薄的高硅氧纤维高温熔融后的硅氧化合物颗粒结晶状物质。  相似文献   

7.
火箭发动机测试系统热电偶通路抗干扰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电偶温度采集通道是火箭发动机测试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研究其抗扰技术有助于提高整个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介绍了热电偶温度采集通路的系统结构,分析了通路中容易受干扰的部位。并针对热电偶通路中比较容易受到的EFT干扰提出了混合接地策略、加入EMI滤波器和线性光耦隔离模块等三种有效的抑制措施。最后,对热电偶通路中一些通用的抗干扰措施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论述。通过应用这些抗干扰措施,提高了整个系统抗扰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肖培斌 《火箭推进》2009,35(3):61-64
热电偶传感器具有性能稳定、结构简单、使用安全、价格低廉、测温范围广等特点,在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输出信号小,在发动机试验的恶劣环境中若使用不当,则容易造成测量不准或测不到数据。针对目前测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热电偶传感器使用中应注意的一些关键技术和使用工艺要求。工程实践表明,按此工艺操作,热电偶的测量可靠性和测量精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温高频和非均匀热流密度条件下温度测量问题,采用激光连续加热热电偶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热流密度条件下、不同直径热电偶的动态响应特性,分析了热流密度对热电偶动态响应时间和电压变化率的影响,得到热电偶动态响应时间、电压变化率与热流密度的函数关系,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热电偶动态响应特性温度预估方法。结果表明:热电偶动态特性受热流密度影响较大,在相同热流密度条件下,动态响应时间与电压变化率的指数函数呈线性关系;文中提出的温度预估方法在超出热电偶测温量程27.3%的范围内具有较小误差,能满足工程温度测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航天器真空热试验中为了消除焊锡可能带来的温差热电势,文章采用Keithley 2750数据测量系统,通过比较法对焊锡与铜、焊锡与康铜之间的温差热电势进行了测试分析。标准热电偶选择铜-康铜热电偶,测试温度范围为-195~+75℃。测试时,热电偶冷端为冰水混合物,热端为液氮浸泡过的不锈钢圆柱体或热水瓶。为了确保回路中的焊点处于相同的热环境条件,可采用多层隔热组件进行包覆,避免接插件直接接触热沉。  相似文献   

11.
王宏宇  王辉  石义雷  龙正义  毛春满  李杰 《宇航学报》2020,41(12):1525-1532
针对高超声速稀薄来流条件下的激波干扰气动热测量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长时间、中低热流量值(5~500 kW/m2)的带封装结构的量热计,采用空气隔热设计方式降低其侧向传热,实现了有效一维传热,延长了测试时间;并通过热流传感器标定试验,实现了热流高精度测量。为验证量热计的测量性能,开展了地面标定实验和基于双锥模型的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激波/边界层干扰实验(M10和M12),量热计与同轴热电偶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量热计适用于稀薄来流条件下激波干扰引起的复杂气动热问题的热流测量。相比于同轴热电偶,量热计响应时间较慢,但对于较大热流,由于极大减轻了侧向传热的影响,测量精度较高。同轴热电偶对低量值热流(5~20 kW/m2)的测量性能较好,信噪比(SNR)较高。研究成果为开展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稀薄流激波干扰气动热试验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真空热试验的温度测量系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文章介绍了航天器真空热试验的温度测量系统,包括热电偶测量系统、无线测量系统和红外摄像测量系统,涉及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目前热电偶温度测量系统在国内外真空热试验中居主导地位,应用十分普遍。但国外近几年无线测量系统已得到研制,红外摄像测量系统已得到应用,有的空间机构已计划将新型测量系统列入空间环境模拟器的标准配套设备。航天器温度测量系统的这些发展变化值得业内人士关注,进行必要的技术和设备研发工作,更好地适应未来航天器真空热试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在热电偶测温系统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往往测量数据与真实值有较大偏差。在不提高系统硬件成本的条件下,为了提高热电偶测温系统的测量精确度,通过分析测量误差的来源,设计了专门的数据处理程序,减小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精确度。  相似文献   

14.
三元乙丙橡胶(EPDM)由于具有导热系数低的特点,在测量其背面温度时会产生比较大的测量误差.为减少测量误差,在热电偶测温端与被测表面之间增加具有高热导率的金属片作为集热片,对加与不加集热片、集热片选取不同材料(铜片和铝片),以及同厚度不同直径与同直径不同厚度分别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瞬态传热数值计算,分析了集热片材料与尺寸对温度测量准确性及动态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铝片比铜片响应稍快,但强度没有铜片高,从而选用铜片;直径大与厚度小的铜片比直径小与厚度大的铜片响应快.  相似文献   

15.
高温下结构应变测量数据的重复性是判断测量结果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文章采用石英灯辐射加热技术构建瞬态辐射加热环境,以薄壁平板型合金材料结构为测量对象,对光纤应变传感器在瞬态加热环境下应变测量数据的重复性进行实验研究,以确定其对合金材料瞬态高温下应变测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光纤传感器与K型热电偶的测温偏离量小于1.76%;在安装面加热状态,瞬态加热温升速率最高达到18 ℃/s,结构最高温度达到850 ℃,此温度下测得的结构件最大应变为9 848.2 με,3次实验测量数据的重复性优于1.42%;非安装面加热状态、结构温度650 ℃下的3次测量数据重复性为0.95%,且与安装面加热状态、相同温度下的测量数据平均值的相对差异仅为0.67%。综上说明,所采用的光纤应变传感器适用于石英灯瞬态辐射加热环境下合金结构件的应变测量。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用全息二次曝光法测量火焰温度的原理与实验装置,并对稳定火焰进行了测量,获得了火焰内锥顶部一个水平截面上的温度分布。在火争内锥顶和该方法测温仅与用热电偶测得结果相差约4%。  相似文献   

17.
合金薄膜高温压力传感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伟  陈怀礼 《火箭推进》2011,37(5):78-82
合金薄膜压力传感器克服了粘贴式应变压力传感器的缺点,性能更优良,适应恶劣环境压力测量要求。对合金薄膜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比较了几种压力传感器的优缺点,并以应用温度范围这一指标为中心论述了镍铬、铂钨及钯铬薄膜压力传感器的性能特点及研究现状。镍铬薄膜传感器适用于中、低温介质压力测量,而铂钨、钯铬薄膜传感器适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