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信卫星系列的第一颗星电信-1A(Telecom-1A)已于1984年8月发射并进入地球同步轨道。第二颗星电信-1B 于1985年5月8日发射,5月27日定点并开通工作。第三颗星电信-1C 预计于1986年7月发射。这三颗星构成法国全国卫星通信网,工作频段分别为6/4千兆胁、7/8千兆赫及14/12千兆赫。电信-1系列卫星系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阿里安运载火箭把卫星射入地球静止转移轨道(200/36000公里的大椭圆轨道)上。随后卫星经过一系列轨道和姿态机动,逐步完成定点。控制操作分为两部分,即定点操作和位置与姿态保持。  相似文献   

2.
随着“天网”4卫星的发射,明年英国防御部队的通信能力将有很大的改善.初步安排是发射两颗卫星,第一颗将在1986年2月左右用航天飞机射入轨道.第二颗是在轨备用卫星,也将在一年后发射.另外,第三颗卫星可能也会很快发射,尽管英国海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6月25日02时0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成功将"北斗"三号第2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2)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北斗"三号IGSO-2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是第21颗"北斗"三号卫星,也是"北斗"导航系统第46颗卫星。截至目前,在我国发射的"北斗"三号卫星中,有18颗运行于中圆轨道(MEO)、1颗运行于地球静止轨道(GEO)、2颗运行于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据悉,卫星设计寿命12年,  相似文献   

4.
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欧洲委员会的报告对伽利略系统提出了两种星座选择方案:一是21+6方案,采用21颗中高轨道卫星加6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种方案能基本满足欧洲的需求,但还要与美国的GPS系统和本地的差分增强系统相结合。二是36+9方案,采用36颗中高轨道卫星和9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或只采用36颗中高轨道卫星。这一方案可在不依赖GPS系统的条件下满足欧洲的全部需求。该系统的地面部分将由正在实施的欧洲监控系统、轨道测控系统、时间同步系统和系统管理中心组成。为了降低全系统的投资,上述两个方案都没有被采用,其最终方案是:系统由轨道高度为23616km…  相似文献   

5.
《航天器工程》2008,17(4):F0003-F0003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自1968年组建以来,研制并发射成功62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4艘无人试验飞船和2艘载人飞船。其中,有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第一颗现代小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和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在载人飞船技术、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技术、  相似文献   

6.
航天短讯     
《航天器工程》2020,29(1):110-116
正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据新华网2020年3月9日报道,当天,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4颗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适时入网提供服务。这是北斗三号第29颗全球组网卫星,也是第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此类卫星将在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上发挥关键作用。今年5月还将发射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届时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将全面完成。据悉,"北斗"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7.
依凡 《航天员》2014,(2):52-54
倍受青睐的立方体卫星 这次发射的主要目的是把美国空军一颗空间试验卫星送入轨道,其他的28颗都是NASA“立方体卫星计划”中的微型立方体卫星。通常,在我们看来,一颗地球轨道卫星的价格往往是不菲的,每一颗的造价高达数亿美元。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9月30日7点1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1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第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也是我国发射的第20颗北斗导航卫星,工作轨道为地球倾斜同步轨道。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抓总  相似文献   

9.
1994年GPS就全面进入正式运行,该系统由21颗卫星组成,分别沿6个轨道平面运行,还有3颗卫星一直处于热备份状态,总计24颗。但在轨道上运行的GPS卫星总数实际上是变动的,1998年就有27颗GPS卫星在轨道上运行。若将与  相似文献   

10.
32颗GPS卫星星座空间覆盖特性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PS卫星要准确完成定位功能可见卫星数应不少于4颗.通过建立针对低轨、中高轨和大椭圆轨道目标卫星的GPS信号空间几何覆盖模型,利用Matlab计算针对低轨、中高轨和大椭圆轨道的可见卫星数,对目前美国32颗GPS卫星星座的空间覆盖特性进行仿真.仿真结果显示,32颗GPS卫星星座不仅可以对低轨目标实现全轨道覆盖,而且对中高轨和大椭圆轨道也有所覆盖,大大扩展了24颗GPS卫星星座的空间应用.  相似文献   

11.
1月7日,美国麦道公司的德尔它2(7925型)火箭在首次商业发射中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了第一颗NATO 4A通信卫星。 该卫星最终将定点在西经18°的静地轨道上,用来替换1978年发射的NATO 3C卫星。另有3颗NATO 3卫星也位于静地轨道上,其中最后一颗是1984年发射的,根据1987年2月签订的合同,英国宇航公司和马可尼空间系统公司应制造2颗军用卫  相似文献   

12.
同步轨道卫星共位是指在一个地球同步轨道±0.1°的窗口上放置2颗或2颗以上的卫星。文章介绍了同步轨道卫星多星共位的必要性和差分连接端站干涉测量的原理,对同步轨道共位卫星位置测量精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差分连接端站干涉测量技术能够满足同步轨道共位卫星位置测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吴忠 《中国航天》1995,(1):37-37
1994年8月11日,俄罗斯用质子号运载火箭将3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卫星送入倾角为64.8度的轨道。在此之前该系统已有13颗卫星运行在两个不同的轨道平面上,其中9颗仍在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     
《航天》2011,(9):4-5
中国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升空 7月27日5点44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雨中起飞,成功将中国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的第四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本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  相似文献   

15.
编队飞行卫星群的轨道动力学特性与构形设计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编队飞行卫星群由一些相对距离近的小卫星组成,在严格的条件下,若干颗伴随卫星环绕一颗中心卫星作相对运动,相对轨道为特别性质的椭圆,本文研究了编队飞行卫星群的轨道动力学特性,提出了编队飞行的轨道构形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多星共位是指在一个地球同步轨道定点位置上,放置两颗或两颗以上的卫星,简单说就是一个轨道位置放置多颗地球同步卫星。本文利用卫星相对运动方程,并根据共位卫星共位要求及共位限制条件,逐步推导出为满足多星共位要求,共位卫星轨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分析卫星共位方式,并给出共位方式选择依据。文中部分结论可用作共位卫星轨道的选择和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发射短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顺利升空 2009年4月15日0时16分,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搭载新型长征一3C运载火箭,准确进入轨道。之后,卫星太阳翼和天线相继展开,卫星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由此拉开了北斗导航星座部署的序幕。该星首次采用东方红三号改进型平台,经过大量技术创新研制成功,卫星设计寿命为8年。它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首颗卫星,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见本刊封2)。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天》2011,(1):24-26
俄罗斯质子M/DM03组级火箭2010年12月5日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3颗GLONASS导航系统卫星时失败,导致这3颗GLONASS-M型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卫星已坠入夏威夷以北的太平洋海域。  相似文献   

19.
Helios(太阳神)系列卫星为军用成像侦察卫星,由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联合投资,至今已经发射了2颗。 第一颗Helios卫星(Helios la)1995年7月由阿里安4火箭发射进入低极轨道,卫星在轨质量2750kg,设计寿命5年。它采用了Spot 4卫星的基本平台,分辨率为1~5 m。Helios 1a卫星的分辨率能在白天对战场上的坦克精确定位。Helios 1a卫星上携带了由Tomson-CSF公司提供的高分辨率CCD装置。第二颗Helios卫星(Helios 1b)1998年1月由阿里安4火箭发射进入低极轨道,Helios 1b卫星与Helios 1a卫星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0.
雨水 《航天》2012,(2):64-64,F0003
2011年4月10日4时4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送人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次发射是2011年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的第一次发射,也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首次航天发射。这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建设完成,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人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