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针对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推力调节需求,根据发动机系统特点,提出了基于机电伺服控制的发动机推力调节方案。论证了推力调节机电伺服系统组成、工作过程、机电伺服作动器和伺服控制器方案;提出了系统功能失效安全的伺服系统故障保护方案以及融合伺服控制器自检测和自诊断结果、发动机热力参数的发动机推力调节故障监控方案;开展了推力调节机电伺服系统稳动态特性仿真、负载模拟试验、冷调试验、环境试验和发动机热试考核。结果表明:该系统调节性能、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满足发动机推力调节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2.
由于种种因素,在现代导弹设计中电动推力矢量控制比液压控制更受推崇。由于电动推力矢量控制对于电动系统来说并不复杂,因此大功率电动驱动系统具有一定的使用需求。电动推力矢量控制系统是由直流无刷电机、齿轮系以及滚珠丝杆组成的。工作时,电机带动主动齿轮系旋转,齿轮系驱动滚珠丝杆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这种设计可以使作动器结构紧凑,且性能很高,加工和装配也是设计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设计要保证作动器能够容易地装配,且装配后运行灵活。文章将介绍电动推力矢量控制机械部分的详细设计和在原型机上衍生系统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3.
靳雨树  徐旭  朱韶华  项亮 《推进技术》2018,39(11):2438-2445
为了进一步提高变推力火箭发动机推力调节水平、拓宽推进剂使用范围、提升调节控制的技术能力,采用理论计算和地面试验的方法,设计了一款基于机械定位双调系统的气氧/煤油变推力火箭发动机,对变推力发动机的性能、针栓式喷注器的性能和机械定位双调系统的调节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氧/煤油变推力火箭发动机在0.26~4.35MPa室压实现稳定燃烧,推力变化为57.30~864.70N,推力变化比达到15:1,最高燃烧效率达到97.14%;流量调节阀可精确调节推进剂流量,针栓式喷注器可主动控制喷注压降,达到机械定位双调系统的预期目标,展现出采用机械定位双调系统的该型变推力火箭发动机在深度变推力技术应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为验证被动二次流推力矢量技术的有效性,评估其飞行控制能力,研制了一架基于被动二次流推力矢量动力装置的验证机模型并开展了飞行试验研究。以完成筋斗机动动作的时间和半径作为流体推力矢量控制性能的评估参数。采用微型航姿传感器记录了验证机模型在有无流体矢量作用时完成筋斗动作的俯仰角和俯仰角速度数据,并通过无线数据传输装置传回地面加以储存和分析。飞行试验结果显示,在使用流体矢量情况下,验证机完成筋斗机动动作的半径由单独舵面控制时的约9倍机身长度减小为2倍机身长度、平均时间由4.93s降为2.28s、最大俯仰角速度的均值由114.5°/s提高到了270.3°/s。该结果证实了被动二次流推力矢量技术在急剧飞行状态下能够发挥作用,且具有较强的姿态控制效能。  相似文献   

5.
在AMESim软件环境下重新建立了某型补燃循环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调节阀部件动态模型,在Simulink软件环境下建立了机电作动系统的动态模型,将两者与修改后的火箭发动机模型进行变推力过程联合仿真,并在仿真中注入输送管路压力扰动。仿真结果表明:机电作动系统与调节阀模型能够反映发动机变推力过程中各部件内部的参数变化;联合仿真保持了原发动机模型的稳态精度,各主要参数误差均在1‰量级;调节阀的活塞自反馈机构能够抑制输送管路中低频压力波动对发动机推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神经网络逆控制的发动机直接推力控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彦龙  孙健国 《推进技术》2008,29(2):249-252
首次将动态神经网络逆控制用于航空发动机直接推力控制。为了有效消除由于神经网络逆模型构造误差(即神经网络逆模型不可能完全逼近航空发动机的逆模型)而产生的稳态误差和解决航空发动机推力不易测量的困难,分别设计了积分补偿器和推力估计器,从而实现航空发动机直接推力控制。飞行包线内数字仿真结果表明,此控制方案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精度高、跟踪快。  相似文献   

7.
合成双射流矢量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雄  夏智勋  罗振兵  王林 《推进技术》2014,35(8):1131-1138
为了拓展合成双射流作动器在无人机推力矢量控制方面的应用,需要对合成双射流作动器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其矢量性能。通过分析合成双射流的特性,引入了以射流冲程为基础的无量纲距离,建立了射流矢量角的计算方法,并以此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分析了合成双射流作动器无量纲结构参数对射流矢量角的影响机制和规律。利用极差分析法获得了各参数对射流矢量角影响的显著程度:出口宽度出口长度出口间距出口深度腔体高度,提出了作动器结构参数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飞行马赫数Ma0=0~8 RBCC发动机特性及结构调节规律,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采用控制体法,考虑热完全气体效应、化学平衡流动效应、黏性损失及热损失等影响的发动机特性分析模型,并通过发动机自由射流试验获得的推力、比冲数据对所建立的发动机特性分析模型进行确认。完成二元中心火箭布局变结构模型RBCC发动机火箭引射模态、火箭冲压模态及冲压模态特性仿真,定量获得了飞行动压、马赫数、攻角、当量比、火箭流量等因素变化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并针对给定模拟飞行弹道,完成Ma0=0~8 RBCC发动机特性计算,给出了进气道收缩比、燃烧室扩张比、尾喷管扩张比、发动机总面积比随飞行马赫数及工作模态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火箭引射模态,马赫数每增加1,推力、比冲增加约18.2%,火箭推力增益增加约15%;2)火箭冲压模态,火箭流量越大,火箭推力增益越小,且获得正的火箭推力增益范围越窄;3)Ma0=2模态转换点,发动机性能及结构参数均存在间断,确保推力及结构参数的连续调节、匹配应是模态转换规律制定的关注点;4)模拟弹道下,进气道收缩比、燃烧室扩张比、尾喷管扩张比、发动机总面积比在Ma0=0~8范围内分别变化6...  相似文献   

9.
鉴于航空发动机直接推力控制与健康管理需要高精度及高实时性的推力估计器,提出了一种基于K-均值聚类与粒子群优化的核极限学习机推力估计方法。采用K-均值聚类对全工况范围内的测量数据进行聚类,在每一个子类中,通过核极限学习机建立推力估计器,采用粒子群算法对核极限学习机的核参数和惩罚系数进行优化,利用了核极限学习机稳定性好、非线性拟合能力强的特点,实现了对发动机推力的估计。经涡扇发动机台架试车数据训练与测试表明,本推力估计方法平均预测时间为0.27ms,实时性满足机载在线状态评估和直接推力控制需求,且在估计精度上较现有方法存在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0.
气体二次喷射SRM推力矢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气体二次喷射推力矢量控制方案,基于N-S方程和RNGk-ε湍流模型,通过对不同二次喷射工况下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探索了气体二次喷射位置、喷射流量、喷射角度对推力矢量控制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喷管二次喷射位置靠近其扩散段中部时,推力矢量控制性能最优,就计算模型而言,侧向力和轴向力之比约达4%;推力矢量控制性能随气体二次喷射流量的增大而提高,但存在临界参数;二次喷射角度对推力矢量控制性能也存在一定影响,但影响效果较弱。的研究结果可为气体二次喷射推力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核方法的航空发动机推力估计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毅男  张胜修  张超 《推进技术》2013,34(6):829-835
鉴于实现航空发动机的直接推力控制需要高精度及高可靠性的推力估计器,基于核方法,提出了结合全局核k-means聚类与鲁棒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机的推力估计器设计方案,通过核诱导的隐性映射将原始输入数据映射到特征空间,使数据样本特征信息被提取并放大,具有更好的可分性.在每个聚类内设计推力子估计器,用鲁棒代价函数代替最小二乘代价函数,增强了推力估计器的整体鲁棒性.通过对涡扇发动机的仿真试验表明,本推力估计器设计方法能够满足直接推力控制需要,与其它方法相比,在估计精度及鲁棒性上存在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任宗金  孙宝元  张军  钱敏 《航空学报》2009,30(11):2037-2044
 基于国防和航天对轨/姿控火箭发动机脉冲推力矢量动态测试的重大需求,以压电石英为力敏,研制了压电式推力矢量动态测试系统。在探讨推力矢量描述参数及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推力矢量测量方案。根据静力平衡原理,推导了求解推力矢量的一般方程。改进了非线性模态分析方法,以所获取的实际动态响应曲线为基础,建立了测试系统的理论动力学模型,利用拉普拉斯变换与逆变换、卷积定理,研究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和脉冲推力测量性能。针对脉冲推力测量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提出了一种基于理论动力学模型的加速度补偿算法。实验结果证明了测量方案和加速度补偿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王昭  田小涛  黄萌  张博 《航空动力学报》2022,37(7):1487-1494
为了对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的推力进行直接控制,提出了基于PSO(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推力估计方法。采用SPSO(标准PSO)和三种不同的BBPSO(骨干PSO)寻优神经网络权值,而后以最优权值进行BP网络训练,对其进行精调,如此便可获取推力和燃气流量、飞行马赫数以及飞行高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完成推力估计器的设计。利用240组训练集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并用180组测试集数据对网络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在SPSO、BBExp(exploiting BBPSO)、ABPSO*(modified adaptive BBPSO)和SNPSO(simplified pruning strategy based BBPSO)等四种不同的PSO中,基于SNPSO优化BP神经网络实现推力估计器设计是最为便捷有效的方法,不仅形式简单,而且对于测试集数据而言,其能够将推力相对误差控制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未知输入观测器的涡扇发动机直接推力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型涡扇发动机,进行直接推力控制回路设计方法研究.基于未知输入观测器(UIO)原理建立了涡扇发动机机载模型和推力估计器,UIO通过解耦外界干扰实现了全飞行包线推力的准确估计;提出了直接推力闭环反馈控制的双回路结构设计方案,内环转速控制,外环推力控制,有利于实现各回路控制参数的独立设计.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基于UIO的模型基涡扇发动机直接推力控制具有良好的控制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能,对于发动机不同工作点直接推力控制,推力控制误差不超过0.1%,转速控制偏差不超过0.2%.   相似文献   

15.
目前机电作动器传动机构存在刚体数目多、传动链长、动力学模型难以建立的问题。通过引入规范化的动力学建模方法——集中质量等效元素法,建立了某机电作动器传动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包括等效系统质量阵、等效系统力系和系统自由坐标与广义坐标之间的雅克比关系阵,并得到了其解析动力学方程;结合方程在ADAMS平台进行动力学逆求解仿真,得到了30°大行程位移信号和8Hz频率信号两种工况下的系统载荷响应曲线。随着负载转动惯量增加,电机动载系数达到1.34,丝杠动载系数达到1.55;外部负载不变时,随着驱动信号幅值增加,电机动载最大系数达到1.23。分析表明随着机电作动器系统外部惯性负载及系统运动速度的提高,由外部惯性负载及自身传动机构产生的动载效应明显,为机电作动器传动机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赵凯  李冬  李本威 《推进技术》2015,36(10):1560-1566
针对发动机使用过程中的性能退化问题,设计了发动机性能退化恢复控制系统。通过内部小循环控制转速,外部大循环控制推力,实现了发动机性能的控制。以卡尔曼滤波器的输出作为输入,结合聚类以及支持向量回归模型,设计了推力估计器。以发动机为对象,对性能退化恢复控制系统进行仿真验证。对于性能参数缓慢衰退的情况,推力不退化;对于性能参数突变的情况,推力最多在3.5s后得到恢复。仿真结果表明该恢复控制技术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宋汉强  李本威  张赟  蒋科艺 《推进技术》2017,38(6):1379-1385
针对航空发动机推力不可测,部件级模型求解推力精度不高、实时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快速寻找密度极点聚类与粒子群极限学习机的航空发动机推力估计方法。首先利用基于快速寻找密度极点的聚类算法对全工况范围内的台架试车数据聚类,然后在每一个子类中,用粒子群极限学习机设计了子推力估计器。在子类推力估计过程中,为使网络拓扑结构最优,用粒子群算法寻找极限学习机的最优隐层神经元数目的方法。训练与测试表明,推力估计测试相对误差最大值为3.06‰,优于传统的RBF(7.25‰)与BP(14.84‰)神经网络方法,能够满足直接推力控制与机载在线实时状态评估的需求,且可将方法扩展到其他不可测参数的估计。  相似文献   

18.
结合后摆式轴对称矢量喷管的运动结构 ,对矢量喷管的矢量运动控制参数及控制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 ,供航空发动机FADEC控制系统与推力矢量技术结合研究作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军用航空发动机矢量喷管在故障状态下自动将矢量喷管拉回到安全位置的问题,在矢量喷管作动器中引入回中孔。为了保证矢量喷管作动器在航空发动机高温环境下正常工作,在作动器活塞头处设置了用于沟通作动器的两腔的冷却小孔,使得产品具有自动冷却功能。作动器同时设计有回中孔和冷却孔,并给出了两者同时存在时应急回中功能的工作原理。通过建立液压系统的AMESim仿真模型,得到冷却孔大小和管路对回中速度影响的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冷却孔在一定范围内,伸出/收进回中速度随着冷却孔径的增大而增大/减小;管路越复杂越长,回中速度越低。研究结果对工程研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魏科鹏  胡健  姚建勇  邢浩晨  乐贵高 《航空学报》2021,42(6):624540-624540
目前机电作动器由于具有干净、维护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航空业的青睐。航空机电作动器的特点是控制精度、稳定性和响应速度要求高,针对以上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神经网络的快速终端滑模控制策略。为了提高航空作动器响应速度和跟踪精度,设计了快速终端滑模控制策略,不仅可以加快系统响应而且可以在无扰动情况下实现系统的有限时间稳定。针对系统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设计多层神经网络进行估计并通过前馈方法加以补偿。针对神经网络的重构误差,设计了非线性鲁棒项加以克服。利用李亚普洛夫稳定性定理证明了控制系统在有扰动情况下可以实现有界稳定。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具有良好的参数自适应和抗干扰能力,同时具有更高的跟踪精度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