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航天》2009,(12):28-35
由奥巴马总统任命的美国载人航天计划评审委员会10月22日公布了其最终评审报告。报告共155页。该委员会曾在9月8日向白宫和NASA局长递交了其概括报告.给出了美国载人航天计划未来的五大基本选项。新公布的最终报告对这些选项进行了扩充.给出了更多的细节和数据,以供奥巴马总统审定。以下是报告的执行概要部分(有删节)。  相似文献   

2.
<正>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于5月授权组建美国载人航天飞行计划评估委员会,对其载人航天发展计划进行全面评估。经过5个月的紧张工作,该委员会于10月向总统提交了题为《寻求一个与伟大国家相称的载人航天飞行计划》评估报告。美国航空航天局"""""""""""""  相似文献   

3.
《中国航天》2009,(11):37-37
历经多次推迟后.由10人组成的美国载人航天计划评审委员会10月22日终于公布了其最终评审报告。报告题为《寻求一个大国应有的载人航天计划》,共155页。评审委员会称.NASA应考虑采用商业飞行器来帮助实现其目标.或许应取消打算用于发射未来载人飞船的“战神”1火箭。  相似文献   

4.
《中国航天》2009,(10):24-27
受命评审NASA载人航天计划的一个评审委员会9月8日向白宫和NASA局长递交了其评审结果的概括报告。这份12页的文件给出了五大基本选项.其中两个选项以NASA现行的航天飞机替代计划为基础.即继续开展“星座”计划。NASA目前正在“星座”计划下研制“奥利安”载人飞船和“战神”1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5.
张雪松 《航天员》2013,(1):34-37
2010年4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提出了新的航天政策,计划在2025年开始执行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随后在2035年左右执行载人环绕火星任务。奥巴马的航天计划将使用SLS重型运载火箭发射MPCV多用途飞船,外加深空居住舱、低温推进级/电推推进级、多功能探索载具等部分。共同执行载人深空探索任务。  相似文献   

6.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报告——载人航天的未来(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 《中国航天》2009,(4):17-22
麻省理工学院航天、政策与社会研究组2008年12月15日发表题为《载人航天的未来》的白皮书。这份报告号称是多年来对美国载人航天计划进行的一项最全面的独立评审。报告建议美国设定更高远的载人航天目标,集中开展更明确地针对这些目标的研究,并加强与他国和私营工业界的合作。研究小组称,在向有关方面做了初步介绍后,该报告已得到了政界领袖、国家研究委员会一个小组、奥巴马过渡班子和其它方面的积极认同。在阐述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理由时,报告提出将载人航天的目标分为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令人耳目一新。"主要目标"包括探测、民族自豪感以及国际威望和领先地位,而科学、经济发展、技术发展、教育和激励作用都属于"次要目标"。作为主要结论之一,报告认为美国应在载人航天领域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及私营火箭公司等商业企业开展更多的合作。现将该报告分期刊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雪松 《航天员》2013,(1):27-29
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取消了前任总统布什的“星座”计划。但“星座”计划的取消,并不意味着美国载人航天将继续在地球低轨道徘徊不前。奥巴马提出了在2025年左右实施载人登陆近地小行星,2035年左右实现载人抵达火星轨道的新的航天目标。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NASA研究了很多深空探索方案。  相似文献   

8.
每个故事的发生都有原因。每个机构的成立也必有其合理性。我们常说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一样。几十年前,美苏争霸白热化,在探索外层空间方面,一开始美国就在技术上远远落后于前苏联。为了赶上前苏联,美国国会和科学家大力支持美国成立一个民用太空机构。很快,国会就通过表决成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艾森豪威尔总统签发了这次投票,使其合法有效。1958年10月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式挂牌办公,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将一名美国人送上太空,并保证他安全地返回地球。美国政府为NASA提供了大量拨款,并从军队和民用机构调配了数以千计的工程技术人员。三个月后,一项名为"水星计划"(Project Mercury)的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了,这也是美国首次载人航天计划。要实现载人航天,得做大量的工作。首先,要试飞火箭;其次,得打造飞船,建立全球无线电通讯系统;最后就是选拔、培训航天员了。为了节省时间,NASA决定同时开展各项工作。NASA为"水星计划"飞行选定了4种军用火箭,指定麦克旦尼尔航空公司设计、打造"水星计划"飞船,并开始物色航天员。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天》2009,(6):29-29
美国政府5月7日宣布.将由一个独立委员会对NASA的载人航天计划进行评审.而这有可能导致美国下一代火箭项目下马.但也可能对NASA目前所采取的路线予以肯定。评审将在洛马公司前首席执行官诺曼·奥古斯丁的领导下进行。他曾领导了1990年的一项重大航天计划评审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三、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组织对载人航天可持续发展的探讨在载人航天未来发展面临多重挑战的情况下,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和有关国际机构对载人航天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推进,主要体现在载人航天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原则、方式等方面。1.美国一直以来,美国载人航天计划的发展倍受政治因素的困扰,缺乏连续性,尤其是近年来,探索计划屡次变动,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论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航天》2004,(3):46-46
由于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载人航天,美国总统布什今年1月又宣布将于2015年重返月球,日本准备重新审定其航天计划。据报道,日本政府将考虑尽早发射本国的载人航天器,但没有透露具体时间表。由小泉纯一郎首相领导的日本科学技术委员会有望在今年年中前批准起草新的航天政策。但一些日本官员对载人航天计划持谨慎态度,称该计划会增大日本的航天开支。目前日本的年度航天预算为28亿美元。去年11月H-2A火箭未能将两颗间谍卫星发射入轨,从而使日本用该国产火箭打入国际市场的希望变得十分渺茫。日本将重新审定航天计划  相似文献   

12.
欧洲载人航天计划的现状孙功凌1994年9月18日,我国考察团参加了在英国范保罗举行的国际航空展览,并对英国和德国的一些公司进行了顺访。这次考察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当前世界有关载人航天方面的动态,特别是欧洲的情况。考察团参观了位于朴次茅斯的马特拉·马可尼系...  相似文献   

13.
《航天》2009,(6):26-27
按照计划,航天飞机将于2010年全部退役,美国航宇局因此在2005年实施了星座计划,开发新一代载人航天系统。以下图片将展现星座计划各部门的进展情况,包括“猎户座”乘员探索飞行器、战神1号和战神5号火箭以及它们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2008,(6):45
俄联邦航天局长佩尔米诺夫4月11日说.俄将在2020年前停止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进行载人航天发射。而改用俄中边境新建的东方发射基地。他是在普京总统在俄联邦安全会议上敦促增加俄航天计划投资后做上述表示的。普京说:“我们必须确保俄能有保证地进入太空。”他说,俄应能从其本土上进行所有各类发射,包括卫星、载人飞船和行星际探测器。  相似文献   

15.
吴国兴 《中国航天》2003,(11):30-33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的最终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是载人航天领域的一份重要文件。它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原因的分析很有特色:对事不对人,但又不是就事论事,除了对技术原因进行分析以外,重点对美国航宇局的载人航天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什么是载人航天文化?在《调查报告》中先后出现“组织文化”、“安全文化”和“载人航天文化”三个相关联的概念,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载人航天文化”。“组织文化”并不是一个新词,在我国通常称为“企业文化”。因为美国航宇局并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政府组织,因此在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16.
许铮 《中国航天》1995,(7):34-37
载人航天医学研究概述许铮载人航天飞行中需要维持航天员的生命并保证其有效的功能,这对航天医学和生命保障技术提出了挑战;载人航天器设计和一系列飞行计划的进展,又促进了生物医学领域中许多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载人航天医学研究与载人航天技术之间的共生关系将继续推...  相似文献   

17.
经过一场激烈辩论,欧空局13个成员国最终决定执行欧空局自己的载人航天计划。这是一项耗资颇巨的研究计划,总费用估计为1000亿西德马克左右。 尽管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已经基本上定了下来,但是有关这项计划的得失之争仍在继续,估计几年之内不会有什么令人满意的结果。批准执行这一计划主要是出自政治上而不是经济上的考虑。从经济上来看,这一揽子计划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国际载人航天历史中双边、多边乃至区域性合作的成功,指出了全球性大合作是未来载人航天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简述了国际载人航天标准化发展的趋势及欧空局载人航天器标准化的做法,并以美国为例,说明了可靠性标准是载人航天计划获得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约书亚 《航天员》2010,(6):17-19
<正>有利契机应运而生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今年10月签署了《2010年NASA授权法案》后决定为美国航天飞机编队再增加一次飞行任务,增加的飞行任务可能安排在明年6月,此后美国航天飞机将全部退役。在航天飞机即将退役之际,美国在成功研制出新的载人飞船之前的  相似文献   

20.
自美苏两国分别于1959年和1960年开始其载人航天飞行计划以来,到1990年底两国共进行了291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器所达到的最高运行轨道高度为1370km(美国双子星11号),但多数在300~400km之间(见图1~9)。各载人航天飞行器的最大和平均轨道高度及倾角列于表1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