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1957年10月4日,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环地轨道,揭开人类进入茫茫太空探其奥秘的帷幕以来,开发空间,向空间发射用途不同的各种卫星与航天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特别是高技术水平的尺度。美国推出“星球大战”计划(SDI)以后,空间正演变成为苏美争霸世界的“第四战场”。他们认为,谁能控  相似文献   

2.
日本宇宙开发委员会于1989年6月28日发表了空间开发政策大纲,这表明日本在90年代正式向载人空间活动的方向迈进。大纲绘制了种种空间开发活动的蓝图,着重介绍了新增设的空间开发活动系列: (一)载人空间活动使用美国航天飞机进行日本最初的空间材料实验(预定1991年7月进行),并参加自由号国际空间站计划,执行日本独自开发的“日本实验舱”(JEM)这一既定路线。  相似文献   

3.
里根政府1989年的财政预算要求美航宇局提出其未来计划的主要问题(含今后30年空间站的60亿)。按当前美元面值,估计1989年比1988年的90亿要高27%。如果按美航宇局原来的规划(核心计划),到1993年的NASA预算为144亿,到2000年为164亿(1988年面值)。一、核心计划 1972年完成阿波罗登月以后,NASA就制定了研制可重复使用的运输系统、空间平台(很可能是永久载人空间站)和天基数据及通信网络规划。这个长期规划是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估算NASA预算的起点。对这些主要投资的调整是依据未来的规划(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而不是直接的空间成就。在七八十年代,航天飞机是NASA预  相似文献   

4.
据欧洲阿里安空间公司报告,今年全世界发射的卫星数目为25颗,将达到一个最高峰,随后将逐渐减少,1998年降至最低点,待发射的卫星将少于15颗。阿里安空间公司预测,商业卫星的平均重量在90年代将迅速增加。90年代中期,发射重量在2吨以上的卫星将占市场总数的一半以上。阿里安空间公司市场部经理帕特里斯·拉尔歇说:“80年代中期重量在  相似文献   

5.
6.
由于苏联经济不景气,苏联以和平站为中心的载人空间飞行有可能在90年代后期停止,也不打算研制空间站2。为取代载人空间飞行,将发射以微重力实验为目的的大型无人自动飞行器。这个建议计划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苏联几年来连续削减空间预算。据美国一家公司的分析,1990年苏联空间计划预算比1989年压缩了8.7%,实际上是压缩了10~20%。有的载人计划停止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飞行的预算1989年为3亿卢布,  相似文献   

7.
90年代的地球科学研究,将一改把大气层、海洋和陆表作为独立科目分别研究的传统方式,集中力量研究这些领域如何作为一个全球系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目前科学家们已经为一项预期90年代开始,为期15年的地球观测系统(EOS)制订了方案,确定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多学科要求。90年代的地球观测系统与以往的系统不同,它将成为一个地球科学信息系统。EOS 的数据及信息系统将具有配给部件,为用户提供使用数据的远程电子仪器,因而不受系统组成部分地理位置的限制。地球观测系统的仪器将放在3个极轨道平台上收集数据。  相似文献   

8.
印度将用自己制造的印度卫星2开始跨入90年代的下一个阶段,以代替从国外购买卫星和用外国火箭发射的印度卫星1(共4颗)的政策。它为自己研制的第二代印度卫星2(3颗)耗资2.5亿美元。印度1983年开始发射的遥感卫星和印度卫星1B和D卫星仍在轨工作。印度政府一开始就抓住多用途实用卫星系统这个中心,实行先向美国购买,然后转入自己研制的方针。印度决定在1992年~1993年用阿里安4火箭发射印度卫星2A和B,在1994年用本国制造的静止卫星运载火箭(GSLV)发射印度卫星  相似文献   

9.
目前,美国有两颗极轨气象卫星(NOAA-9和NOAA-10)在运行着,下一颗极轨气象卫星NOAA-H(成功后即为NOAA-11)计划在1987年12月发射,至90年代中期,美国打算发射发射七颗极轨气象卫星,其时间间隔为12-18个月。美国航宇局、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和欧空局正着手空间平台计划,这个平台和地面处理系统称为地球观测系统(EOS)。在90年代中期将用航天飞机发射两个永久性平台到极地轨道上,可携带许多不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预算资金缺少的时期,美空军官员正在推行两种空间监视技术方案,试图通过使用较低费用的暂时系统验证它们在90年代对业务指挥员的潜在使用价值。其中一项计划是从空间平台上监视空间物体,这项计划目前由战略防御计划(SDI)控制着;另一项计划是空间雷达系统,目前有5家承包公司正在论证研制1颗试验卫星的可能性。空军空间部把这两项计划看作是可为用户提供巨大军事利益的高度优化方案,此外还预期,空间雷达是可向所有军事部门战地指挥员提供有价值的实时数据的系统。空间雷达系统空军空间部司令阿洛伊修斯·G·凯西  相似文献   

11.
苏联科学院明确的90年代的科学卫星计划,包括太阳探测和3次火星探测,但因资金不足,在由各工业界代表参加的空间研究科学技术评议会上,代表们对其提出的计划只是部分认可。科学院公布的科学卫星计划如下:  相似文献   

12.
文木 《太空探索》2000,(10):46-47
整个50年代对于航空航天界来说,是难以忘怀的“黄金年代”。在这一时期,喷气推技术有了革命性进展,在商用、军用和通用飞机上得到了全面应用,航空业空前繁荣。同时,人类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了航天时代。直升机的实用化,使得航空技术更加全面。而洲际弹道导弹的问世使得人类面临核大战的威胁,这也算是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吧。  相似文献   

13.
文木 《太空探索》2000,(7):26-27
伴随着第一次大战的隆隆炮声,航空工业迅速成长起来。在战场上,飞机的军事用途和机械性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和发挥,但其商业价值还远远没有被人们重视起来。到了1920年有少数勇敢的投资商开始瞄准这块尚待开发的市场,准备为公众提供航空服务。当然,一开始票价十分昂贵,只能为少数特权人士所享用。但幸好战后飞机数量大增,受过专业训练的飞行员人数也很充足,所以不久之后,一般的公众也能享受到紧张而刺激的空中旅行了。  相似文献   

14.
姜睿 《国际太空》1995,(11):7-11
冷战的结束逐渐揭开了曾罩在两个超级大国军事空间计划上的神秘面纱。1992年9月美国终于揭露了原苏联国家情报局的秘密。本文介绍了原苏联的几个空间计划并首次公布了曾是保密的若干原苏联军事卫星的情况。“OKo”早期预警卫星从1960年2月到1966年10月美国发射了“米达斯”早期预警系统(代号为“266计划”)的几颗卫星。与公众的看法正相反,在1966年10月5日发射266计划的最后一颗卫星到1970年底期间,美国并未发射早期预警系统卫星。从1970年11月起,美国才开始启用一个被称为国防支援计划(D…  相似文献   

15.
国际通信卫星Ⅶ(IS~Ⅶ)系列是90年代最大的民用通信卫星系统,它将一直连续工作到2004年。在IS-Ⅶ卫星的初期研制合同中只生产5颗卫星。2颗卫星用来取代太平洋上空的IS-VA卫星,另外2颗卫星作为备份星,以防到1994年之前IS-Ⅵ卫星发射失败。如果太平洋区域不需要替代卫星,那么第5颗卫星将分配给大西洋区域。与传统作法相比,IS-Ⅶ卫星配置有了重大突破。以前所有的国际通信卫星都围绕大西洋区域配置,而IS-Ⅶ卫星则明确指定为太平洋区域服务。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另一个目标是向那些不能制造或拥有自己本国卫星的国家出售和出租区域C波段转发器。自从1975年这项业务开展以来,已经证明这是一项很有发展  相似文献   

16.
苏联原定1994和1996年向火星各发射两个探测器,现改为只各发射1个,这是在法国图卢兹召开的法苏空间合作例会上苏联方面明确表示的。在该会议上,苏联表示1992年计划在和平号空间站上法苏共同进行的“心宿二(Antares)”微重力实验按期进行。 1994年的“火星94”,是向火星发送  相似文献   

17.
18.
反物质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70年以前,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首次在实验室中发现了正电子。这一反粒子的发现,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随后,反物质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如反质子、反中子也相继被发现。从那以后,寻找反物质的科学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大家知道,质子和中子组成了原子核,加上核外电子就构成了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再由分子组成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那么,能否由反中子、反质子和正电子组成反原子,再由反原子构成反分子,从而进一步构成同样复杂的反物质世界呢?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保罗·拉迪克认为,每种基本粒子…  相似文献   

19.
规模空前的世界空间大会——包括第43届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会议和第29届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会议于1992年8月28日至9月5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来自全球70个国家的4000多名代表出席了大会,提交两个会议的技术报告和学术论文超过了2700篇。会议期间出版了《世界空间大会简报》(World Space Congress Da-ily)。现将该简报刊登的部分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1.美建空间站的决心坚定不移美国副总统兼国家空间委员会主席丹·奎尔8月31日在世界空间大会的开幕式上,向与会的4千多名各国代表重申,美国决心将自由号空间站送入太空,同时美国需要一种低成本的运载系统,用于发射军用和民用  相似文献   

20.
自从1959年世界第一个空间探测器升空以来,人类已相继发射了拜访月球、太阳系的七大行星以及小行星和彗星的探测器,有的探测器还飞到太阳系外去揭示更遥远的深空奥秘,其中对月球的考察最详细,甚至派遣了航天员赴月球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