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40年之际,由王希季院士和李大耀研究员合著、论述卫星设计基本原理的专著《卫星设计学》出版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截至1996年底人类已把4830颗各种航天器送往宇宙空间,其中各种人造卫星4382颗,占总数的90.7%。我国自1970年以来,也发射了各种人造卫星40颗。这些人造卫星是人类开发太空、利用太空资源的主力军,也是发展载人航天、探测星际空间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40周年之际,王希季院士和李大耀研究员合著、论述卫星设计基本原理的专著《卫星设计学》出版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截至1996年底人类已把4830颗各种航天器送往宇宙空间,其中各种人造卫星4382颗,占总数的90.7%。我国自1970年以来,也发射了各种人造卫星40颗。这些人造卫星是人类开发太空、利用太空资源的主力军,也是发展载人航天、探测星际空间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退休职工李大耀撰写的《王希季》传记,已于2005年5月为贵州人民出版社出 版。该传记是《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首批出版的21册书之一。 曾任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所长的王希季,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 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9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空间环境工程专家黄本诚的科学著作《黄本诚文集》即将在2007年1月正式出版。文集共收录黄本诚研究员75篇论文,是他除专著之外公开发表的大部分学术著作,反映了他47年来的学术活动,内容涉及空间环境模拟技术、试验技术、试验方法研究、预先研究、工程设计、设备研制、空间环境效应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文集分别由王大珩院士、中国航天局局长孙来燕研究员题辞,由王希季院士写序,闵桂荣院士写前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庞贺伟研究员写序2,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技术委员会主任向树红研究员、副主任童靖宇研究员及所长助理陈…  相似文献   

5.
正说起中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人们总会提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王希季院士。王院士是我国空间技术与返回技术专家;是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主持我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系列的工作。1975年,我国第一  相似文献   

6.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目前中国唯一报道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 ,并且也着重报导航天器遥感器技术。 1999年 ,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颗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 ,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形象 ,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个介绍和了解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和航天器遥感器发展的科技期刊 ,而《航天返回与遥感》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在两院院士王大珩、中科院院士及“两弹一星”专家王希季、工程院院士林华宝、工程院院士张履谦的大力支持和呼吁下 ,2 0 0 0年 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  相似文献   

7.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目前中国唯一报导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 ,并且也着重报导航天器遥感器技术。 1 999年 ,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颗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 ,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形象 ,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个介绍和了解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和航天器遥感器发展的科技期刊 ,而《航天返回与遥感》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在两院院士王大珩、中科院院士及“两弹一星”专家王希季、工程院院士林华宝、工程院院士张履谦的大力支持和呼吁下 ,2 0 0 0年 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8.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目前中国唯一报道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 ,并且也着重报导航天器遥感器技术。 1999年 ,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颗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 ,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形象 ,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个介绍和了解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和航天器遥感器发展的科技期刊 ,而《航天返回与遥感》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在两院院士王大珩、两院院士及“两弹一星”专家王希季、中科院院士林华宝、中科院院士张履谦的大力支持和呼吁下 ,2 0 0 0年 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国…  相似文献   

9.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目前中国唯一报导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并且也着重报导航天器遥感器技术。1999年,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颗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形象,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个介绍和了解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和航天器遥感器发展的科技期刊,而《航天返回与遥感》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在两院院士王大珩、中科院院士及“两弹一星”专家王希季、工程院院士林华宝、工程院院士张履谦的大力支持和呼吁下,200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国家新闻出…  相似文献   

10.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目前中国唯一报道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并且也着重报导航天器遥感器技术。1999年,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颗载人航天试验飞船一神舟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形象,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个介绍和了解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和航天器遥感器发展的科技期刊,而《航天返回与遥感》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 在两院院士王大珩、两院院士及“两弹一星”专家王希季、中科院院士林华宝、中科院院士张履谦的大力支持和呼吁下,200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航天返回与遥感》全国统一发行刊号。 《航天返回与遥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508所主办,季刊,大16开,68页。主要报道  相似文献   

11.
经过100余天的测试,去年12月30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的探测1号卫星(赤道星)正式步入探测之旅。4月12日,在京隆重地举行了探测1号的交付仪式,该星正式由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交付给地球空间探测计划用户代表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出席此次交付仪式的有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副主任栾恩杰、秘书长孙来燕,总装备部副部长胡世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江绵恒,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副主任王文宝,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兴瑞,探测1号工程总师王希季院士,…  相似文献   

12.
王希季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21年生,白族,云南省大理人。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毕业,1949年美国弗吉利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毕业,获科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是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的技术负责人,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方案阶段的研制,我国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参与中国载人航天的论证研究工作。钱骥(1917-1983)两弹一星元勋江苏省金坛县人。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负责人,并负责组建卫星总…  相似文献   

13.
祁首冰 《卫星应用》2014,(11):52-54
2014年5月30日,韩国航天政策最高决策机构——韩国国家航天委员会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第一次卫星应用综合规划——实现"卫星应用3.0"(2014-2018)》(以下简称《卫星应用规划》)。《卫星应用规划》由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以下简称"未来部")组织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制定,在征求产、学、研、官相关专家意见后,提交韩国国家航天委员会审议并通过的航天领域的重要政策性文件。此次《卫星应用规划》是韩国政府首次出台卫星应用相关的国家综合规划,提出了"卫星应用3.0战略",体现了韩国政府大力发展卫星应用及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意志。  相似文献   

14.
2014年12月19日,2014年卫星应用学术交流与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卫星应用技术专业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应用专业信息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卫星应用技术专业组(简称"两组一网")和《卫星应用》杂志社联合主办,共同唱响了"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卫星应用领域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工程院张履谦院士、"两组一网"卫星应用技术专家组成员、特邀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李忠宝副院长主持。本次研讨会主题是"卫星应用与互联网",力求引入互联网思维模式,为卫星应用带来新的发展思路。互联网公司和高校专家的加入为本次研讨会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5.
王希季传略     
王希季,火箭总体、航天器系统和航天返回技术专家,是中国航天技术的开创者之一。1958年以来,一直从事航天技术工作,在探空火箭、运载火箭和返回式遥感卫星、载人航天器等方面贡献卓著。曾负责研制成功了中国的15种实用探空火箭,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种卫星运载火箭和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方案论证、方案设计,担任过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火箭探空技术学科和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学科的创始人,太空资源和航天技术体系新概念以及工程设计学和卫星设计学新原理的提出者。  相似文献   

16.
为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航天器环境工程》编辑部一行于3月10日拜访了曾参与该项工作的的戚发轫院士。82岁的戚老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深情地回忆了当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始末,并对后来的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本文根据录音整理并经过戚院士本人校对,其中"编"为本刊编辑,"戚"为戚发轫院士。  相似文献   

17.
卫星构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的构形,就是卫星的空间结构。构形设计是卫星一项重要的总体方案设计工作。文中论述了构形设计的任务、基本要求、外形与布局的关系以及模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卫星的构形,就是卫星的空间结构。构形设计是卫星一项重要的总体方案设计工作。文中论述了构形设计的任务、基本要求、外形与布局的关系以及模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小卫星技术、管理及应用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宇航学会、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拟于2015年6月在京联合召开"2015年小卫星技术交流会",会期一天。会议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承办,《航天报》、《宇航学报》、《太空探索》、《神舟报》、《航天器工程》、《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空间电子技术》、《航天返回与遥感》、《真空与低温》、《航天器环境工程》、《国际太空》、《卫星应用》、《中国  相似文献   

20.
<正>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小卫星技术、管理及应用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宇航学会、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拟于2015年6月在京联合召开"2015年小卫星技术交流会",会期一天。会议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承办,《航天报》、《宇航学报》、《太空探索》、《神舟报》、《航天器工程》、《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空间电子技术》、《航天返回与遥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