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延续生命     
美国西南德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的年轻科学家迈克·韦斯特和他的同事认为:他们已经发现了控制细胞生死的机制———生物钟。这东西叫端粒,是染色体两端的染色粒,其作用是防止正常的染色体之间发生融合,人们常把它比为起保护作用的鞋带塑料头。每次细胞分裂及染色体中的DNA复制,端粒便变短一些,当它减短到某一长度时,细胞便停止分裂,进入所谓开始衰老阶段。这时,细胞开始丧失机能,其包含的基因信息开始分解。当足够多的细胞经历了这一过程时,疾病便来了。这样看来,端粒的减短显然成了细胞死亡的制造者。他们还发现患早衰症的儿…  相似文献   

2.
新闻左右看     
《飞碟探索》2012,(2):5-5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表示,他们即将发现记忆存储在大脑的哪些区域。甚至能够确定特定记忆存储在大脑内的哪些细胞。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一种在记忆存人大脑时“打开”的基因。这个基因可充当一个化学标迹物,最终帮助科学家揭示大脑的哪些区域存储记忆,甚至能够具体到特定记忆存储到哪些大脑细胞(神经元细胞)。  相似文献   

3.
茫茫宇宙,究竟是否存在地外文明?这个问题在今天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在实验研究工作中也有十分实际的意义。不久前,一个由俄罗斯科学院地壳研究新古生物学研究所、微生物学研究所的专家们组成的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新的试验——运用电子显微镜对陨石结构里的浸渗生成物进行分析。结果在陨石碳结构的表面发现了一些球形细胞链和类似这种细胞团的空心球。同时还查明,类似球形细菌在4.5亿年前即在古波罗的海沿岸的浅水地带形成了气垫。专家们还在陨石的表面结构中发现了一些线状石化遗迹。这些线状石化遗迹分叉成类似细胞结构的节点,…  相似文献   

4.
人类和猿在体格上和功能上都有区别,但在基因上,人类和猿,尤其是黑猩猩,极其相似。美国加州大学的医学教授维奇和一组研究人员,把人类和黑猩猩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做了比较。发现两者在细胞表面分子的结构上有些许分别。  相似文献   

5.
模拟失重对培养心肌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实验是利用回转器模拟失重对离体培养大鼠乳鼠的心肌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影响.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的形态由细长梭形变成椭圆形甚至为圆形,并且通过荧光标记后的细胞骨架的排列由纵形变成辐射状.同时在对细胞进行测量发现,细胞体积缩小近40%,细胞长短径比例减少近70%.上述结果提示模拟失重对培养心肌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惠康基金会感染与免疫研究团队的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基因组学技术,分析了人类血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规律,发现了人类免疫系统中的一类新细胞。这些细胞分属树状突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白细胞。树状突细胞表面有抗原分子,T细胞可识别出这些分子,然后引发免疫反应。单核细胞是白细胞中最大的一类,可发育成巨噬细胞,吞食细胞中的"垃圾"。研究团队成员迪芙亚·沙阿表示:"人体内有两种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细胞都包含有一个塞满了DNA,并且被一层膜包裹着的、与细胞的其他部分分隔开来的“指挥中心”——细胞核。环绕着细胞核的是一些相对较小的“舱室”。它们就像特小号的人体器官,执行某些特定的任务,如储存分子或者制造蛋白质。在这些小小的器官中,有一些是线粒体——那是为细胞提供能量的“发电厂”。  相似文献   

8.
免疫反应大小是决定可植入生物材料能否开展临床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评估了辐照和环氧乙烷(EO)两种灭菌方式处理后的小肠黏膜下层(SIS)脱细胞外基质材料在体内的免疫反应,旨在为其临床试验的开展提供可行依据。将两种灭菌方式处理的SIS脱细胞外基质材料皮下植入到BALB/c小鼠,第14和28天取样后,系统性地评估了其免疫反应。与仅手术不植入材料的阴性对照组相比,免疫器官(脾和淋巴结)的形态、质量、细胞数、淋巴细胞的体外增殖及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证明两种灭菌方式处理后的SIS脱细胞外基质材料都不会对小鼠引起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流式细胞术分析及局部H&E染色结果表明,经EO灭菌处理的SIS脱细胞外基质材料对小鼠的免疫刺激更小,是更适用于此材料的灭菌方法。研究结果为SIS脱细胞外基质材料的灭菌程序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9.
你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吗?有一种比人体细胞还微小的东西,外观像船舰。它不仅能穿梭于病人的血液之中,还能发现和锁定病变细胞,透过其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释放出一定剂量的药物实施治疗。尽管这样的场景更像是从好莱坞科幻大片中剪辑出来的,但事实上这是一项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主人公被称之为“纳米外科医生”。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研人员正着手试制这样的“纳米外科医生”———一种非常微小的胶囊。一旦纳米胶囊试制成功,人类不仅可以用它来治病,还可能在它们的辅助下实现另一个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登陆火星,甚至移居太空。科学家发…  相似文献   

10.
哈勃星空     
《飞碟探索》2012,(12):64-64
1.哈勃发现的螺旋星系 在2500万光年远的银河系中,哈勃发现了一个耀眼的螺旋星系,并将其命为NGC3344。这是一个体积十分庞大的星系,  相似文献   

11.
新闻左右看     
《飞碟探索》2011,(5):5-5
人造心脏 美国科研人员正在研究把干细胞注入死去的器官,培植出能正常运作的器官的技术,为等候器官移植的病人带来新希望。研究人员会从去世者捐出的心脏中,移除心脏细胞,留下被称为“幽灵心脏”的蛋白骨架,然后把需接受移植的病人的人类干细胞注入幽灵心脏中,让其变成心脏细胞。事实上,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世界各地(包括海洋水底)相继发现了一些奇异的金字塔建筑物,为科学家所大惑不解。  相似文献   

13.
宇宙的难题     
宇宙的难题周晓珊射电脉冲星之谜1972年,英国射电天文学家在天鹅星座区内发现了一颗例行射电脉冲星,它被列入了天文目录中并被命名为G-P-1953。1968年发现的第一颗射电脉冲星,是一个宇宙天体,它是异常稳定的无线电辐射的源泉。这种辐射的脉冲非常准确...  相似文献   

14.
日月 《太空探索》2007,(7):54-55
虽然美国天文学家华生曾把他所发现的139号与150号小行星分别命名为“九华”和“女娲”,但真正中国人自己发现的“国产货”,还是张钰哲于1928年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现的第1125号小行星,他立即为它起名为“中华”。  相似文献   

15.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目前所知最早出现的生命是距今35亿年的最低等的植物——蓝藻和细菌类。到了距今19亿年前,真核细胞才开始出现,即细胞内有了细胞核。到了距今约12亿年前,多细胞的藻类终于出现了,最早的化石产于河北蓟县假铁岭叠层石中。从原核细胞到多细胞藻类、到植物登陆整整花了近30亿年,这是多么漫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迈克尔·杨     
正迈克尔·杨博士的研究对象是昼夜节律钟,这是一种内源性机制,能够记录和调节在大多数生物体上观察到的日常活动。杨的研究描述特定基因及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单个细胞中制造分子振荡的情况。这些细胞生物钟在大多数动物组织中表现活跃,并且在生理机能和行为上形成了明显的昼夜节律。杨博士的发现对于研究睡眠和情绪紊乱,以及  相似文献   

17.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行星大小的天体,密度极高,仅用4天6小时就围绕其主恒星旋转一周。 该天体被天文学家命名为COROT—exo-3b,属于褐矮星,但是发现该天体的研究小组没有排除它就是一颗行星的可能性。褐矮星是失败的恒星,它们燃烧锂,但是质量不够大.无法产生为恒星供给能量的氢氦热核聚变。行星既没有燃烧锂,也没有氢氦热核聚变。  相似文献   

18.
碧声 《飞碟探索》2008,(1):42-42
治疗性克隆及胚胎干细胞问题引发的伦理争议,这些年已经多得让人听到厌烦了。克隆出一个人类早期胚胎,让它发育六七天,然后毁掉,从中取出胚胎干细胞来进行这种研究,因为胚胎干细胞能够发育成各种不同的人体细胞,有希望用它培育出不同的细胞或组织。也有许多理由认为发育了一个星期的早期胚胎不算是人,毁掉它无悖于伦理。  相似文献   

19.
海王星的发现是科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1846年9月23日晚,德国天文学家伽勒在柏林天文台发现了它,但是这个发现是根据法国数学家勒威耶的计算做出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勒威耶才是海王星的真正发现者。这个发现公布之后,英国天文学界声称英国数学家亚当斯早在1845年9月就已计算出了海王星的位置,比勒威耶还早,只不过没有引起天文学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正地球上许多细胞生命体的一个关键特征是硬质的生物结构,例如由矿物质构成的动物骨骼和蜗牛壳。最近,研究人员在加拿大发现了微体化石。这一发现不仅将迄今最古老的生物矿化证据追溯至8.1亿年前,还有助于在其他行星上定位查找化石,研究生命体和行星随时间推移共同演化的方式。研究人员在《科学进展》杂志上详细介绍了该发现。他们获得了美国航空航天局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