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如何更好地为在太空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们诊断疾病?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航天员们在太空的健康及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世界各国航天专家们的足够重视,远程医疗诊断技术也早已纳入议程(本刊2010第二期刊登过借助远程技术用超声波为身处太空的航天员诊断疾病的科普文章《太空超声波技术》——编者注)。现在。数字虚拟人技术将在远程医疗诊断这一领域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2.
冀廿 《航天》2012,(4):40-43
2012年2月,美国航宇局隆重举行纪念美国太空第一人约翰。格伦首次航天飞行50周年庆祝活动,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向他的前辈,美国第一个进行轨道飞行的航天员格伦致敬。  相似文献   

3.
2005年9月19日,美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美国最新的航天计划。根据计划,美国将于2018年前将4名航天员送上月球,此后逐步在月球上建立一个航天员常驻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送6名航天员登陆火星并在火星上常驻500d。鉴于航天飞机将于2010年退役,NASA已选定由航天飞机外挂燃料箱、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和主发动机等主要部件改装的运载火箭作为今后载人航天的运载工具,而航天员将乘坐载人探索飞行器(CEV)进入太空。其中,用于执行登月乃至登陆火星任务的CEV体积更大。目前,专家已着手设计月球着陆器,着陆器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一个通过火箭发动机实现软着陆的四足着陆平台,上部则是将完成登月使命的航天员送回月球轨道的飞行舱。  相似文献   

4.
汪中生  孟占峰  高珊  彭兢 《宇航学报》2021,42(8):939-952
结合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任务的特殊性和中国探月工程的实际工程约束,介绍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远程导引轨道设计,包括轨道器调相和上升器远程导引两方面内容,重点介绍了月球轨道交会对接远程导引多脉冲调相轨道方案的选择、标称轨道优化设计、轨控策略和误差分析结果以及实际飞行轨道控制的情况。飞行实践数据分析表明:嫦娥五号任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远程导引轨道设计是正确合理的,实际飞行的速度增量满足推进剂预算的要求,全飞行过程测控条件良好,交班点控制精度完全满足转自主控制的要求,有力保障了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实施载人航天计划以来,已顺利完成载人航天两步一阶段的任务,正在向第三步目标——载人空间站目标进发。在载人飞船探测阶段,航天员的生命保障和工作状态倍受关注。航天员在外太空复杂的环境下会引起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变化。这些生理变化在短时间或长时间会引起病理改变,从而对航天员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了确保航天员的身体健康以及太空探索任务的圆满成功,对航天员在完成任务前后的治疗与保养就成了航天医学领  相似文献   

6.
《航天员》2010,(4):46-46
据悉.美国双胞胎兄弟航天员马克·凯利(MarkKelly)和斯科特·凯利(ScottKelly)有希望在即将到来的航天飞机任务中成为太空指令长同事,并有可能会于明年在太空轨道相见。  相似文献   

7.
袁越 《中国航天》2000,(4):29-30
美国航宇局的近地小行星交会 ( NEAR,简称“尼尔”)探测器 2月 1 4日在茫茫太空中多游荡了一年后 ,终于进入了围绕爱神星小行星运行的轨道。这是人类制造和发射的航天器首次成功地进入围绕小行星运行的轨道。在此之前 ,人造航天器已进入过6个太阳系内天体的轨道。这 6个天体分别是地球、月球、太阳、火星、金星和木星。尼尔的成功入轨 ,使爱神星成了第 7个有人造航天器环绕其飞行的天体。首次尝试尼尔是美国航宇局在其低成本行星科学探测计划——发现计划下发射的第一颗探测器 ,重80 5公斤 ,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设计和建…  相似文献   

8.
吴国兴 《航天》2012,(6):23-25
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现在,美国航宇局对女航天员的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过程:第一阶段是从1961年到1978年,即从“水星”13名妇女的航天员试选到美国第一批女航天员的正式选出,称为“保守期”;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至1999年,即从第一批女航天员的选出到航宇局第一次让妇女担任航天飞机机长,称为“开放期”;第三阶段是从1999年至今,称为“成熟期”。  相似文献   

9.
月球轨道交会任务的远程导引变轨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国内外月球轨道交会远程导引段变轨策略的2~5脉冲变轨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在考虑月球轨道交会飞行任务测控资源有限和航天器所带燃料受限等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月球轨道交会远程导引段的变轨策略为4脉冲方案;并介绍了在4脉冲基线轨道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标称轨道设计和月面上升窗口初步分析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任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日月 《航天》2010,(3):54-55
“阿波罗”16号登月航天员约翰·扬,是美国航天史上航天员生涯最长、执行任务最多的航天员之一,也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航天员:他曾经六次进入太空,两次去过月球(一次为绕月,一次为登月)。人称约翰·扬工作、睡觉、吃饭、呼吸均与太空飞行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波特 《航天》2011,(7):40-40
除了家园地球之外,人类仅仅登上了月球这一个天体,并计划着登陆火星。此外,美国航宇局还设想在不远的将来能够登上一颗近地小行星。不过,登陆小行星可能会比登陆火星更加困难。难点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引力环境。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阿波罗登月的航天员在月球上是蹦跳着行走的。而小行星的引力如何呢?  相似文献   

12.
陈曦 《航天员》2013,(3):66-69
2013年4月,第20届全球月球车大赛在美国太空和火箭中心拉开帷幕。持续举办了几十年的月球车大赛项目,在培养一代代热爱航天的学生的同时,也让月球探索之路更加大众化和科普化。不过,你是否知道月球车在月球上行驶是始于“阿波罗”15号登月任务呢?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阿波罗”15号航天员第一次在月球“开车兜风”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13.
《航天员》2007,(1)
进入太空是每位航天员的梦想,但并不是所有的航天员都能够如愿以偿,因为发射次数和运载人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很多航天员甚至一生都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航天员非常珍惜每次飞行机会。在飞行任务期间,大部分航天员都喜欢在工作之余写太空日记,记录自己的工作、生活、感受和经历等。有些航天员一直珍藏着自己的太空日记,没有向公众展示,有些航天员则建立博客,在博客上写太空日记,让"粉丝"们能在第一时间分享他们的太空体验。华裔航天员卢杰博士,在执行国际空间站第7长期考察团任务期间,写了很多精彩的太空日记。我们刊载其部分,让读者体验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以下是他的日记内容:  相似文献   

14.
高歌 《航天》2012,(7):50-51
理查德-尼克松曾任美国的第37任总统,他就任的1969年正是阿波罗计划“瓜熟蒂落”的阶段。同年7月16日,美国发射了载有三名航天员的阿波罗11号飞船,随后尼克松参与了航天员成功登上月球和安全返回的有关活动。7月20日,当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功踏上月球时,尼克松在白宫与他们通话,祝贺人类首次登月成功;  相似文献   

15.
《航天器工程》2009,18(2):19-19
自从美国和俄罗斯卫星太空相撞后,欧洲航天局2009年2月16日宣布,他们已经决定采取行动,建立自己的太空监控网络,对太空垃圾进行严密监督。目前的太空监控网络是由美国创建的,主要监视绕地轨道上的1.7万个太空碎片。欧洲航天局在此次撞星事件后,向NASA索取了相关材料,并开始完善自己的监控网络——“空间状况感知”系统。该项目已于上月启动。启动阶段的耗资为6400万美元,2011年完成。据欧洲航天局专家介绍,项目最早可望在2017年或2018年完成。除了太空垃圾,他们还打算通过这一系统监视对卫星有致命伤害的太阳耀斑、近地小行星等目标。  相似文献   

16.
胡德良 《航天员》2014,(4):48-49
戴尔·加德纳(Dale Gardner)是NASA杰出的航天员,他曾作为航天任务专家参加过两次太空飞行任务,并在第二次太空任务中创造了历史,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太空回收工作。  相似文献   

17.
鄢建国  李斐  平劲松 《宇航学报》2011,32(4):767-774
对美国1998年发射的月球探测器LP任务阶段共19个月的双程测距测速轨道跟踪数据进行了精密定轨,对定轨结果通过轨道残差及重复弧段差异进行了精度评价。利用LP正常任务阶段三个月的轨道跟踪数据进行了月球重力场模型解算,通过重力场功率谱、轨道残差和月球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对解算模型进行了精度评价。结果表明精密定轨及月球重力场模型解算合理。对进一步融合嫦娥一号轨道跟踪数据和LP数据解算自主的高精度月球重力场模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孝文 《航天员》2012,(5):61-63
1968年12月21日,3名美国航天员搭乘“阿波罗”8号飞船随“土星”5号火箭升上太空,进行绕月球轨道飞行,实现了人类首次进入另外一个天体的重力场,此次飞行也因而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勇敢、最无畏的飞行之一。  相似文献   

19.
1961年,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第一人。8年以后,美国航天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茨·奥尔德林成功地登上了月球的表面。这是至今为止人类所到过的最远距离。  相似文献   

20.
陈善广 《航天员》2011,(2):F0002-F0002,1
2011年4月11日至15日,第18届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IAA Human in Space Symposium)在美国休斯顿举行,来自世界各地航天领域的科学家、航天员、青少年学生等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由NASA与休斯顿大学共同举办,主题为"下一个黄金时代"。中国航天员中心主任陈善广在会上做了即席演讲,演讲原文如下(摘选):今天,我们在这里报告的人类太空探索的最新成就无疑是令人鼓舞和激动的。这也许是纪念加加林实现人类太空飞行50周年的一种最好方式。本次大会主题是"下一个黄金时代"。在这样一个我们的心灵同时被过去荣耀与未来憧憬冲击的特殊时刻,我却在反复思索一个问题:人类太空探索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如今我们已有数百人进入了太空,我们还登上了月球,正计划下一步探索火星或者其他小行星。在下一个金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