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赖京  秦文波 《上海航天》1990,(2):52-53,34
遥测地面站除了高频接收系统外,还包括同步解调、数据采集、传输及数据处理等诸环节.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遥测地面站也正向着系统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的设计方向发展,使地面站犹如一个专门的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系统.新设计的YC-6遥测地面站以IEEE-488为系统总线,采用了包括单片计算机在内的许多新技术,使地面站具有了分布式系统的特点,有较灵活的可编程特性,设计也实现了模块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标的静止轨道遥感卫星测定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航天》2015,32(3)
在考虑地面站资源受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地标信息对静止轨道遥感卫星进行测定轨的基本原理,给出了根据地标图像和地面站测距结果进行定轨的计算模型。分析了卫星姿态确定误差、卫星及相机结构变形误差、相机空间分辨率、大气折射、地面站测距误差对该方法测定轨精度的影响。对地标和地面站个数多种组合以及无地面站情况进行了定轨仿真,并与自主轨道递推结果比较,结果表明:用基于地标的测定轨方法对静止轨道遥感卫星的定轨精度可达400m,并不受地面站资源限制和时间约束,多天自主定轨精度高于星上自主轨道模型递推结果。  相似文献   

3.
自适应光学技术在欧美激光通信地面站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适应光学技术是提高激光通信地面站单模光纤耦合效率、增加接收信号信噪比、提升激光通信可靠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欧美将自适应光学技术应用于激光通信地面站的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与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组成、参数和部分实验结果,为激光通信地面站及其自适应光学系统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朱正大 《上海航天》2002,19(3):21-24
为使某武器在定型阶段能测量一些特殊参数,研制了频分制(FM-FM)遥测地面站。介绍了该地面站的主要技术指标、功能及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几个总体问题。靶试表明,该地面站的设计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宗旨和机构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宗旨是: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遥感卫星数据,为全国及全球的遥感应用服务。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建立,是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期间签署的中美两国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协议的重要成果。作为民用的国家信息资源基础设施,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建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并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工委和财政部的领导、协调和支持下开展业务活动。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拥有工作人员200名,其中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150名。经过10年的论证和建设,中国遥感…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工程角度出发,讨论了卫星地面站信号接地、安全接地和防雷接地的一般原理,介绍了我国第一个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双重接地系统.  相似文献   

7.
1.收益与日俱增近年来,美国卫星通信地面站的数量大大增加(见图1),但建造每个地面站的成本已显著降低。图2中,下面的一条曲线表示美国国内通信地面站的总数和总成本。在最初几年中,美国建造的都是大型主干线地面站,所以造价昂贵,每个站需花几百万美元。  相似文献   

8.
介绍某遥测地面站计算机分系统遥测软件的设计.讨论该地面站对遥测软件的要求、遥测软件的开发环境、遥测软件系统的结构及主要程序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建立成套卫星地面站天线和馈源质量监测手段,对卫星地面站研制生产单位是很必要的。现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和微波暗室的建立要消耗高额资金,给若干单位造成了困难。利用太阳辐射波作源信号,再配备一套简易微波场强测量仪的检测、调试卫星地面站天馈系统组装质量方案,其实施、使用方便,可供有关单位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飞行试验实时数据系统地面站(以下简称“地面站”)是整个飞行试验实时数据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面站主要用于对机上采集的各种参数进行数据处理。它可以完成下列两类任务:从数据处理的任务类型看,这些任务是——对遥测数据作实时处理、对机载或地  相似文献   

11.
雷电是大气中带有大量电荷的雷云放电的结果,落地雷强大的雷电流可达数十至数百千安培。由于卫星测控站的天线通常是附近最高的建筑物,在雷雨季节容易招引雷电。文章在对卫星地面测控站的多起雷击事故进行调研统计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测控设备遭受雷击的原因,讨论了卫星地面测控站的防雷击理论和接地技术,提出测控站防雷击措施,主要包括等电位接地、等电位连接、机房电磁屏蔽、合理布线等。  相似文献   

12.
星地链路时间窗口计算是卫星系统任务调度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分析J2项摄动的LEO卫星和地面站的空间位置关系,提出一种通过偏近点角的超越方程计算时间窗口的新方法,采用以大圆近似星下点轨迹的方法求解此方程。仿真表明,时间窗口起始时刻误差小于1s,时间窗口长度误差小于1.2s,计算时间减少了99.7%。算法在保证精度的同时大幅度降低时间窗口的计算量,为卫星系统任务调度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空间站吸声降噪设计中存在的降噪效果评估问题,以空间站缩比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声学有限元法进行吸声降噪设计仿真评估。首先建立适用于空间站的吸声降噪设计仿真评估模型,然后通过地面噪声试验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对几种空间站可用的不同性质的吸声材料在缩比结构中的降噪效果进行了定量仿真评估。结果表明塑料泡沫的降噪效果最好,其次是浇注泡沫;浇注泡沫的质量相对较轻。本研究可为预先定量评估空间站吸声降噪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杨国弘  白云 《上海航天》2005,22(Z1):99-103
介绍了风云二号(FY-2)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中用户利用站(USS)的构成和特点.给出了其中规模用户利用站(MDUS)、低速率用户利用站(LRUS)和数据收集平台(DCP)的配置、特点、主要功能及部分硬件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5.
单站多普勒跟踪定轨的优化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低轨道小卫星应用的日益广泛,在轨卫星数目的迅速膨胀,对传统的多个地面站相互协调管理卫星领域模式提出了挑战。小卫星的低成本特性必然要求存在与之相应的地面站设施降低复杂性、降低成本。本文针对当前已提出的单站多普勒定轨方案,进一步研究了多普勒定轨的有关方法,提出和建立了多普勒定轨的优化算法与模型,最后进行了仿真分析与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相似文献   

16.
刘音华  李孝辉 《宇航学报》2019,40(3):345-351
针对空间站飞行轨道的特点,从理论上分析了空间站轨道误差对单向和共视时间比对的影响,并通过仿真试验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校验,研究结果表明轨道误差对空间站时间比对的影响在几百皮秒量级,是影响空间站时间比对精度的主要误差源。提出一种适用于两个地面站间进行高精度时间比对的空间站轨道误差修正方法,通过仿真试验校验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修正空间站轨道误差,实现精度在几十皮秒量级的两地面站间的超高精度时间比对,比对基线可达上千千米。  相似文献   

17.
空间太阳望远镜高速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间太阳望远镜(SST)是中国未来重要的太阳观测卫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航天部五院目前正在开展该卫星的研制工作。本文介绍高数据传输速率(60Mbps)的科学数据传输系统(DTS),该系统将SST每天采集的超大容量科学数据传送到卫星地面站,其协议与国内卫星地面站现有协议兼容。文中分析SST对DTS的系统需求;计算DTS系统星地传输链路的系统余量;侧重描述DTS的信道编码卡(CEC)的详细设计,包括设计原理、方法和实验室基带测试系统,CEC格式化海量存储器中的科学数据,插入伪随机编码(PN)及帧同步信号,生成的数据流适应四相相移键控(QPSK)射频调制及地面数据恢复系统的需求。本文最后讨论DLS检错和纠错编、解码(EDEC)的实现方法,以及如何分别利用软件、硬件或可编程器件实现系统功能优化分配。我们已研制出CEC地面样机及其测试设备,并成功验证了CEC的全新设计方法,如使用较低的工作频率完成高数据速率的传送等。  相似文献   

18.
卫星授时以其安全、可靠、稳定、精准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本文立足遥测地面站对时间的高精度、协同性、实时性、网络化的需求,在简述了几种典型授时技术应用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了北斗卫星授时技术研究。首先对北斗时间系统的组成,以及单向、双向授时技术优缺点等进行了论证,重点分析了RDSS(Radio Determination Satellite Service,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双向授时的技术实现、理论推导、误差影响和精度评估等;然后,结合遥测地面站授时现状和需求,提出了遥测地面站组网应用中时统的总体思路,通过三级控制、统一溯源、内外互联、由点到面的模式,构建了“以北斗双向授时为主,NTP(Network Time Protocol,网络时间协议)计算机网络授时为辅”的网络化授时体系,并对遥测地面站组网应用场景和入网策略进行了分析论证。本文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可为网络化授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Acta Astronautica》2014,93(1):321-332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use of small, modular, resource-limited satellites for Earth orbiting applications, the benefit to be had from a model-based architecture that rapidly searches the mission trade-space and identifies near-optimal designs is greater than ever. This work presents an architecture that identifies trends between conflicting objectives (e.g. lifecycle cost and performance) and decision variables (e.g. orbit altitude and inclination) such that informed assessment can be made as to which design/s to take on for further analysis. The models within the architecture exploit analytic methods where possible, in order avoid computationally expensive numerical propagation, and achieve rapid convergence. Two mission cases are studied; the first is an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 and presents a trade-off between ground sample distance and revisit time over a ground target, given altitude as the decision variable. The second is a satellite with a generic scientific payload and shows a more involved trade-off, between data return to a ground station and cost of the mission, given variations in the orbit altitude, inclination and ground station latitude. Results of each case are presented graphically and it is clear that non-intuitive results are captured that would typically be missed using traditional, point-design methods, where only discrete scenarios are exam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