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杨武 《飞碟探索》2003,(2):23-23
常听人们谈论到我们周围的“黑洞”:美国的赤字,俄罗斯的经济。我们将一个地方称为“黑洞”,是说在那里物质看上去大量地消失不见而又不留任何痕迹。自从普林斯顿的物理学家约翰·惠勒创造了这一词汇以来,它就被用来描写一个引力异常庞大,可以吞噬它周围一切东西,甚至是光的物体。这个异乎寻常的概念,最初来自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而现在却成了人们日常生活语言的一部分。当记者和普通百姓轻松地使用这一词汇时,天文学家却在严肃地探寻这个真正的东西。到目前为止,人们所找到的证据尽管详细,但却令人对黑洞的结论可望而不可即…  相似文献   

2.
自从有了太空飞行,人们才有可能从几百公里之遥去欣赏地球的美景.从太空观察地球能看到哪些壮观的景象呢?还是让我们听听宇航员的描述吧.前苏联宇航员沙塔洛夫乘坐“联盟4号”飞船飞上了离地球200公里的太空.他说:“我所看到的地球山脉和大型的地球仪一样,在我的下方飘过一个个国家,与地球仪上不同之处是看不见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他还说了自己的感受:“地球显得不像我童年时代所想象的那样巨大了,至少不是无边无际的,只要用一个半小时就能围绕它飞一周.”  相似文献   

3.
很久以前,一位不为他所处的时代所局限的人,迈克·诺查丹姆,也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诺查丹玛斯,穿越时空进行漫长的旅行,以其超人的洞察力和预言能力,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一直漫游到遥远的未来.尽管他死于1566年,约400多年以前,他神奇预言的长臂却一直伸展到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据他的追随者说,诺查丹玛斯预言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爆炸、爱滋病的出现和发生在美国的灾难性的地震.1981年在奥森·威尔的影片中,诺查丹玛斯被称做“看得见明天的人”,他的确是一位罕见的预言家.  相似文献   

4.
不明飞行物和地外入侵者的传闻引起人们长期沸沸扬扬的争论,一些书,包括一些畅销书坚持说,UFO一直在与人类密切接触;怀疑论者们却说,这些书不过是老货新包装。在《共享》一书中,作者惠特利·斯特里帕讲述了他受到地外生物访问的经历。他们迅速而神秘地带走了他,在他的右耳后插入一根小针。他经历的某些片断被地外入侵者“屏蔽掉了”,事后只有借助催眠才能回忆得更完整一些。另一本书,巴德·霍普金斯写的《入侵者》,详细描述了科普利伍兹的“卡蒂·戴维斯事件”:印第安纳一位年轻的母亲在一个闷热的晚上有过与斯特里帕相似的经…  相似文献   

5.
雨铃 《太空探索》2004,(1):43-45
航天员卡尔.活尔茨2001年曾在国际空间站上生活过196天——大约六个半月。为对于俯瞰地球、却无法触及地球可是一段不短的时间。在他上去之前,心理支持人员问他有兴趣带什么私人物品,他说“一个电子琴会很好。”于是,他将一个电子琴带上了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6.
德里铁柱     
德里铁柱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它提出了一个不同一般的问题.读物体高6米,直径50厘米,据说这铁柱颇有份量,无法用煅烧法造出来.有人曾在文章中说,该铁柱之所以不会锈蚀,“只是因为上面覆有薄薄一层透明的二氧化硅罢了”.如果提出这个天才念头的作者已找到了一种方法,在钢铁上薄薄涂上一层透明的二氧化硅,那么我劝他去申请专利并把这一发现拿去加以开发.我保证,他的年收入将以亿万计,而这在世界因腐蚀而造成的损失中,只不过是零头而已.  相似文献   

7.
荷马笔下的传奇英雄奥德修斯游走了10年之久寻找他的岛屿王国:伊萨卡.现在,英国一个业余考古学家声称,他已经完成了寻找<奥德赛>中所描绘的地方的这项古老任务.  相似文献   

8.
巴甫洛夫给狗食物,狗分泌唾液;在给食物的同时亮以灯光,多次之后,不给食物仅亮灯光狗也分泌唾液.这就是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这套把戏巴甫洛夫的助手很快学会了,他不无得意地请巴甫洛夫去参观.然而这条狗好象存心要出他的洋相,每当巴甫洛夫在场,实验就不成功.助手一筹莫展,巴甫洛夫却从中发现了新的东西.巴甫洛夫认为,由于他在场,狗对新异刺激物(“陌生人”)产生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反射,它对已建立的条件反射产生了抑制作用.巴甫洛夫把这种特殊的反射叫定向反射.巴甫洛夫说:“每一分钟落在我们身上的各种新的刺激物,就在我们本身引起相应的运动,以便我们更好地、更完全地去审视这些刺激物.我们注视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倾听  相似文献   

9.
自从人们发现海上“光轮”现象以来,至今已过去一个半世纪了,却仍无法揭示谜底。这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漫长了,好歹还有个“百慕大三角区”,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笔者是一个观察到球雷的幸运者,可以说遇到过千载难逢的佳景,至今认为这是球雷对我的一次洗礼。笔者在《封闭球雷的猜想》一文中,设想建立一个专门的试验场所,让球雷在其中无洞可钻,就像海洋“光轮”一样,在不断向海水中和海面上空散发能量的同时,在海水中自行旋转,直至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0.
看过美国电影《外星人》的人们一定还记得这么一组镜头:小外星人躺在临时医院里奄奄一息,周围的人闹哄哄乱成一团,突然,一位科学家脸现喜色冲了进来,大声喊道:“他身上含有DNA!他身上含有DNA!”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把这个外星人称为“他”呢?为什么要说“他”含有“DNA”呢?事实上,我们对于外星人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方式一无所知.我们丝毫也不知道性是否是创造某一高级生命所必不可少的.我们还不能断定DNA或别的什么类似的复杂遗传物质是智力存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有“宇宙流浪汉”之称的流星雨,在古今中外曾给人类带来许多奇思妙趣。1902年的一天,一位编年史作者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他所见到的情景:“夜间5时,整个天空星光四射,群星突然脱离了天空,向地球上降落。”而在钟楼上的打钟人恰好也看见了这次流星雨,他惊恐地对人说:“许多天使在射火箭,箭像瓢泼大雨一样掉落下来。”1933年的流星雨,使许多欧洲人和非洲人至今难以忘怀。那次流星雨让许多人丧魂落魄,以为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大灾难。在非洲,人们击鼓以恐吓魔鬼。据说,流星是部落领袖死亡的征兆。但由于流星比部落的领袖要多得多,因此魔鬼显然做了某…  相似文献   

12.
人们通常认为,宇宙只是一个大仓库,用来容纳行星、恒星等天体。有一种理论却认为宇宙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多元宇宙正在设法达到一个“目的”,而黑洞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理论就是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客座教授、圆周理论物理研究院的研究员李·斯莫林提出的“宇宙自然选择论”。他认为,宇宙的终极目的.就是成为一个黑洞生成器,或者说一个不停制造新的婴儿宇宙的优化系统。  相似文献   

13.
将亚洲、太平洋地区看成是一个经济发展圈,进行相互合作,这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早在70年代末,日本首先提出了“环太平洋合作构思”,这之后,陆续召开过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PECC),又成立了太平洋经济委员会(PBEC)等,进行了种种的国际活动。1991年在南朝鲜召开了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首脑会议(APEC),倡导在通信基础设施方面的国际合作。1992年1月在美国檀香山召开了太平洋电气通信协商会议,积极研究新的国际合作方案。联结南太平洋的密克罗尼西亚、玻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等岛屿的卫星网“PEA-CESAT”计划,开拓了亚太地区卫星通信  相似文献   

14.
北京8月18日下午,“轮椅上的爱因斯坦”——史蒂芬·霍金教授,通过吐字清晰的语音合成器,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向2000多位首都听众做了题为“膜的新奇世界”的公众演讲,用他孱弱的3根手指为听众“描绘出”他大脑中美妙的多维宇宙,引导人们进行一次高维时空旅行。 “果壳中的宇宙”? 霍金认为,整修宇宙是一个4维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延伸     
一位1936年去世的富有的美国人,在冷藏箱的冰块中经历了54年的冷冻之后,居然在一组由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治疗之下重返人世.“我们都很惊愕,因为他的脑组织并未受到严重的损伤,”费兰茨·舒梅尔博士说:“他仍旧认为自己是在纽约,美国总统是弗兰克林·D.罗斯福,而且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压抑时期.”这位被冷冻的先生是于1990年在一个现代化的实验室的旧冷藏箱中发现的,而该实验室早在这以  相似文献   

16.
康旻 《飞碟探索》2011,(10):50-51
全球水资源供给正面临巨大压力,是否代表着水资源末日即将到来?新闻记者费雪曼在他的《大干旱》一书中,以风趣、流畅的笔调,综观全局地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不会。但是,“丰沛、便宜又安全的水资源黄金年代”正迅速消失。费雪曼认为,人们无须惊慌,却需要认识到那个美好年代将一去不复返。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消息,我们对利用水资源的态度必须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本文原作者是瑞士学者埃利希·冯·丹尼肯,他关于人类历史的种种奇思妙想曾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本文是他在南太平洋中的复活节岛考察期间所做,那里的发现对他日后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他更进一步完善了“地球文明来自于外星人”这一理论。一个摸不清底...  相似文献   

18.
狙击手,这个独特的名字所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冷酷而浪漫的联想。对手们把他称作战场幽灵,无声无息地杀人于无形,没有人敢否认他的存在,却也没有人知道他藏身何处。防不胜防,避无可避。狙击手的特定称谓,总是暗含着黑暗中的隐隐杀机……  相似文献   

19.
齐悦 《飞碟探索》2002,(1):17-17
千百年来,人类主宰地球的意念在各种肤色的人们心里根深蒂固。没有人会去怀疑,就像当年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一样即使有人猜测过也仅仅是稍纵即逝。但问题好像就出在这里:我们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寻找所谓的“外星生物”会不会和我们正共同主宰着地球呢?答案是不肯定的,因为这仅仅是一种猜测而已。但却至少引出了一个问题,即:何谓“外星生物”?依本人观点,外星生物应是不同于人类的、存于另一种世界之中的、与人类具有同等水平而不同质的思维水平的生物体。这里之所以用“另一种世界”,包括了三种可能性:宇宙中地球以外的另一个星…  相似文献   

20.
日月 《太空探索》2005,(5):40-41
中国古时文人最敬仰的星象是“文昌星君”或者说是“文曲星”,一些古典小说中总是把状元说是文曲星“下凡”。在《儒林外史》第三回中,穷秀才范进一向潦倒,一日中举后却因兴奋过头而发了疯,不知就里的乡亲要他的岳父胡屠夫去打醒他,可是平时对女婿横挑鼻子竖挑眼的这个杀猪人,此时却认为他“是天上的星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