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综 述 1.1.DO-178A《SOFTWARE CONS IDERATION IN AIRBORNE SYSTEMS AND EQUIPMENT CERTIFICATION》,中文译名为“机载设备和系统合格审定中软件要求”。以下简称“软件要求”。该文件是RTCA(美国航空无线电技术委员会)执行委  相似文献   

2.
与地面设备软件相比,机载设备软件规模一般相对较小,使人们往往忽视了机载设备软件的开发风险.本文介绍了多个风险管理模型,重点描述了 GJB5000A风险管理模型,在基于GJB5000A标准要求下,针对机载设备软件领域风险管理过程和关键环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航空振动标准的用途在于检验机载设备能否经受住其所处振动环境的应力。也就是说,应使机载设备经受预定振动环境的试验,保证机载设备在使用期间内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和工作可靠性。航空振动标准不仅在生产中是检验  相似文献   

4.
DO-178B机载设备软件的开发指南,规定了软件生存周期中各个过程的目标以及完成目标的活动和证据;但是DO-178B标准中没有给出软件需求获取的具体过程.针对机载设备软件AE653/Cert的认证过程进行研究,诠释需求获取过程中的建模方法和原则,给出需求获取过程的具体描述及其变更控制和配置管理.最后通过分析验证软件需求获取过程生成的需求和工作产品可以符合DO-178B的目标,为机载软件开发过程的需求获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国内外航空机载设备制造技术的现状 ,展望了 2 1世纪航空机载设备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提出了发展我国航空机载设备制造技术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用于直升机SH-60F CV-Helo上的航空电子系统的移动式软硬件综合试验台。研制这个试验台的目的是配合舰载反潜直升机的航空电子任务系统的研制及试验。综合试验装置在航空电子系统的整个生存期中都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所谓整个生存期包括航空电子系统的初期研制、系统综合、试飞、海军用户的测试与评价、以及在舰队中的实际使用。试验台的中央处理机是VAX-11/785,航空电子系统的控制则由莫托洛拉Motorola 68000的标准VME模块承担。试验装置的功能十分完备,包括对机载设备在黑盒子一级的激励与测试;飞行软件的开发;用仿真的飞行作战任务对机载航空电子系统进行激励;以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考虑到航空机载设备制造技术的发展和机载设备材料与热工艺的现状,根据航空机载设备制造技术中心(简称“中心”)第二次理事会的决定,航空机载设备材料与热工艺专业委员会已于1989年11月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机载设备材料与热工艺专业委员会是“中心”直接领导下的材料与热工艺专业技  相似文献   

8.
MBI作为多路传输总线接口模块,能够实现MIL-STD-1553B协议,完成航空电子子系统之间的连接,在通信软件的支持下完成航空电子子系统之间的通信。本文将详细介绍为机载设备DTS的MBI接口模块配置的通信软件的标准化及规范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四川海特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初创于1992年,主要从事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中小型发动机维修,支线飞机、直升机、公务机整机维护,航空技术及软件开发,航空机载设备及航空测试设备的研制,  相似文献   

10.
四川海特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初创于1992年,主要从事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中小型发动机维修,支线飞机、直升机、公务机整机维护,航空技术及软件开发,航空机载设备及航空测试设备的研制,  相似文献   

11.
周培 《航空工程进展》2021,12(6):161-166
DO-178C 作为机载软件适航可接受的符合性标准,明确要求机载软件综合过程中必须包含软件质量保证(SQA)过程。以机载软件的软件生命周期定义、过程和数据为基础,从目标、活动和符合性评审三个方面分析基于DO-178C 的软件质量保证过程的实施;结合软件项目质量管理技术和工具,从规划软件质量管理、管理软件质量和控制软件质量三个过程研究基于DO-178C 的软件质量管理方法并给出工程实践建议。结果表明:本文将软件质量保证与质量管理紧密结合,形成了适航要求的相关证据,提供了符合需求的民用机载软件,有效保证了机载软件的质量和持续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软件复用被视为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研究和实践表明,针对特定领域的软件复用容易取得成功。本文给出了一个基于UML2.0和体系结构视图、针对航天中心软件特点的领域工程建模方法,具体分析和设计了相应的一系列领域工程模型,它们可以成为航天中心软件复用的“核心资产”,为未来的各个应用系统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从软件再工程的基本概念和模型入手,首先说明了航天飞控中心软件再工程的目标和意义,然后结合测控应用软件的特点,讨论了为保障功能、质量、开发周期等要求可以采取的再工程策略方法。文中还分析总结了作为航天指控中心首次软件再工程实践的“某应急控制系统”软件开发经验,对如何更加有效提高软件质量和融合新兴技术提出了观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特定域软件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定域软件体系结构(DSSA)是美国国防部倡导的于90年代出现的软件开发新技术,它通过域分析和造型,得到软件参考体系结构,为软件开发提供了一种通用性构架,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其生命周期和传统开发方法的生命周期大不相同。DSSA还和软件重用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增强了它的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15.
构建机载设备适航符合性验证所需的电磁环境是开展机载设备适航性工作的重要基础条件。分析了适航规章所推荐技术标准DO160E的电磁环境要求,给出了电磁环境模拟的四种基本方法及其构建对象和构建要素,重点研究了数字仿真环境的构建方法,为构建机载设备适航符合性验证电磁环境、开展机载设备适航符合性验证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测试复用技术是提高软件测试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分析航天测控软件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数据操作的航天测控软件测试复用模型,给出了测试用例搜索和匹配算法;以航天测控外测数据处理软件的可靠性测试为例给出了模型的具体应用。结果表明,基于给定模型的测试复用方法可提供该软件约65%的测试用例,有效提高了测试效率,所提出的模型和方法对专业领域软件测试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软件生存周期模型(Software Life Cycle Model)是用于描述软件从开始研制到退出应用全过程中,各种活动如何执行的范化模型。对于航天工程地面测控软件,瀑布模型、演化模型、螺旋模型、原型模型等传统模型往往不能非常有效地适应其特性,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本文结合这些经典软件生存周期模型,在分析航天工程地面测控软件高可靠、需求易变等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生存周期模型——构造增量模型。  相似文献   

18.
软件配置管理是CMM的一个关键过程域,是软件开发过程的重要过程之一,是一套按规则管理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各种中间软件产品和最终软件产品的方法和技术。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对航天测控软件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我们开发了针对航天测控软件系统的软件配置管理工具(SCMT)。本文介绍了软件配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SCMT中的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思想。  相似文献   

19.
基于模型的软件开发技术(Model-Based Development,简称MBD)具有可视化建模与仿真、自动生成符合适航要求的代码等特点,已在民用飞机机载设备研发领域被逐渐推广应用。越来越多使用MBD技术开发的机载软件的涌现,给民机机载软件适航符合性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航空无线电技术委员会于2011年底发布了DO-178C作为民用航空界认可的机载软件符合性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布了DO-331作为专门针对机载软件MBD技术的适航符合性要求的补充说明。通过对DO-178C和DO-331标准中MBD软件适用目标的研究,结合工程实践,总结归纳了一套民用飞机主制造商对MBD软件供应商的软件研发过程管控要求,用于在向适航当局表明符合性时提高适航置信度,以期对主制造商和供应商在处理MBD软件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Software defect preven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duce the defect introduction rate.As the primary cause of software defects,human error can be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software defects.This paper proposes a defect prevention approach based on human error mechanisms:DPeHE.The approach includes both knowledge and regulation training in human error prevention.Knowledge training provides programmers with explicit knowledge on why programmers commit errors,what kinds of errors tend to be committed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and how these errors can be prevented.Regulation training further helps programmers to promote the awareness and ability to prevent human errors through practice.The practice is facilitated by a problem solving checklist and a root cause identification checklist.This paper provides a systematic framework that integrates knowledge across disciplines,e.g.,cognitive science,software psychology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to defend against human errors in software development.Furthermore,we applied this approach in an international company at CMM Level 5 and a software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at CMM Level 1 in the Chinese Aviation Industry.The application cases show that the approach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in promoting developers' ability to prevent software defects,inde pendent of process maturity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