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航天     
《太空探索》2012,(7):4-5
孙家栋等获小行星命名6月4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吴征镒、王忠诚、孙家栋、师昌绪和王振义小行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据悉,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的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以吴征镒、王忠诚、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经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而正式命名的。  相似文献   

2.
1999年10月,我国天文学家发现的4颗小行星分别被命名为巴金星、陈景润星、袁隆平星和光彩事业星,为什么会给这4颗小行星这样命名呢,天文学家讲述了下面几个小故事。  相似文献   

3.
在璀璨的星空里,两颗遨游在太空的小行星拥有了带“中国血统”的名字——“神舟星”和“杨利伟星”,它们已被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正式命名。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重要天体,其命名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专门成立了由五大洲天文学家组成的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负责审议小行星的命名。小行星命名一旦获得通过,将成为这颗小行星的永久星名,为世界各国公认。“神舟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81年10月25日率先发现的太阳系小行星,先后得到欧洲南方天文台等8个天文台的观测证实,国际小行星中心于1998年给予第8256号国际永久编…  相似文献   

4.
最近,从有关部门获悉,2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将以我国著名科普作家李元和卞德培的名字来命名。我国科普作家获此殊荣,尚属首次,而且,这2颗小行星是日本科学家发现的,用中国人的名字命名,也是第一次,小行星命名这件事进一步加强了中日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也为推进和加强两国科学家之间的友谊、交流和合作,增添了新内容。 小行星跟九大行星一样,都围绕太阳运行。与大行星相比,它们的体积都比较小,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这两颗小行星都是由日本天文学家圆馆金、渡边和郎在日本北海  相似文献   

5.
这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首例--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无人驾驶飞船"尼尔鞋匠"号于北京时间2001年2月13日成功降落在一颗离地球3.16亿千米远的以古希腊爱神"厄洛斯"命名的小行星上,实现了历史上首次探测器与小行星的相会.这次对小行星的探索与考察对于人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一是可以考察太阳的起源;二是提高人类对小行星撞击地球危险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2005年3月16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由中外天文学家分别发现的2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神舟星”和“杨利伟星”。这两颗邀游太空的小行星,从今天起成为我国载人航天成就的卓越标志。命名仪式16日在北京航天城隆重举行。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国防科工委秘书长、国家航天局副局长金壮龙出席命名仪式。  相似文献   

7.
2012年12月13日,备受世人瞩目的嫦娥二号卫星,与距离地球约700万千米的图塔蒂斯小行星交会,首次实现飞跃小行星探测,我国成为第4个探测小行星的国家。从成功发射到全面实现既定的工程目标和科学探测任务;从设计寿命期满到拓展试验、再拓展试验。嫦娥二号好比一只春蚕,在生命将要完结的时刻,依然要吐  相似文献   

8.
正编者按:随着人类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国际上针对小行星的研究逐渐增多,小行星探测活动日益成为热点,美国和日本先后开展了多次针对小行星的探测任务,探测形式也由飞越探测发展为就位探测、采样返回等多种形式。其中,美国开展了数量最多、形式多样的小行星探测任务;日本成功实施了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取得了小行星探测的领先地位;中国的嫦娥-2于2014年首次完成了近距离飞越近地小行星图塔蒂斯的任务。目前,加快小行星探测已经成为国内学者和专家的共识,深空探测被列入了"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  相似文献   

9.
许斌 《太空探索》2005,(5):F002
在璀璨的星空里,两颗遨游在太空的小行星拥有了带“中国血统”的名字——“神舟星”和“杨利伟星”,它们已被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正式命名。  相似文献   

10.
2021年10月16日,NASA的Lucy小行星探测任务成功发射升空,将在未来12年探测一颗主带小行星和7颗特洛伊族小行星. Lucy是NASA发现计划(Discovery)的第13项独立任务,于2017年1月获批,主要目标是探测多个木星特洛伊族小行星.此类小天体是早期太阳系的遗迹,与木星共用轨道,分为位于木星轨道前方(L4)和后方(L5)的两群,围绕太阳运行.  相似文献   

11.
一颗“失踪”了近90年的小行星重新进入了天文学家们的视野。这颗名为“艾伯特”的小行星是1911年10月3日由奥地利天文学家约翰·帕利兹发现的,当时为了纪念维也纳天文台的赞助人艾伯特·洛希尔男爵,便以其名字命名该小行星。帕利兹还没有精确地测算出这颗小行星的轨道参数,发现不久的“艾伯特”小行星便从天文学家们的视野里消失了。2000年5月1日,美国天文学家杰弗·拉森发现了一颗绕太阳运行的天体的微弱星光。这颗天体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比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稍远,且其绕日运行的轨道比地球绕日运行的轨道明显倾斜。…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独特的纪念方式,绕太阳运行、轨道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7颗小行星,8月6日正式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7名遇难航天员的姓名命名。这7颗小行星是由美国帕洛马尔天文台的女天文学家埃莉诺·海琳于2001年7月首次发现的。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25日在京举行仪式,正式宣布将一颗由我国科学家斑现的小行星命名均“彭桓武星”。  相似文献   

14.
日月 《太空探索》2007,(7):54-55
虽然美国天文学家华生曾把他所发现的139号与150号小行星分别命名为“九华”和“女娲”,但真正中国人自己发现的“国产货”,还是张钰哲于1928年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现的第1125号小行星,他立即为它起名为“中华”。  相似文献   

15.
小行星探测科学目标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较好地保留了太阳系早期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遗迹,小行星,尤其是近地小行星,已成为国际深空探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小行星的定义、分类和主要探测方式,指出目前小行星探测已进入空间探测的新时代;总结了国际小行星探测的现状,包括已实施和正在实施的小行星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科学载荷配置,以及获取的主要科学数据等;探讨了未来小行星探测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科学问题,并对我国未来自主小行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的制定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DOI: 10.3969/j.issn.1674 1579.2020.01.008小行星三维地形模型几何重建方法刘兴潭,武延鹏,吴奋陟,顾营迎,郑然,梁潇摘要: 小行星全球测绘对深空探测定点着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绕飞段光学敏感器拍摄的序列图像进行几何立体重建方法的研究,可以实现探测器位姿信息未知情况下的三维地形建模.综合小行星表面特性、小行星运行特点与探测器飞行需求,首先通过全局的运动恢复结构完成小行星稀疏点云重建,再利用多视角场景重建对点云进行稠密化得到致密均匀的网格.然后采用隼鸟号探测器绕飞阶段实测影像,对小行星糸川(25143 Itokawa)的三维地形进行仿真重建,分辨率为0.36 m;并在光学实验室对3D打印的小行星比例模型进行模拟观测实验,得到重建分辨率为0.67 m.最后通过点云配准,进一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本方法稳定性较强,在分辨率要求在米级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较好地针对小行星表面地形进行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美日竞相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并已取得了显著成就。另外,美国新成立的两家民间公司准备开采小行星上的宝藏,越来越多的国家或机构开始研究如何防止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方案。2013年4月,美国政府宣布了一个大胆设想:捕获小行星并拖至月球轨道,进而载人登陆小行星,然后把小行星用作载人登火星的中转站。所以,小行星探测十分值得关注。2013年10月25日,太空探险家协会(由各国航天员组成)在纽约召开记者招待会,呼吁国际社会合作,防范小行星撞击地球。  相似文献   

18.
开发了适用于小行星环境的大规模三维离散元程序DEMBody,针对低速射弹溅射表层风化层的小行星采样方案,仿真了相同质量不同形状的射弹在微重力环境下垂直射入颗粒床的过程,研究了溅射物质在采样器中的运动历程及最终收集质量与射弹形状的关系。结果表明,90°锥形射弹的采样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东部时间2017年1月4日,美国航宇局公布了两个最新入选的发现级别低成本探测任务,他们分别是:露西(LUCY)和赛姬(Psyche)。这两个任务耗资均在5亿美元以内,这个总额并不包含发射和任务运行的经费。这两个任务的探测目标都是小行星!露西与赛姬任务简况露西任务计划于2021年发射,于2025年抵达小行星带,2027-2033年探测特洛依群小行星。任务包括一个位于小行星带的目标和5个被木星束缚在轨道的特洛依群小行星。  相似文献   

20.
由于小行星具有引力场不规则、物理参数不确定性大、表面逃逸速度小等因素,使得小行星附近制导和控制极具挑战性。回顾了小行星探测任务的历史、现状和意义;针对小行星附近制导与控制研究的基础即小行星附近动力学,分析了研究现状;针对悬停、绕飞、转移、着陆等任务形式,详细介绍了轨道制导和控制方法方面的热点问题和研究现状;基于研究现状,列举了部分未来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